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张荣 《船山学刊》2010,(2):69-71
庄子强调和高扬人的诗意栖居、"游"的审美生存,包含了"游世"的现实社会、"游心"的个体生命和"天地万物与我同一"的自然环境三个审美生存内容,若能"保身、尽年","养形、心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达到人"诗意的栖居",构建理想的生存家园。  相似文献   

2.
审美生存:庄子思想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庄子生活的时代,"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们以有用作为衡量世界的惟一尺度,人与世界仅仅表现为物质上的利害关系。庄子以"无用之用"反对世人的"有用之用",以审美人性之大用反对以实用为大用的知识观、道德观和艺术观,以"无用"还原世界本真的美,在人与世界单纯的实用关系之外,开出审美生存的新天地,其审美生存的思想对于当今的人文反思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生存诗学思想的突出特点在于,他始终从审美创造活动中"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角度来观照人的生存问题,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生存-创造理论。本文拟从巴赫金的基本生存诗学主题入手,围绕其生存诗学的主要视角——审美创造活动中"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探讨"自我"与"他人"在审美创造与生存实践中的共生关系,思考巴赫金这一思想所开启的独特的生存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存超越美学"是对新时期以来出现的强调文艺活动与人的生存超越之间的本体关联的一类文艺本体论的统称。生存超越美学阵营中的诸流派虽然一致主张从人的生存的立场出发来理解文艺的本体,认为审美和艺术应当立足于人的生存并引导着我们生存的超越,然而落实到超越的具体途径和终极目的上,又往往是以某种精神的自由高翔或宗教精神为其特征,而无法真正体现其所主张的"生存超越"。究其原因,就在于对"生存论"以及"生存本体"理解上的偏差。因此,重新考察"生存论"的理论内涵及其美学体现,对于我们揭示"审美超越"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指归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梁静 《社会科学家》2006,(2):177-180
王绩作为初唐的隐逸诗人有着独特且复杂的生存方式。本文认为,在王绩的生存哲学中,庄子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对于社会、历史、人生价值的认知判断,影响着其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方式的选择,影响着其对于生存境界的实现方式。可以说,在王绩的生存哲学中,有着无法割舍的庄子情结。  相似文献   

6.
胡强 《阴山学刊》2007,20(4):13-17
生存美学是福柯一贯的思想风格和生活原则,是其一生理论创造中最具诗性意义和建构意义的部分,代表着一种崭新的实践智慧和生活美学方向。对身体的美学凝思构成了福柯生存美学不可或缺的生命之维,在这里身体成为我们自身实现审美超越的基点,达到自身自由境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身体也成为了在审美生存中美和日常生活的沟通者与承载者。  相似文献   

7.
"诗见得人"--朱熹诗论的生存论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哲人与诗人的朱熹,其诗论既是一位精通文艺的创作者的甘苦之谈,又流露出以道德标准主导审美判断的倾向.他强调诗作要气象近道、见得人心,标举诗风的自然与平易,其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具体言述,是以中国思想的终极视域为基本背景的.本文即在此景观之下,从人在天地之间的生存体验和深度感受出发,对其诗论的内在精神作出生存论意义上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自发性思想包含在<庄子>的一些概念如"自然"、"自化"中,也体现在<庄子>一些故事或情节中.庄子自发性思想在内、外、杂篇中表现不一,内篇侧重境界中自发的论述,外、杂篇是内篇自发性思想明晰化的延伸,并明确地把人的自发性与人的天性联系在一起.庄子的自发性思想在其美学生成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出于人天性的心理和行为的自发在审美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境界中的自发对审美心境的形成以及走向审美实践中的创造的作用.庄子所强调的境界中的自发,即基于天性的自发、经过修养后的自觉以及在审美心境中人与万物相处的自在,为其形成颇有特色的"和"的美学情感范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冯晖 《云梦学刊》2003,24(5):69-71
既与人对骂又开着“美国饭店”的马缨花以粗野方式在饥荒年代承担着自己的生存。如果拨开这层表象,可以看到,她其实是以非常手段来保证自己在非常年代的诗意生存。  相似文献   

10.
刘华军 《兰州学刊》2005,42(5):84-85
生态美学的研究涉及到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多重审美关系,旨在实现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生存状态.庄子基于"道"的整体美特点,主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审美的,追求人与自然自由统一的审美生存状态.这一思想具有极高的生态美学价值,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越来越多的风险走进人的生活世界,使"风险社会"成为任何发展主体都必须面对的一种客观社会存在,它不仅使人类生存方式在当代呈现出风险性的特征,而且也预示着作为一种全新的实践形式和生存方式的"风险生存"的出现。风险生存虽然意味着人类面临的危险和不确定性的增多,但相关哲学反思,既不是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完全否定的概念,也不是旨在完全消除这种风险,而是通过面向风险生存而做出的深刻思考,确立一种通过风险生存走向和谐生存的崭新的人本发展的新思维,并在追求和谐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对风险生存的化解。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技术生存的危机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经历了由自然生存到技术生存两个阶段.自然生存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的自然能力,技术生存主要依靠技术和技术物.现代技术生存蕴含技术物与自然物、技术物与人两大矛盾,引发了生态危机和人性危机,解决之道在于走新技术生存之路.新技术生存包括三层涵义:一是技术的"新",二是技术观念的"新",三是生存方式的"新".它是技术生存因素与自然生存因素的优化和平衡.在具体实践中应遵循真理与价值有机统一原则、生态协调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3.
面对现代理性破灭与权力渗透之下的主体危机,福柯借助于古希腊的生存美学思想和文艺复兴的人文理念,发掘出一条关于主体的审美化生存进路,试图以此来摆脱"大他者"的束缚,重新绽出生命的可能性。生存美学通过"极限体验"解构在宰制中沉沦的主体,运用建基于节制的生存策略推进身体的审美化,最终完成审美主体的重建。福柯对自由主体的执着追求,亦使以"关怀自身"为箴言的生存美学成为了美学化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4.
福柯的“生存美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晓林 《文史哲》2003,42(5):114-118
福柯于晚期通过对古希腊文化的研究而提出了自己的“生存美学”思想 ,主张个体经由伦理 -美学的途径自我构成为主体。这一思想既吸收了古典智慧 ,也发挥了审美现代性精神 ,同时与尼采、海德格尔的审美之路相通。它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无疑是中国思想文化特质所在.这个命题中各个字眼的含义多样性决定了天人合一命题意涵的丰富性.从生存论视域来看,天人合一无疑揭示了人与自身生存世界之间双向互动的良性关系.而实现这种良性互动关键是人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在把"天人合一"看成是人生存的基本价值信仰而非单纯把"天"视为功利性索求对象,才可能实现人类生存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16.
庄子哲学中的"真"具有生存论的理论品质,指的是一种天人合一、主客融一、自然无为的"本真"生存状态。它与审美活动发生着内在的同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真为美的生存论视角、真美合一的天人意境、主客浑融的体验之真、质朴纯真的超然意趣,因而对于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客观而言,网络技术带来了人的"虚拟生存",由此又引起了人们现实生活状况的全面改观;理论而言,虚拟生存的深层次影响则是哲学视域中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及走向问题的凸现。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方式思想,对互联网时代人的"虚拟生存"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构建当下人"虚实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8.
小品文由于源头概念界定的模糊,造成其文体特征的模糊纠缓,英文体特征的不明确是其根本原因.从体裁、语体、风格三个层面来研究追溯小品文的文体特征,明确小品文是一种传统审美与西方反功利纯文学观结合的文体,是一种把思想用情感化的语言言说的一种散文文体,在现时代的网络空间依然有着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人的生存样态,从"客—主"混沌未分的原始整合的传统样式,经过双重分化和双重对立的"主—客"二分的现代样态,到强调多元主体间性的后现代样态,再到主张交往实践的"主—客—主"样态活动,造就和推动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始终是沿着"主—客"、"主—主"和"主—客—主"等多重维度螺旋式进行。这些迥异其趣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论旨,尝试塑造和培养一种真正的哲学致思取向,那就是人的生存境遇渴望能够达到自由澄明的世界。这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0.
盖光 《江淮论坛》2007,(6):160-165
生态文艺关注的人的生存之“和”是生态化的“和”,是由生命的动势之促生的“和”。和谐生存呈现人的诗意性生存,人在诗意的生存体验中真正认识到人的存在本性,并在家园共生中体验到生命存在的自由感。生态文艺通过人的精神一文化生态的运演,经由社会生态运作机制而运行“人化”的“生生”节律,进而构建和谐生存的基础。生态文艺不仅要调动人的生命机能的全体总动员,进而合力打造精神生态的平衡机制,而且是促生、活化以及丰富精神生态的健康性生存结构,使人的生存更加充裕,更加顺畅,更加具有诗意性,更加富有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