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需要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是人获得主体地位的基本特征,它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具有整合各种需要的功能.对法官而言,道德需要决定了其司法行为,并且引领法官按照司法公正的要求正确行使审判权,维护社会法律秩序.道德需要的激发为法官道德建设提供内在动力,激发法官道德需要可以采取价值激发、尊重激发、实践激发、关怀激发、制度激发、环境激发等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个体道德需要作为人的特殊的、高级的需要,既非个体先天固有,也非神启,而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学习和认同,将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道德内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个体道德需要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与此相适应,个体道德需要也呈现出高低不同的层次。  相似文献   

3.
道德需要是激发个体道德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要使学校德育取得实效,得到较大发展,关键在于注重研究学生的道德需要,构建以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德育激励系统。  相似文献   

4.
道德需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需要是人的道德活动发生的主体动力,是人的道德积极性的内在源泉,是衡量人的素质,主要是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尺,是人的需要系统的调控阀.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需要的含义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柏林  唐俐 《云梦学刊》2000,21(2):35-37
道德需要是人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其本质具有二重性,即功补性和超功利性。这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机统一在道德需要之中。  相似文献   

6.
自我道德需要的意义及其激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我道德需要是主体基于道德良知、道德价值的吸引以及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强烈认同而产生的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热切渴望。自我道德需要的产生是社会道德需要实现的前提,是主体道德学习、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动机的心理基础,也是主体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主体的自我道德需要不仅要确立个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作用,而且要制定适宜目标,深入道德实践,使主体面对真实的道德冲突。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注学生道德需要的培养和激发,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甚 至无视。从对需要和道德需要的分析入手,探讨高校德育对学生道德需要忽视的表现及如何培养和激发 学生的道德需要,以期为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探索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彭柏林 《云梦学刊》2003,24(4):32-34
个体道德需要的发生是必然的,其必然性蕴涵于个体和社会互动的过程之中,而这个过程是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的,道德内化正是个体道德需要发生的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其思想品德结构的核心,是其道德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内在源泉,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应当重视他们道德需要的培养。大学生道德需要培养的途径大致有积极开展道德教育、优化德育环境、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制度化建设、改变大学生的结构和条件、加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等。  相似文献   

10.
彭柏林 《云梦学刊》2006,27(4):73-76
道德需要的结构主要包括要素结构、主体结构、形式结构、性质结构和层次结构等。道德需要的功能主要有衡量功能、动力功能、调控功能和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11.
自由是自我实现的根本条件,二者成正相关变化:一个人越自由,他的个性发挥得便越充分,他的创造潜能便越能得到实现,他的自我实现的程度便越高.自由是每个人自我实现、发挥创造潜能的根本条件,同时也就是社会繁荣进步的根本条件.因为社会进步的一切要素,都不过是人的活动的产物,都不过是人的能力发挥之结果,因而说到底,无不以自由为根本条件.因此,自由是人道的根本原则,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上的自我实现是指人通过道德生活彰显、实现自己的理性本质或道德自我,从而实现人道德上的价值与尊严.人道德上的自我实现开始于人与自我层面,展开于人与他人层面,并最终完成于人与自然层面.这就是人道德上自我实现的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概念的基本内涵是人通过劳动的自我实现,由于劳动本身内涵着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双重关系(二者当然又是交互作用的),从而人通过劳动所达到的自我实现程度便具体体现在这有着交互作用的双重关系当中。以此作为标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将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个人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它们分别体现了人类自我实现或自由的不同程度。此种考察进路表明,马克思始终是通过紧密联系历史现实来理解人的自我实现或自由的,这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认为身是人的欲望的承载者,是一种非道德性存在,是恶之根源;心是人之自然情感的载体,是人的道德的来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心作为人之道德性存在,主宰着身,身心是一体不分与相互转化的关系.儒家的身心观论证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修身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克服身的非道德性因素对道德之心的遮蔽.通过对"身"的调控与心的涵养使身心趋于一致,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自我设定,完成人的自我实现.修身是自我实现的手段和前提,自我实现是修身的最终目的和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自我实现”或“成就感”是企业在进行激励员工时所必不可少的关键词。然而,对于什么是“自我实现”,企业管理者基本上是不甚了了,甚至连国内不少的心理学家于此也有着根本性的误解。本文旨在通过追寻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研究轨迹,回归其“自我实现”的真实意义,并依据促使马斯洛思想转变的佛学理论,提出了“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希冀以此可以为那些终日在物质领域进行激烈竞争的管理者们提供一副清醒剂。  相似文献   

16.
作为消费社会的产物,异化消费在加剧生态危机的同时,也消解了人的个性,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深生态学的自我实现观以人的自我实现为起点和最终归宿,认为人的生存有一种不断超越现实的欲望,人的自我实现有赖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实现,也有赖于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以及绿色生活方式的支撑。深生态学的自我实现观为现代人找到了消解异化消费的方向和道路,同时也达到了自我实现的目的论与方法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论自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三者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自我发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自我发展是自我的各种因素在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协调一致方面所取得进步的活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是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人的自我实现”理论对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的"自我实现"理论是马克思人学观的核心构成.人的自我实现包括确立自我本质的起始阶段、人性的建构完善阶段以及最终人的完整化全面化阶段这三个持续辩证的过程.马克思的自我实现理论为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构事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与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9.
所谓主体性原则,在高校德育的意义上,就是指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德育工作,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功能.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贯彻和运用这一原则,就必须把德育充分建立在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上;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品德教育;注重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论良心     
王海明 《齐鲁学刊》2002,(4):113-118
良心直接源于希望自己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 ,最终源于利己 ,源于自我利益 ,源于社会和他人因自己品德好坏所给予自己的赏罚。因此 ,每个人良心的强弱 ,固然与他自己的道德修养等偶然因素有关 ,但就其必然性因素来看 ,则直接取决于他希望自己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的多少 ,最终取决于他因良心的强弱而得到的利益的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