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的生存状况是萧红这个女作家始终关注的焦点,而其"悲剧性"的生存现状又是萧红所要着力表现和传达的社会现实.对她笔下女性的"生存悲剧"进行梳理和归纳,发现她笔下的女性无论是因"世俗的封杀"而致死,还是因"生育的痛楚"折磨而死,抑或是因"爱的缺失"抑郁而死,其悲剧命运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女性"人"的身份的不被确认所造成的.可以说,"人"的身份的不被确认是萧红笔下女性"生存悲剧"形成的根源,它也是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女性的"生存悲剧"形成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白话>、<呓语>在1993年的接连问世,使学者作家"徐坤"一时间红遍全国,当然也吸引了些许评论家的眼球,并赐予了"女王朔"、"后现代主义作家"诸雅号.但在这些称号背后却潜隐着徐坤痛楚的心灵,因为恰恰是这些让她成名的头衔严重曲解了她的创作初衷.文章试图从"徐坤与王朔"、"徐坤与后现代"两个层面出发,刺透表面迷雾,还原学者作家徐坤的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3.
卑微者的不朽方式——关于《祝福》的心理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祥林嫂按照道理而活着的命题只涉及人之存在的被动性,即她是具体历史、社会和文化的产物,而并未彰显其在存在论上的全部意义.事实上,在人之存在的自我构成上,祥林嫂和阿Q是可以平分秋色的,这涉及到被奴役的内部发生学问题.如果说阿Q是存在论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话,祥林嫂则是存在论上的"抑郁症"患者,因为从对压迫性生活的贴附中,她也曾寻找到某种"趣味".其临死前对地狱的追问则构成了<祝福>这篇小说的"亮色".  相似文献   

4.
为徐坤正名     
1993年<白话>、<呓语>的接连问世,使"徐坤"一炮走红.评论家们所提出的"女大侃"、"女王朔"、"后现代主义作家"诸称号也为读者了解徐坤提供了一个"轮廓".这也几乎成为数年来评论界对徐坤的盖棺论定.但孰不知,此间实际存在着严重的"走眼"现象.从"徐坤与王朔"、"徐坤与后现代"两个层面出发,撕裂蒙在她面前的面纱,还读者一个"本真"的徐坤.  相似文献   

5.
在场域理论视野里,<生死场>揭示的是礼俗社会妇女亚文化圈里的妇女生存经验.前部分揭示的是在超稳定社会结构中女人的身心处境及其文化根源,中间是这种生活状态的简单循环,后部分表现的是超稳定社会结构被打破后女人的极端处境及其反抗的种种可能和结局,前后结构浑然一体.<生死场>还是一个文体探索的超前文本,主要用了有别于经典现实主义的原生态小说、非典型化手法和非情节化技巧.由女性循环视角织成的循环镜像使小说呈现出一幅女人悲惨世界的全息图景,表现了创作主体女性意识和文体意识的觉醒.小说的主角是"整体妇女",而王婆是此雁阵结构的主角,她是一位未自觉地向男权社会复仇的幽魂,她的由抗拒宿命而走向宿命的曲折道路,昭示的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礼俗社会妇女的悲剧.萧红以她对女性"精神奴役创伤"的独特揭示、对妇女如何参与个人与国家的双重解放的深刻思考,而介入了现代文学国民性改造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6.
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创新语言的技巧与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派提出的"陌生化"理论不谋而合.她虽未闻"陌生化"之名,却行了"陌生化"之实.她主要通过以拟人、移情等手法自铸奇俊新颖之语,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和创造性地使用叠字、叠句、排句三种"陌生化"方法来创新语言.  相似文献   

7.
与李清照并称隽才的朱淑真,在遭遇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与自身婚姻不幸的社会苦难和人生苦难的过程中,敢于冲破理学的清规戒律,站在女性性别的立场上用诗歌来表现个人的"私情",真情吟咏,无所顾忌.她的作品从题材到内容,从风格到情感,都是女性情感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有限的人生梦想的书写,具有极强的个人化色彩和"自我指涉"的私语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企业传播作为一种组织的传播活动是伴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早期的企业传播理念是随着企业组织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丰富与成熟起来的.传播理念在古典学派管理理论要素中已成为了不明确的一个部分.到"人际关系"-"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理论大发展的阶段,传播理念愈来愈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组织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的有效管理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雷戈的Y理论、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场论"与"守门人"理论等理论中,传播理念无疑是其中的核心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英雌"概念浮出历史地表,并迅速演变为那时代民族国家振兴、女权振兴的典型话语形态之一.秋瑾就是其时"英雌"文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她以一己的文学创作表达着"英雌"理想的诉求;另一方面,她又以自己的女权倡导、革命壮举、个体活动践行着"英雌"追求,成为定格于清末历史天空的"铁血英雌".  相似文献   

10.
巴斯奈特(Bassneft)是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领袖人物,她的理论在当代的翻译界颇受重视.本文以其一篇题为When is a Translation not a Translation?(<翻译何时可以是翻译或不是翻译>)的论文为讨论对象,从"共谋"(collusion)与"伪译"(pseudo translation)这一观点出发.大致分析巴斯奈特关于"伪译"的一些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1892-1973),从小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女作家,以小说<大地>获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曾任南京大学教授.她热爱中国,发表过不少以中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本文试从以下五个方面解开她的"中国情结"(1)热爱中国;(2)了解中国文化较深;(3)受中国影响的美学思想;(4)对中国医药学颇感兴趣;(5)与中国诗人徐志摩的婚外恋.  相似文献   

12.
孔门训勉学者,为学固须博学、慎思.究明学术之"体"外,尤当体现其"成德达材"之"用",进而,发挥其"经世济民"之功.是以,宋初胡安定先生倡"明体达用"之说.明末李二曲先生承胡氏之意,而谓:"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儒学不仅体大而思精,本末分明.其"务本尚德"之教化,旨在引领世人由"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之道,明白而可行.儒家大道,亦广为后世运用,发挥于政治、教育、艺文、工商管理等方面.儒学不仅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与学术之主流核心,亦成为历史最悠久、影响层面最为广阔之学术思想.且直接影响于周边诸多国家,而形成所谓"儒家文化生活圈",更随华人之侨徙,而远播于世界各地.故而除论析儒学之"体"与"用"之大端,呼吁儒学同好,为学除当究明其"体"外,尤须体现、恢宏儒学之大"用",以成就"经世济民"之功.  相似文献   

13.
华裔土著女作家阿莱克斯·赖特独获2007年度迈尔斯·弗兰克林文学奖.她的获奖作品<卡奔塔利亚>气势雄浑,以独特的土著人"梦幻"神话传说为基础,借用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和对圣经的隐喻模仿,表达了对于土著人土地权和话语权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城市化定义偏重于量的表征而忽视城市化的质的规定,城市化应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和城市文明向农村的扩散的互动过程.文章探讨"城镇化"与"都市化"、"逆城市化"与"超城市化"、"城市病"与城市管理等问题,提出中国城市化的"相对集中"和"适度分散"相结合、大都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道路与"后建设"的战略视角.  相似文献   

15.
从"大陆边疆"到"全球边疆"--美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美国走向世界的历史划分为"大陆边疆"、"海外边疆"和"全球边疆"三个阶段,论述美国的大国历程和分析其成功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机遇.笔者认为,从北美大陆的"拓荒者"、到海外事务的"参与者"、再到国际社会的"领导者",这一发展过程向人们揭示美国所具有的"使命感"、"冒险精神"和"进取性",是其成功地走向世界的内部动力;而"西进运动"、"两次世界大战"、"冷战" 和 "反恐战争",则是其外部机遇.内部动力与外部机遇的有机结合,则是美国大国崛起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吴藻是清代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词作被誉为"比肩《漱玉》"、"《断肠》嗣响"。她的戏曲《乔影》曾在广场上公开搬演,这是古代女性戏曲史上的唯一。在《乔影》中,吴藻抒发了对魏晋以来"名士风流"的憧憬与模拟,突出地表现了这位女作家的"才子情结"和才名忧虑。  相似文献   

17.
从人的生存境况出发去分析人的解放和发展,是马克思文化哲学的主题.马克思的"物役性"理论和"新人"观,从文化理念上探寻商品意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与更新,从而为人走出"物役性"文化困境而成为"新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明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作基础,而中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的"官本位"意识,已经成了中国现代化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社会意识障碍.探析"官本位"意识的成因,意在为克服"官本位"意识的影响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9.
《红字》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家霍桑,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不同的作者对这些象征有不同的解读.其实红字"A"的真正象征意义是女主人公的丰富情感和她心中的爱人.  相似文献   

20.
矫沂儒 《国际公关》2022,(3):142-147
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公布"她经济"为汉语新词,是因为关注到女性社会和经济地位提升带来的经济现象.如今,女性独立、自主、率性等精神不断赢得更多人的认可,近期湖南电视台推出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备受热捧就是代表现象.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她经济"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可能,女性消费意识也愈加觉醒,不仅局限于日用、化妆、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