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提出了房地产市场和谐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2009年沈阳市商品房市场、存量房市场和土地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同时深入剖析了政策因素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并从居民购房消费、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供应、商品房供应、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新形势下促进沈阳市房地产市场和谐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借助对房价收入比、住房空置率的定量分析,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呈现非理性繁荣。首先,从居民投机心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中央政府宏观政策失灵三个方面分析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的成因;然后,从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两个方面分析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的影响;最后,从建立房地产市场的多元机制、加大房地产行业供给侧改革、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遏制过度投机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总体平衡等方面,提出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摘要]本文基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视角探讨了2010-2011年土地政策导向及其变化对四川房地产市场购房者消费行为的影响,认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制定实施应考虑市场微观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式,以促进实现调控政策引导居民住房理性消费的预期目标,并形成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4.
近期,中央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以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然而,这些调控政策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城市房价反而继续向上攀升.其原因在于当前调控政策对房地产的商品属性、保障居民基本的居住需要、房地产泡沫、当前市场供需关系的判断等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加强房地产调控需要正视房地产的商品属性,加强房地产监管和金融监管,充分利用经济调节手段,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公租房建设.  相似文献   

5.
1998年住房制度商品化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得以迅速成长和发展。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居民的居住条件都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改善,房地产业造就了很多人的财富神话,所有这些,昭示着中国房地产的一派繁荣。可在其繁荣的背后,却有一些奇怪(或曰悖于常理)的现象,这些现象更是中国房地产的悲哀。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作了一个简要但多方位的回顾,肯定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居民住房条件等方面所作的重要贡献,同时指出了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政府关于房地产发展制定的政策及法规,展望了今后市场的前景,并针对房地产市场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与国家经济平稳发展以及居民个人利益关系密切。近年来,房价不断上涨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2010年以来,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力图对不断上涨的房价进行调控。首先探讨中国房价的现状,然后从房地产市场供求两方面分析中国房价上升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发展历程与经验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的问题,认为应立足于我国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房地产投资信托的一般特点和优势特征,以及所存在的收益与风险。对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快制度建设;建立发达的二级市场;加快培育市场参与主体;加强对信托投资公司的监管;培养房地产投资信托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房地产投资规模逐年增大,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上涨,其购房能力明显提升,居民对住宅需求量日益增加,需求形式也呈现多元化.以南昌市房地产住宅市场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商品住宅市场的价格、供需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从城市人口、经济发展、住宅需求、住宅供给与住宅价格五个子系统出发,将住宅新增需求分为四类:结婚购房、投资性购房、改善性购房、其他因素购房,去构建商品住宅市场模型进行仿真实验.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出发,确立了城市人口政策、城市建设政策、税收政策和政策房供应政策四个参数调控类型,进行实证分析四种调控类型的仿真结果,为南昌市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会对宏观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研究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对于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制定更优的宏观经济政策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构建了关于房地产投资和经济周期相关时间序列的单变量和多变量UC计量模型,运用1992-2014年的数据,对中国房地产投资波动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房地产投资短周期和中周期与国内生产总值周期较为接近,其中短周期拐点先于经济周期,可以此预测经济周期波动;中周期两者非常接近;长周期上,房地产增长趋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致;短期内房地产市场的波动能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引发整个经济的波动.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适当发挥房地产业的积极作用,促进宏观经济的顺利转型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胡月晓  李岚 《南都学坛》2007,27(5):105-108
由于缺乏"做空"机制,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具有"单边市场"的特征,只能"做多",不能"做空"。房地产市场具有房地产供给滞后和房地产需求中真实需求和投机需求分离的特征,造成了房地产市场调节的非对称性,需求上升时房价上涨,需求下降时则以空置率取代价格成为房地产市场"出清"的主要手段。房地产需求、房地产价格和房地产金融之间具有正反馈机制。房地产消费使用的真实需求通常仅影响到租赁价格。除房地产金融资源因素外,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情况、市场预期心理,以及管制政策变动等都会使房地产价格发生周期性变化。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律,天然需要我们加强预测和干涉。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改进房地产金融市场中的措施:加大房地产信贷监管力度,创新抵押贷款工具,将房地产资金信托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信托,完善金融体系,建立和发展金融二级市场,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稳定房价,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住房制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房地产预警系统的基本特征及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房地产预警系统的含义和特征,对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房地产预警的基本流程,并认为统计预警系统是比较符合我国房地产预警实际的方法。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2003年成都市房地产的单指标警情和综合指标警情的定量分析,指出了成都市房地产市场虽然有个别指标处在较热的区间,但是总体发展情况是健康的。  相似文献   

14.
选取房地产市场投资完成额、房地产开发量、房地产平均销售价格以及国房景气指数等指标,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波动情况。剖析其波动的主要原因有供求关系、金融危机、国家宏观调控和投机炒房。提出了适当加大土地、金融和税收政策调控力度,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抑制投机需求等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泡沫是近期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最热门讨论。本文分析了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指出治理房地产泡沫的最终着力点在于政府。政府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体系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加强对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引导,加强对金融部门流入房地产市场资金量的监管,并且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对整个市场进行调节,从而规避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保证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房地产产业状况,在对长春市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数理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目前长春市房地产市场供需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为了抑制房产的价格的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合理调整和开征房产税已显得日益迫切。通过对我国房产税制及征收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房地产税收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加和谐、健康、稳定、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证券化的发展要求广泛的社会和市场条件 ,如成熟的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和担保市场。房地产证券化要求一级贷款市场为抵押贷款 ,而目前我国多采用担保贷款 ,如保证贷款、质押贷款等 ,这些贷款方式将贷款的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化 ,不适宜于建立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开展房地产证券化 ,就要规范、量化抵押房屋 ,要规范住宅抵押贷款行为 ,建立可操作的抵押贷款法规和制度。目前我国还没有推行房地产证券化的社会和法规条件 ,但可以做一些预研究或在条件成熟地区 (如深圳 )做小型试验  相似文献   

19.
运用非均衡理论和方法,通过构建双曲线计量模型,对1987~2011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这25年间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正向非均衡-负向非均衡-基本均衡-正向非均衡等四个阶段,当前房地产市场的非均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为此,应从总供给管理、区分差别化需求、多层次房地产市场体系构建、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性等方面着手,逐步降低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非均衡强度。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整体盘整阶段,地产市场人气低迷,甚至引发了房地产市场"拐点"论。从住房市场上消费者需求入手,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影响住房市场价格涨跌的主要因素,结合对消费者需求的分析,探讨了我国住房价格市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