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彝族古代诗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轨迹,如果我们以翻译整理者的考证为据,加上对彝族古代诗学论著的整体考察,那么彝族古代诗学殆发轫于魏晋,而盛于唐宋以后,发展于明清之际,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三个彝族诗歌理论繁荣时期.举奢哲的《彝族诗文论》、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布独布举的《纸笔与写作》、布塔厄筹的《论诗的写作》和举娄布佗的《诗歌写作谈》、大体产生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数百年间;实乍苦木的《彝诗九体论》、布麦阿钮的《论彝诗体例》、布阿洪的《彝诗例话》则出现于唐宋时期;佚名的《彝诗史话》、《诗音与诗魂》、《论彝族诗歌》和漏侯布哲的《谈诗说文》和则成书于明清两代.这三个时期的诗学论著所呈现的发展序列表明,彝族古代诗学的基本理论是一脉相承、前后贯通的.诗学先贤举奢哲和阿买妮所开创的诗论方向、诗学主张在后出的诗论著作中都得以承继和发展,并逐步趋于系统化的阐述和综合.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成长与发展,有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的运动与变化,构成了彝族古代经籍诗歌研究的专门学及其学术史.为了陈述上的方便,我们不妨结合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发展源流和历史承续来观照其学术演进的主要特征和学术流变的主要脉络.  相似文献   

2.
《论彝诗体例》是继举奢哲《彝族诗文论》、阿买妮《彝语诗律论》等之后,在贵州毕节地区发现的又一部彝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这部著作较为深刻地总结了彝族古代诗歌的创作实践,系统地阐释了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在彝族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对《论彝诗体例》进行探讨和研究,不仅能使我们掌握打开彝族古代诗歌的一把钥匙,而且还能使我们窥见到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体系的概貌.  相似文献   

3.
当我怀着兴奋的心情阅读这部《论彝族诗歌》文稿的时候,不能不赞叹彝族文化先贤的睿智和巨大贡献,同时也不能不敬佩王子尧、康健、王冶新、何积全四位同志在这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慧敏的眼力,科学的态度和锲而不舍地为民族文化事业献身的可贵精神。 这几位同志为整理彝族的文论遗产,积七年之辛劳,先后推出《彝族诗文论》、《论彝诗体例》和这一部《论彝族诗歌》,这样就把十多位的彝族文论大师的十几篇诗歌论著汇集在一起,形成一套规模可观的集成。这套丛书的不朽价值和这些同志的历史功绩,或许不是现在能够说得完全透彻清楚的。  相似文献   

4.
诗话一说,始于北宋。欧阳修晚年所作《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著作。自《六一诗话》出,诗话作者蜂起云集,诗话竞成为宋元以来我国古代诗歌批评的主要样式。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诗歌创作的繁荣,刺激了对于诗歌理论的研究。在唐诗极盛以后,一种随笔性的、漫谈性的,诗歌批评的体裁——诗话,便在宋初产生了。这种诗歌批评的样式,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作者不摆理论家的架式,不板教师爷的面孔,而是语气轻松,态度亲切,词语平易,随便说开。其文字短小而饶有情趣,论  相似文献   

5.
诗学     
“诗学”,既表示一门学科,也表示这门学科所研究的文学现象的一定特性。对诗学的研究对象,有各种看法:①首先是诗歌的语言风格和文学情节,之后才是诗歌类别的“历史连续性”;②文艺作品的形式、种类、组织手段和方法以及文学作品的结构类型和体裁;③作为艺术的诗歌。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赫拉普钦科认为,这些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即没有完  相似文献   

6.
“诗学”本是公元前三世纪希腊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后来西方一直把它作为文学理论的别名,因此“诗学”可以等同于“文学学”或“文学理论”。近年来,比较文学理论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比较诗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便提了出来。它的对象是两个国家、两种民族以上的文艺理论;它的目的在于探寻世界文学的共同规律。“比较诗学”也叫“共同诗学”。一中国“比较诗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1904年王国维的《尼采与叔本华》,特别是鲁迅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鲁迅在他的文章中通过比较各民族文学发展的特色,研究了文学的作用。他指出印度、希伯莱、伊朗、埃及等文化古国,由于政治上的衰微带来  相似文献   

7.
"刺点"是巴尔特去世前的最后一本著作《明室》中提出的一个理论,他认为在摄影中,延续的文本形成"展面",其任务是凸显作品中最具有震撼力的"刺点"。此理论可以用来审视我们文化中的整个文本体裁系列:大量的散文作品(散文等实指体裁,小说等虚构体裁)构成了文学体裁系列的"展面",而诗歌是文学文本体裁系列中的"刺点体裁"。所有的散文体裁,有体裁的定义边界和写法规范,诗歌实际上不可定义,冲破规范,创造新的语言形式,就成为诗歌永无定义的定义;诗歌的这些"刺点"特征,是以文学中所有的实用文体和虚构文体作为"展面"为背景才得以成立的,也就是说,诗歌应该永远是文学实践中的标出项。  相似文献   

8.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中古期的第一段,在政权更迭的乱世中,出现了儒学、道学、佛学、玄学思想的混合态势,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产生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其中曹丕《典论·论文》、挚虞《文章流别论》、陆机的《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标志着这一时代文学批评的重大成就,且从文论家对于诗歌创作本质特点的要求、对诗歌艺术性的追求以及对诗歌体裁方面的要求等角度,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文论家的诗评标准.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中国文化裂变的大背景下,"自我"的确立可以说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自我表现诗学本质观的确立,而"自我"的演变也直接影响到自我表现诗学本质观的演变."纯诗"论的产生,一方面导源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另一方面是受到了世界诗歌潮流的冲击和影响."人生"论诗学本质观的产生,则一方面是导源于社会现实的急迫需要,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和西方文化、文学相互激荡和衍生的结果.无论"自我"论、"纯诗"论或"人生"论,它们都有现代中国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学理论著作《诗式》 ,是中国古代“诗话”体裁的体式奠基之作 ,其体裁及理论意义有三方面 :第一 ,奠定了中国古代诗话体裁“断想式”、“语录式”的体裁特征 ;第二 ,奠定了诗话体乃至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中“例说”的形式 ;第三 ,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竟境格调说”具有创建之功。  相似文献   

11.
在民族解放战争的促动下,由五四白话新诗延伸而来的中国现代诗歌又一次发生转型,诗人们从艺术的象牙塔走向民族解放战争的文化广场,把五四以来的现代新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晋察冀诗歌是民族解放战争语境下的一道特殊的文艺风景,从诗歌审美形态的独特性、诗歌样式的灵活性,以及诗学理论的自觉,都能见出抗战时期独特的文化生态和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
时下,臧克家的诗学理论研究有所忽略.但其生活诗学理论,蕴含着臧克家对生活本真、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与诗歌之间艺术关系的体验与理解,包括创作论、美学论和诗歌评价等.生活诗学不仅显示出对诗歌创作本身及诗歌理论把握的准确性与学理性,尤其是在数字化媒介时代,更能昭示当代文学创作中生活本体的贫乏与缺席、文学创作的异变与症候,是当代文学理论建构的参照与标榜、文学反思的立场和准则.  相似文献   

13.
对古代诗歌诗学价值及意义的评估,应回到历史的原生状态中,从当时的诗学观念及诗歌发展的层次等方面加以考察、分析。用这种眼光重新审视被后世认为诗学价值极高的楚辞便发现:楚辞不是当时诗学观念上的“诗”,它的本质是巫歌和韵文辞赋;屈原没有文学自觉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意识;楚辞并非《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发展必经的阶段,即不是《诗经》后续诗。楚辞“当时还没有产生如《诗经》那样广泛的影响”,在当时的诗学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14.
鄂温克-埃文基民族的“尼姆恩加堪”属于通古斯民族的民间文学,是一种包含多种艺术体裁样式的原始混合艺术。“尼姆恩加堪”产生的渊源与该民族形成与发展史密切相关,关于其体裁类型和特征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尼姆恩加堪”的启句“特凯宁”因记录族源产生、世界伊始的状态而被认为是“尼姆恩加堪的根”。启句是构成“尼姆恩加堪”这一民间文学体裁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是一部文学王国的疆域不断发生变化的历史。先民的文学曾是以口头文学为先驱,后来文字发明后才有了书面文学。书面文学产生后,有时它的疆域是广及整个文字文本范围,包括各种公文和实用文体,有时它又缩小到几乎只是文学中的诗歌一隅,如亚理斯多德的文学论著就以《诗学》为题,它只以诗歌还兼及戏剧为论述对象,而这就是它总结出文学理论的全部经验材料——当时,小说还在史诗的襁褓中。 每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的出现都构成对原有文学观念的挑战态势,使得原有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论诗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独具魅力而又富于理论内涵的形式.从外在形态看,论诗诗似乎处于一种散在的状态,但从中又可以寻绎出内在的整体性,即一贯的诗学观念、鲜明的批评主体立场以及系统的诗学价值标准.论诗诗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大型组诗所展示的诗史风貌;二是以辨体意识对于诗史的选择与判断.论诗组诗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辨体意识.论诗组诗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强烈的指向性,体现出鲜明的诗学立场.作者以之评价不同的诗人、诗作就会产生鲜明的情感反差,从而激发了论诗诗中的活性因素.论诗诗不是抽象的概括或枯燥的说教,而是以审美意象来呈现其诗歌美学观念的,而这种审美意象产生的契机则是感兴的生发.论诗诗中的名言往往超越了一般的诗歌批评,而升华为一种诗性哲学.  相似文献   

17.
“五四”前后,中西方美学的比较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王国维较早自觉地在中西美学的对比中系统地总结我国古代美学的传统,鲁迅曾将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许地山曾将中西绘画和叙事文学的差异作过比较,吴宓曾对中西诗歌的不同韵律节奏作了辨析。在中西美学比较的历史中有卓越贡献的是朱光潜、宗白华和钱钟书。朱光潜在《诗论》等著作中,在对中西美学思想详尽比较中探讨中国诗歌的独特个性,奠定了中国比较诗学的基石;宗白华在《艺境》等著作里,从较广阔的中西艺术现象的比较中探析中西诗歌、美术、戏剧、音乐等艺术样式中体现的中西美学思想不同的特征,为中西美学比较的科际整合研究作出了范例;钱钟书在《谈艺录》等著作中将中西文学理论中共同的某些创作规律问题加以比较研究,拓展了中西美学比较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153-156
中国诗歌在《诗经》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候是诗文不分的阶段,诗兼有文的功能,诗歌的功能是记。随着史的产生,诗文分家,各有其不同的功能,但没有文体分别,诗歌的功能是"言志"。随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不同的文学体裁开始出现,因此,要想正确地把握诗歌的功能及本质,就必须将专属于诗的部分提炼出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诗大序》是毛诗首篇《关睢》前的序,是我国诗学发展史上的第一篇重要文献,是对儒家诗论的经典性总结。一直以来,《诗大序》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在我国的文学批评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在儒家诗学的发展中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它论述了关于诗歌本质、诗歌功用等一系列重要的诗学问题,如吟咏情性的观念,诗与政通的思想,主文谲谏的意识,美刺论,六义说都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彝族宇宙论有很多哲学概念、范畴甚至思想,与汉族儒、道、阴阳家的有着极为相同或相似之处。可以肯定,彝族宇宙论哲学在产生、形成的过程中,曾经很大程度上受到过汉族古典哲学的强烈影响。作者考察了彝族宇宙论产生和形成的时代及其时代背景后认为,彝族宇宙论是汉族宇宙论的“流”;古代彝族对汉族古典哲学的吸收,并非简单、机械地抄袭和模仿,而是根据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习惯对之给予了“彝化”的改造及再创造,彝族宇宙论是源远流长的彝汉文化交流的一个具有多层次民族文化信息的智慧之果,是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渗透、影响彝族地区的必然结果,也是宋、元、明以来民族大融合以及彝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剧烈变化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