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农村留守老人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基于江西调查数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江西农村留守老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江西省农村留守老人农业生产现状,结果表明:在农业生产环境不佳、劳动力雇佣困难、政府支持和农村社区帮扶不足的情况下,60.9%的被访留守老人承担着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部分人还同时承担着照料孙辈的重任;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素质和外部支持的不足,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影响农产品的持续供给。研究的目的在于,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以减轻农村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增进农村留守老人幸福已成为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基于湖南179名农村留守老人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可支配收入对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指数的正向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身体健康因素的正向影响在10%的水平上显著;子女与留守老人电话联系时间的正向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著;而劳动天数、留守儿童监护数的负面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因此,应当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及留守老人文化、生活服务水平,降低留守老人劳动强度;同时促进子女履行赡养和精神慰藉义务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家长外出务工比例高、留守学生比重大、寄宿现象普遍、亲子沟通匮乏,针对这一特点,重点分析了农村家庭教育中父母卷入现状及其对不同类型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依据2017年12月陕西省宁强县4 643份初中生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父母卷入行为对不同留守类型、不同寄宿状况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父母情感卷入均能显著提升各类学生的学业水平,且对单留守学生影响最明显;父母认知卷入均会显著负向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与走读学生相比,父母认知卷入对寄宿学生学业水平的负向影响程度更大;在行为卷入上,母亲行为卷入仅对非留守及走读学生的学业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改善初中生学业发展,家庭教育作用显著,学校应适当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干预、促进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投入,针对不同留守、寄宿状况的学生,父母应给予子女差异化的关怀与帮助。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法入户调查了153名农村留守老人,运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情绪智力水平较高,自我和谐程度偏低;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情绪智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自我和谐的变化,情绪智力水平越高,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谐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2011年中国老龄人口健康状况调查(CLHLS)数据,在描述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特征和养老现状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探讨了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社会福利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从个体特征层面上看,年龄较大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男性、受教育程度高的和自己(或配偶)有房屋的这几类农村留守老人群体,更容易选择正规化养老模式;从家庭特征上看,留守老人家庭收入越高、地位越高、子女数量越少越倾向于正规化养老模式,家庭出现过迁徙比没有出现过迁徙的农村留守老人更热衷于非正规化养老模式;从社会福利层面上看,所住社区有组织活动和没有参与医疗保险的留守老人更倾向于选择正规化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750名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其中留守初中生506名。结果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处于正常范围之内;不同性别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关系密切,高低社会支持组在心理健康各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除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两因子外,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心理健康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结论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7.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2006-2020年30个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整体水平最高,西部增长速度最快。(2)空间上正相关性显著,多数省份处于HH区和LL区且无跃迁现象,时间上核密度估计曲线逐渐右移,西部地区省际差异趋于收敛,其余地区内部差异逐渐扩大。(3)基尼系数呈“U”型变化趋势,区域间差异为首要来源,分地区看,东-西部地区间发展差异最大,分维度看,创新及开放发展区域间差异最大。(4)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受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金融支农水平等多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老人是一个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弱势群体,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关爱水平既是一个民生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农村留守老人存在政府、家庭、社会、社区以及老人自身五个健康关爱主体,但各关爱主体在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关爱的实践中均存在缺陷,其中,家庭方面的主体责任未能凸显,精神慰藉聊胜于无;政府方面的健康关爱制度短缺,健康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市场介入的动力不足,自发行为未成常态;社区的责任主体被动缺位,骨干作用未能发挥;留守老人自身的健康意识淡薄,健康投入有所顾忌。提升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关爱水平,家庭应该不避责任,主动承载;政府则组织领导,保驾护航;社会各方积极协同;社区方面需激活各类组织,倡行孝亲文化;留守老人自身亦需转变观念,并抱团取暖,共同构建“五位一体”的健康关爱体系。  相似文献   

9.
公共品供给不仅与村民收入及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也与农村基层治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对中国“十县百村”1 981位村民的调查分析表明:(1)村民会出于对村级公共品的需求而参与选举,反之,退出的概率就会显著增加;(2)不同村民对村集体提供的公共品存在不同的潜在需求,因此也会采取不同的选举行为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3)个人收入来源、受教育水平、村庄规模对村民参与选举的行为有显著影响,但不同组别之间的影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13年15省市978个农村留守老人的实地调查数据,从劳动参与、子女经济支持、亲子关系等方面对其生活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子女外出务工加重了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且一定程度上使得老人与子女间的关系疏远,但也为改善留守老人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子女的就地就近转移对提高老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化程度、农业技能状况和社会身份对留守老人的收入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隔代监护促进了老人与子女间的关系并提高了老人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以乾县马连镇、薛录镇108位老年人为样本,从经济状况、生活照料状况、生产劳动状况、社会保障状况和精神慰藉状况等方面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进行了初步了解。研究结果表明,留守老人缺少了家庭的依托与照料,生活压力倍增,而社区援助却表现出很多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留守老人社区家庭、建立长期的留守老人社区服务组织和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老人是一个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养老群体,有效把握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需求是提升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对915名农村留守老人的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尊、老有所为四个心理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揭示其心理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需求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13.
数字乡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一环,作为重要参与主体的农村留守老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并有效参与其中,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文章基于对合肥市L县X村的调查,以内生发展理论为分析框架,指出农村留守老人参与数字乡村建设面临以下困境:内外部资源链接弱化,资源匮乏;参与渠道不足,积极性低下;数字能力不足,数字化产品认同感较低。由此提出农村留守老人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路径:加强农村资源供给,充分发挥留守老人资源优势;多方协调共同参与,提高留守老人参与积极性;提高留守老人信息素养,增强其数字化产品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老人的政府支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留守老人是伴随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类弱势群体。子女的外出务工弱化了家庭对他们的养老功能,同时,社区资源的匮乏并未缓解留守老人所处的困境。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政府作为社会正式支持主体对留守老人的支持状况,本研究对我国5个劳动力输出大省的400名农村留守老人以及其他相关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可以获得的政府支持非常有限,政府的角色仍然处于缺位状态,迄今为止并没有调整社会政策来填补家庭功能的缺失,留守老人的福利保障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农村劳动力外流背景下,留守妇女农业经营负担和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留守妇女对土地、劳动、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配置重构其生计,诱发和促进宏观制度创新,形成农业农村发展的微观基础,成为政府进一步制定社会支持和相关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微观经济单元一系列生计重构行动强化了家庭权力关系变迁,折射了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动趋势,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型,维持农村市场化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生命周期的农村留守女性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社会代价与压力。国家的经济社会重构和传统父权制的双重压制,剥夺了她们与男性平等的流动机会,还使其在家庭中承担了远远超越于传统性别规范所要求的多重角色。家庭生命周期中接替出现的再生产刚性需要,使她们一生都难以逃离不断被留守的命运:从孤独成长的留守女童,到孤独持家的留守妇女,再到孤独养老的留守老人。在其漫长而又短暂的生命史中,她们所遭遇的是一个孤独的留守人生。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与2015年两期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倍差法(DID)分析了以新农保、新农合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险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子女经济供养、医疗供给的替代性效果,实证研究发现:新农保、新农合对其子女提供的经济供养、医疗供给具有替代性,但替代程度均较低;新农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医疗参与率,降低其医疗担忧;同时,基于异质性讨论进一步发现,个人(家庭)保障能力越低,新农保、新农合对其子女养老的替代效应越明显。因此,要加大新农保、新农合等社会保险政策为农村留守老年人带来的经济与医疗福利效应,在有效提高政策补贴标准与范围的基础上,着重关注农村留守老年人群体的养老与医疗困境,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倾斜政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男性涌入城市打工,使得我国社会出现了独特的妇女群体——"留守妇女"。她们在面临生产和生活的多重压力时,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有效地化解了自身的压力。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其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引导其走向良性发展之路,对于促进妇女的解放和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