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媒体艺术引领当代国际艺术潮流,呈现出强劲势头。与新媒体艺术的欣欣向荣相比,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建构和新媒体艺术批评实践却显得相当滞后,新媒体艺术实践与艺术批评呈现"失衡"状态。新媒体艺术与艺术媒介显现亲密关系,新媒体艺术凸显媒介(媒材)的作用。媒体的变革和技术的革新影响着艺术观念、艺术形态和艺术审美的革故鼎新,新媒体艺术实践亟需艺术媒介批评予以观照和引导。对艺术媒介和艺术媒介批评的分析,有助于建立新媒体艺术媒介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视的转型期需要批评作为提醒和航向拨正的辅助 ,然而 ,随着创作问题的增多 ,批评的冷落和对批评的无动于衷却与日俱增。没有批评的艺术创作是难得有进展的可能 ,常态的批评和建设性的批评理应成为中国电视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它们的缺失撼动的可能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电视传播形式。电视批评思维的狭隘、“媒介教育”功能的缺失、电视批评家的缺席成为当代中国电视批评的三大弊病。现阶段 ,我国的电视批评从总体上讲 ,需要明确如下的几个问题 :认清批评的有效途径 ,明确理论的对象 ,区分批评的层次 ,加强批评的个性化 ,引导批评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3.
建构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需廓清艺术批评、媒介批评和艺术媒介批评几个重要概念,艺术批评通过阐释、评论和评价艺术品,传递和诠释艺术理念/观念,发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史价值。媒介批评就是对媒介及媒介活动进行批评,以评判作为方法,倾向于批判,以诠释作为取向的批评实践方法,对于建构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媒介批评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艺术媒介批评,不仅关注作为艺术表达/传达载体(手段)的艺术媒介,重视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和作用,尤其是艺术媒介之于艺术形态形成的基础性作用。新媒体艺术批评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媒介“五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经历了"五四"、新中国、新时期发展阶段,在80年代之后借助改革开放真正开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从而准确地为中国批评在世界批评格局、民族批评发展传统和现代社会中定位,明确中国批评发展思路,认清现代批评发展趋向一方面朝"全球化"、"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现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摘要]电视批评的民间化是电视批评的活力源泉,网络电视批评正是其集中体现。报纸的应和、提炼、引导也必不可少。在电视批评的报网互动中,网络是一个超大回音壁、超级麦克风,各方观点通过网络传递、放大、汇聚、反馈,共同指向和谐的文化生态。由此,在充分利用媒介批评资源的基础上,电视批评的力度及其现实影响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6.
电视与网络的媒体融合与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环境的变化及对公众影响进行了宏观分析;对国外视网融合的背景过程,国内视网融合进程中已出现的各种合作模式和生存态势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我国传统电视与网络融合发展的良好前景;目前需要加快步伐拓展电视媒体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全业务能力,以实现电视媒体与网络的互动、互补、交合、分享发展和延伸优势,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的产业化运作和经济效益的长效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崔琦 《南都学坛》2011,31(3):52-55
新传媒环境下,文学批评更加泛化,表现为:在文学批评形态方面,除了学院批评和媒体批评之外,产生了一种以传统媒体的受众为批评主体的受众批评;在批评对象方面,不再局限于对以往文学经典的再研究与再解读,被研究的文学文本是多样的存在,网络文学、畅销书、报纸专栏写作纷纷进入人们的批评视野;在批评形式方面出现了视频、网络投票、电视采访等多种形式。文学批评也发生了批评主体的大众化转向和批评标准的非艺术性转向。针对这种泛化和转向,文学批评应在不丧失理性批评精神、破坏批评原则标准、消解批评价值的前提下进行改变。比如学院批评可以在坚守批评操守的同时,利用新兴媒介,与活跃的媒体批评、受众批评相辅相成,积极倡导对话批评,更好地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我国的电视传媒业经过飞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是随着互联网和电信网的发展,视频网站、数字电视、IPTV等新媒体迅速得到普及,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极大的冲击。面对新的挑战,传统电视媒体应当积极与新媒体进行媒介融合以在共赢中求发展,然而摆在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就是传统的电视媒体管理体制,因此改革现有的电视媒体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就成为我国电视媒体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中古赋论论题广泛、内涵博赡,以重"情"尚"丽"迥别于两汉赋论的依"经"立论。而且,中古赋论批评形态也非常丰富。在汉代批评形态甚为单调的情状下,中古出现了诸如赋序、史传、笔记、选本以及赋学专论等形貌各异的批评形态。它们呈显状貌繁富、表述随感漫议、行文外呈骈俪、内蕴情感,存在状态渐显独立品格的特征。尤其是赋序批评、笔记批评及选本批评的演进历程表明它们在古代赋论批评形态学史上具有示范作用与生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事批评作为一种动态持存的批评范式之一,是绵延时间下的历史哲学批评,其本质是向未来开放的"回忆",以此达到历史、现实视界的融合.中国素有"无典不成诗"的本事批评观念,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魅力的本事批评史论和重实际、不穷究、伦理政治化、诗性化以及历史意识缺失的特征论和形态论.本事批评在中国文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意义,为世界文论建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与理论初创时期。中国现代散文批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0年代的"三足鼎立"———言志说散文批评、社会学散文批评、文本说散文批评。第二阶段,30年代至70年代的政治化散文批评。第三阶段可分两个时期,前期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散文批评开始蜕变,从"自我"解冻深化为启蒙;后期从80年代后期开始,散文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将女性主义研究介入到电视艺术学中,是电视艺术学跨学科性的必然.中国自己的女性主义电视研究不应该只是对西方研究者的机械模仿,而应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电视文化,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电视研究,用女性主义的批评视角去重新审视男权中心意识下的中国电视文化.  相似文献   

13.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者通论,是刘勰的作者批评观最集中体现文学批评的篇章。刘勰的作者批评抓住"才略"来确定其批评思路、指导思想、标准和原则,从而确定作者批评以"气"论文、以"才性"论文、以个性论文的指向;同时又拓展"才略"批评的视阈,将"才略"放在社会、历史、时代环境中辨析作者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使"才略"作者批评具有批评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的,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本文拟从媒体、信息内容和受众群三个方面分析新媒体融合的可能性。在新媒体下,信息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方式也越来越个性化。在当下的大背景中,新媒体所呈现出的互动性特征、随时性特征以及随意性、选择性等特征都较传统电视媒体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媒体化生存的当代,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的资源内容、受众的分众定向,渠道多元化等优势,在交叉融合中实现资源的深度整合,改变、改善自身传播、营销策略,是全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需要关注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书法理论中,比喻式书法批评是普遍应用的书法批评方法之一。比喻式书法批评包括本体、喻体、相似点和比喻词等四个要素。比喻式书法批评的形成与儒家的"比德"思想和《诗经》的"赋"、"比"、"兴"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间接性、模糊性、想象性等特点。比喻式书法批评使人们能够通过书法与自然物象的联系来深入理解书法的意义,使人们能够通过书法与人的联系来认识书法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李敬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较为活跃的批评家,他是后新时期随笔体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批评立场主要包括"寻美"和"求疵"相结合、在现场的批评、尊重多元化等三个方面,这使得他在批评实践中缩短了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之间的距离。他运用的批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通过对批评对象直观感性的把握来切入批评;诗性不失诙谐的批评话语方式;感性烛照下的理性的分析;注重与读者的对话;闲笔手法的运用。总的来说,李敬泽的文学批评是直觉印象与理性分析的融合。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深入浅出地提出精准又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詹姆逊从"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出发,反对俄国形式主义一脉所谓"纯文学"批评;批评对象从文学文本日益拓展到广义的文化文本,最终走向了文化批评.在文化批评日益兴起的背景下,詹姆逊从文学到文化的批评之路为众多纯文学研究者转向文化批评提供了一个直接的范例.  相似文献   

18.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主体的主体间性建立是实现批评理性和批评意义的前提条件.通过分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的异同可知,这两大理论对阐明翻译批评主体间性具有重要的启示: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现代化诉求是走向多元与对话,精魂是理解与开放,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实现在于处理好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辨证关系.因此,新世纪的翻译批评应是一种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这种批评是以译作为媒介,专家学者、译者、普通读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一场平等、多边对话.它具有未完成性的特点,即任何批评的主体都不保有做出最后结论的权利,批评是开放的,是自由的;它实现的基础是参与主体既保持"外位"的立场又积极参与,实现的条件是批评者有整体观,对译者的翻译理念、方法和目标持体验的理解.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将使翻译批评更具有可接受性,同时能更好地实现其功能.  相似文献   

19.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主体的主体间性建立是实现批评理性和批评意义的前提条件。通过分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的异同可知,这两大理论对阐明翻译批评主体间性具有重要的启示: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现代化诉求是走向多元与对话,精魂是理解与开放,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实现在于处理好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辨证关系。因此,新世纪的翻译批评应是一种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这种批评是以译作为媒介,专家学者、译者、普通读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一场平等、多边对话。它具有未完成性的特点,即任何批评的主体都不保有做出最后结论的权利,批评是开放的,是自由的;它实现的基础是参与主体既保持"外位"的立场又积极参与,实现的条件是批评者有整体观,对译者的翻译理念、方法和目标持体验的理解。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将使翻译批评更具有可接受性,同时能更好地实现其功能。  相似文献   

20.
伴随时代的发展,文学批评家的角色由权力意志"代言者"的角色向"阐释者"的角色转换;而批评主体的批评态度则由被动的接受向主动追求语言新奇的方向转变;批评视角则由原来单一的"政治批评"视角向"多元化"的文化批评视角转换。在此基础之上,批评家不得不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以期跟上变化了的文学创作及其批评实践,促进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