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文化哲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和历史解释模式,其核心是从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入手,通过把握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而阐明现实的人及其生存方式,从而为解决现实的人类生存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路径。女性主义理论所涉及的女性问题作为现代性文化反思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域,同样可以纳入文化哲学的视野之中进行考察,从而对阐  相似文献   

2.
一、科学的文化含义 科学被人们视为是一种知识体系、一种方法、一种价值、一种精神、一种社会活动等。科学被“看作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一系列行为”①。这种行为是独立的人类行为系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与其他文化有着关联。“科学文化确实是一种文化,不仅是智力意义上的文化,也是人类意义上的文化”②英国文化人类学创始人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③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文化也是一个复合体,科学文化=科学家+科学知识+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3.
王现东 《天府新论》2012,(1):115-119
在文化哲学的意义上,"文化"是人类对生存意义的追求,它体现为一种活的精神,这种精神塑造着人和人类社会,并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总体性、超越性把握,是一个动态的、处于生成中的把握。文化全球化是当今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和必然趋势。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中,文化全球化面临着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一元与多样、冲突与共生、固守与变革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在这样的矛盾系统中,人类文化生生不息,演绎着复杂多样而又鲜活生动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一、实践:文化——价值系统 文化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创造价值对象、享用价值对象的过程、方式及其成果的总体。文化的这种总体过程具有此在性和历时性。而实际上,这两者又是统一的。创造文化的主体不同,地域不同,使文化具有了民族性和地域性;创造文化的方式不同,时代不同,使文化具有了时代性和阶段性。但无论怎样,文化的生成和延传是离不开人类实践的。但实践却不就是文化本身。即是说,实践只是使文化得以产生的基础,是使文化得以可能和必然的本体论前提。人类的任何一个实践活动都是合目的性的,即具有明确目的的,至于这个目的是否合理,这是一个伦理学问题,尽可以另当别论,这个目的就是实践主体之特定的需要结  相似文献   

5.
一、个体与整体的二律背反 作为一个明显的事实,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然而,不同的出发点和不同的把握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论,尤其是当这个矛盾及其解决方式被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以后,便会产生不同的本体论和宇宙观,从而支配和影响着一种文化的主要精神偏向。这不仅是一种可能性,而且也为中西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及其哲学所证实。 在人类的意识中,宇宙总被设想为一个包罗万象,永恒存在的无限集合,一个至大无外的太一。然而,这种无限性意识归根到底只是我们有限之人的一种合乎理性的逻辑推论,或者说一种意识自身的无限前瞻和扩延,它始终缺乏可证实的经验依据。无限作为一个概念之所以能在意识和文化中存在,完全是出于一种统一世界的强烈愿望和主观信念,是基于人类  相似文献   

6.
宗教的文化心理学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对人类复杂的宗教现象进行研究,特别对引起、促进和构成人类的主观性和精神功能的文化机制进行探索。宗教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类所有的精神现象都可以在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中加以理解和阐释。经验分析的科学研究范式,不可能完成对人类文化最复杂的宗教现象的终极意义和本体论价值的考量。作为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论取向,释义学能够找寻宗教行为背后的意义和动机,并试图发现这些意义和动机是如何构成一个人的宗教心理机制的。释义学为理解宗教行为背后的意义提供了有效的解读方式,成为考察人类复杂宗教现象的重要方法论取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性的历程是艰难曲折、漫长迂回的,其历史是充满创痛的.杨春时、张法、钱永祥等学者都对中国现代性的问题进行过剖析,同时开出了“超越性文化层面的建构”、“依赖中华本土文化重回中心的诉求”和“自由主义价值理想的维护”等药方.但从目前持续的现代性困境来看,停留于学理层面的、单一指出一个方向和一条道路的探讨都显得很无力,我们需要的是一套能于现实、个体和整体多向互动验证的系统原理,而这正是封孝伦教授的新著《生命之思》的价值意义之所在.《生命之思》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用以对个体自我乃至人类生命真相进行反思的独特、简约而又严整的理论模型.以之为镜鉴,人们可以更深入、明晰地认识个体;又能以个体的真切生命经验为镜鉴,推演并确证出人类万千生命整体的普遍逻辑.它不仅可以为我们突围现代性困境做出努力,还能为转型期中国社会人们精神的危机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结构主义方法也是一种矛盾分析方法。它关于人类精神世界 (包括人类潜意识的精神世界 )具有矛盾结构的分析 ,值得我国地域文化研究者批判借鉴。因为 ,地域文化首先是作为一种集体潜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因此 ,在地域文化研究中 ,使用“解构”的方法 ,也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面对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全球气候恶化。世界各国协力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成为超越诸多意识形态矛盾交锋的突出焦点问题。随之出现的一种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作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一低碳经济,似乎或可能成为破解这一焦点矛盾的灵丹妙药,成为人类生存希望的指路明灯。河北省“两会”期间,繁荣夜经济的讨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繁荣夜经济,让城市更兴旺”以悄然成为河北省当前热议的话题。结合世界的低碳风,形成低碳型的省会夜经济,将成为省会经济发展的一项特色。既然是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定要有特色的文化与之交融,使之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倍增器和“潜动力”,把文化聚焦在“音乐”之上,作为一个能量源点使“音乐文化”迅速向夜经济的方方面面进行辐射和扩张。  相似文献   

10.
生命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维持生命的存在是一切动物所固有的生物本能。人作为一种有别于动物的社会存在物,不仅要维持生命的存在,而且要以理性的自觉赋予生命以意义,使生命在延续中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其心灵得以慰藉,使其精神得以商场,使其短暂的生命得以充实。正是怀着对这一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卢风博士通过对现代西方文化矛盾的深入透彻分析,推出了又一力作《人类的家园——现代文化矛盾的哲学反思》。这一力作全面的反思了现代西方文化所存在的深刻矛盾及其在现代社会中所造成的深刻危机,为步入21世纪的中国人提供了一张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在满足人类需要的生存实践中形成的,作为人类生存实践的产物,文化必须从属于人的生存需要以及满足这种需要的实践。人的生存需要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同时又是现代文化发展的目标所在。个体的现代文化生成是通过个体自我意识的确证、个性自由的追求和现代文化的体认等环节实现的。随着文化的进步、个性的觉醒以及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人的日常生活价值开始凸现。日常生活作为人类的家园和诞生地,滋生着每个人未来文化成长的各种潜能,陶冶着人的精神情操。但由于传统习俗的影响,当代中国公民的日常生活要想真正步入健康、文明、向上的现代生活,尚需来一场深刻的日常生活观念变革。  相似文献   

12.
“以美育代宗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李泽厚先生在2008年从文化哲学的视角进一步发掘了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他指出,在中国的文化特质中,存在着一种以审美而通达神性的“天地境界”,而这种境界具有了宗教意义上的超越性和神圣感.在这一层面上,“以美育代宗教”这一命题既包含了宗教的关怀,又肯定了人世的价值,进而成为人类可以深长思之的文化愿景.  相似文献   

13.
文化现代性矛盾逻辑与和谐现代性的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现代性是指作为人类精神的文化在现时代的根本规定。其中现代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和冲突构成文化现代性矛盾逻辑的基调。这种矛盾逻辑具体表现为三种理论范式:两种文化理论、两种主义思潮以及两种现代性理论。文化现代性矛盾逻辑的发展意味着构建一种和谐的现代性已成为现时代不可回避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文化为个体提供了身份认同的有效途径,个体可以通过消费活动建构自身的身份意义,进行身份表达和个性展示。但这种个体身份认同是以商品的符号化和象征化为基础,建立在一种虚构的符号价值系统之上,个体通过"符码意义"的区分来界定自己的身份。在这种符号消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个体身份认同完全受制于商品生产背后的权力网络和话语体系构成的"他者",在知识与权力的运作下,这种权力规训很有可能由外在的"凝视"转变为个体自身的"自我凝视",使之成为一种常态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15.
吴海庆 《文史哲》2008,(2):121-127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通过对有史以来整个中夏文化的深刻反思,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系统的关于"文"的学说,认为"文"是人类在实践中所创造的各种具有审美意味的文化形式,它体现了个体、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丰富的精神活力,不仅能引人反思历史,珍爱族类,还能激发人们对未来的忧患与向往之情。"文"确立了人的维度,使我们在个体行为上可以期待美的理想,在族类的努力中可以期待繁荣昌盛的未来,在人类的创造中可以期待永恒。王夫之关于"文"的理论既体现了人类普遍的审美诉求,又极富民族文化个性,对于构建当代和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娜 《北方论丛》2011,(6):119-121
个体是文化的个体,文化是个体的存在方式。文化与个体的相互统一和协调是文化个体生成的逻辑起点。文化的个体生成,主要指在人与自然关系系统中,作为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之统一的文化在个体身上的生成,这是一种文化的再现过程,是已有文化在每个个体中的生成。文化的个体生成包括重复性生成和创造性生成。文化自觉是文化的个体生成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7.
生命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是活的、流动的过程;文化也同样是活的精神、新生命的种子,它在发展、变化的流动状态中给其影响下的个体注入生命的热流,使个体得以确立精神、创造快乐、锻造信念。《故乡》是鲁迅对生命本真的一种思考和追寻,他希望奠定一种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新型民族文化,并以此造就出能够富有崇高信仰与生命力度的民族群体。鲁迅是希望我们能勇敢地面对现实和未来,因为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是社会结构得以新陈代谢的进化之源。  相似文献   

18.
一般而言,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指观念形态或精神形态的文化。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就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转引自庄锡昌主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99—100页);广义的文化则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甚至包括创造活动本身。如俄国民族学家勃罗姆列伊所说的:广义的文化,也就是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的有明确目标的特殊活动方式及其结果的总和。”(尤·勃罗姆列尹.《民族和民族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5年,第10页) 本文所论的文化,是就其广义而言的。因此,人们的认识活动以及对这一活动之反思的认识理论,毫无疑问内蕴着文化意义。认识活动是在人类自身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之中进行的,因此,认识论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人通过劳动一旦脱离动物  相似文献   

19.
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文化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精神,英文为“Ethos”,又译为“民族精神”、“国魂”、“民族魂”等。自1906年W.G.萨默提出“文化精神是使一个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那些特质之总和”的观点以来,引起了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这一概念的重视及研究。社会学家K·杨提出一种理论认为每个社会都建筑在那些使他们最不同于其他社会的文化模式上的一种文化精神、或“社会特性”。人类学家G·戈尔指出文化精神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各种行为观念和目的总和”。 1940年以后,一些学者将文化精神这一概念赋予了新的意义,把注意力从行为上转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已经赋予。文化”这个范畴以新的内涵。它将那种作为现代文明的自然科学文化接纳进来。因此,今日文化研究和交流的任务和目的已不仅仅是在传统文化之间建立相互理解和沟通,它同时并且首先意味着在杂多的传统文化和共同的现代文明之间搭桥铺路,使人类在走向理性大同的统一体的同时不以牺牲各种文化的特色、各个民族的个性和各个个体的自由为代价。这就是交互文化哲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