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道德信仰的缺失是道德问题产生的主体性根源。人的道德需要是道德信仰生成的起点,能够激发人的道德需要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德福一致的社会现实和神圣信仰两种因素。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德福一致的现实是激发道德需要的主要因素,增进德福一致是构建道德信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广西初中学生道德需要发展水平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方法及过程在我们的前期研究①中,认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主要地应归因于其道德需要而非其道德认识,道德需要在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当中居于基础、核心的地位。道德需要的学说应成为学校德育研究的基础,它是彻底扭转“灌输式德育”,构建“主体性德育”的根本。人的道德需要属个性倾向,常表现为道德信念,包含道德认识,更主要的心理成分则是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属道德认识,但当人坚信自己的道德判断正确,并付诸行动时,这一判断则超乎认识而能反映其道德信念和道德需要。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界定,年龄为12、13…  相似文献   

3.
自我道德需要的意义及其激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我道德需要是主体基于道德良知、道德价值的吸引以及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强烈认同而产生的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热切渴望。自我道德需要的产生是社会道德需要实现的前提,是主体道德学习、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动机的心理基础,也是主体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主体的自我道德需要不仅要确立个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作用,而且要制定适宜目标,深入道德实践,使主体面对真实的道德冲突。  相似文献   

4.
个体道德需要作为人的特殊的、高级的需要,既非个体先天固有,也非神启,而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学习和认同,将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道德内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个体道德需要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与此相适应,个体道德需要也呈现出高低不同的层次。  相似文献   

5.
谢裕安 《学术论坛》2008,31(4):27-29
道德活动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从主体性的角度看只能是人满足自身道德需要的结果.在一般意义上,道德需要首先具有利他性、个体性的特征.而作为一种特殊的自我实现需要,道德需要除了具有健康型自我实现的一般特征外,更重要的是还具有超越性自我实现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道德需要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是人获得主体地位的基本特征,它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具有整合各种需要的功能.对法官而言,道德需要决定了其司法行为,并且引领法官按照司法公正的要求正确行使审判权,维护社会法律秩序.道德需要的激发为法官道德建设提供内在动力,激发法官道德需要可以采取价值激发、尊重激发、实践激发、关怀激发、制度激发、环境激发等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祛魅”是现代性道德谋划失败的主要表征 ,这使我们发出 :“假如没有上帝 ,道德是否可能”的疑问。道德需要上帝的存在是基于善恶因果律和道德合理性的内在要求 ,而能够使上帝得以设定则是基于人的有死。因此 ,重新使道德“附魅”就必然要求彰显道德的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8.
从人的需要层次看道德建设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但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进程并不十分顺利。反思个中的原因时,我们发现当前道德建设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明确道德是人的一种内在需求,没有把道德的外在约束与人的内在需要结合在一起,把外在的约束力内化为人的一种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也就势必影响到道德调节作用的充分发挥与道德建设的成果。道德也是人的一种需要,在主体需要的层次体系中,道德需要是人的高层次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重视对人的道德需要的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合理满足与正确…  相似文献   

9.
彭柏林 《云梦学刊》2003,24(4):32-34
个体道德需要的发生是必然的,其必然性蕴涵于个体和社会互动的过程之中,而这个过程是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的,道德内化正是个体道德需要发生的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10.
道德需要是激发个体道德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要使学校德育取得实效,得到较大发展,关键在于注重研究学生的道德需要,构建以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德育激励系统。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其思想品德结构的核心,是其道德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内在源泉,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应当重视他们道德需要的培养。大学生道德需要培养的途径大致有积极开展道德教育、优化德育环境、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制度化建设、改变大学生的结构和条件、加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等。  相似文献   

12.
道德人是明确自己的道德需要而又具有道德自觉的人,表现为人对既涉及个人自身的善,又关乎他人的善的推崇、恪守与践履,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与内心的自我和谐。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理解与人的精神世界相通、相融,展现人存在的意义。理解视域中道德人培育有其内在的要求,而在现实生活中培育道德人遭遇困境与瓶颈,主要表现在主体性丧失割裂道德与人的对话关系、知识式学习消解道德之于人的伦理价值、情感与理性认知的分离阻碍道德的意义生成。  相似文献   

13.
道德人格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 ,在明确人的全面发展、人格、道德人格涵义的基础上 ,着力从重视道德需要、道德认知的养成、道德选择和自由的实现、加强自我修养等方面对道德人格的培养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以受教育者自主性为基础,致力于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发,以促进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道德人格为目标的活动。它是道德主体性的内在要求,是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推行主体性道德教育急需转变道德教育观念、改进道德教育内容、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需要发展的社会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需要是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特有现象,是为了保证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而产生的对自律体系的心理倾向。它和人类社会的诞生同时诞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生长。分析一个社会的文明体系,必须把它对道德所取的倾向与态度作为指标;分析一个人的价值取向,离不开分析他把道德属于自身需要体系中的哪个层次和作的实际努力。通过对道德需要在社会和人生中的前进轨迹的剖析,可以使我们从中听到社会进步的隆隆地下音响和一个人进取追求的心灵呼唤;也可以使我们自觉地把握住提高社会和人生关于道德需要的条件,从而去提升社会和人生关于道德需要的认识与修炼。 一、在悟性世界中充实与提升  相似文献   

16.
任建东 《东岳论丛》2004,25(4):184-186
依照对道德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信仰都是道德的内在要求。道德需要信仰支持是由道德的结构特征决定的。当信仰对道德的支持超过限度 ,则会走向道德的反面 ,陷入非道德甚至反道德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
道德情感渗透在道德活动的各个方面,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在道德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培养未成年人道德情感的途径有:激发道德需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艺术教育,以家庭亲情为基础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8.
安云凤  牛华宁 《河北学刊》2007,27(4):209-212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发生机制包括社会性机制和个体性机制两个子系统的动力机制。社会性动力机制主要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确立和导引,组织化机制,非组织化机制。个体性动力机制主要有道德需要的产生,道德情感的激励,道德理性的控制,道德价值目标的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发挥两种动力机制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道德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实效性不高,其中一个表现是人们在道德上的双重人格现象,即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脱节。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的观念和内容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教育方法单一片面不够科学。应该从道德需要入手,适时扩充道德教育的内容,完善道德教育方法,加强道德修养和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20.
唐凯麟 《云梦学刊》2009,30(3):158-158
道德需要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涉及到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等多方面的内容,是考察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道德原则、规范得以确立的一个重要心理依据.对于如此重要的课题,国内不少学者近年来已经开始关注,陆续推出了一些成果.但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应该说还是有待深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