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寄托于一定文化体系之中、由诸多民族精神构成的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系统.民族精神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回溯近代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过程中,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部分优秀西方文化都曾施加过影响和作用而沉淀其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处于整体重构时期.中国企业建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提升“仁”性文化精神,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程度,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核心内容;国家认同抑或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基本依托;坚持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共同推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实现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有利于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融合国内各民族共同利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需要进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共同体认同的锻造、中华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认同的建构、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认同的形塑、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共同体认同的模铸。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构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意义重大。建构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首先要"定站位",即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从生成逻辑来看,是对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继承与超越;从实践逻辑来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要义;从历史逻辑来看,是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凸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方面。其次要"明理路",即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方向目标和基本思路。最后要"显价值",即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内在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价值,凝聚全社会力量推动改革发展的动力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形成于漫长历史过程,觉醒于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危机时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孕育出差异性的民族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在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中把握其特定和具体的内涵。新时代,边疆地区应结合当前治理实践的重大问题,充分考量中华民族丰宏的现实阶段性存在,赋予不断生长的内涵延伸,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构范式,从历史上命运与共,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政治上统一稳定,文化上共有精神家园,族际关系上和谐发展,安全上共同守卫的多层意义结构,积极主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最终真正铸牢与之相适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有力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利益提供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5.
科学准确的定位是进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理论建构和实践建设的根本前提,而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凸显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定位迷失问题。从功能定位上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首要目标是构建一种全体国民共享的国家认同文化。这种文化有利于全体国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推动各民族民众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共有的一致的精神归依。  相似文献   

6.
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准确的定位是进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理论建构和实践建设的根本前提,而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凸显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定位迷失问题.从功能定位上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首要目标是构建一种全体国民共享的国家认同文化.这种文化有利于全体国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推动各民族民众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共有的一致的精神归依.  相似文献   

7.
使命是人或组织对自身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它代表着人或组织对事业的价值取向和定位。当前学校德育的使命就是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近代以来,人类只重视物质利益的满足,不同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学校德育应进行精神教育,重建人类精神家园;民族精神是民族独立存在的标志,教育是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学校德育应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由多个民族组成,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不同,中华民族成员的价值追求各异,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应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重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学校德育的使命应该包括三个层次:进行精神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挥核心价值引领作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应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目标与历史方位。精神纽带是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后,我国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的又一重要话语。精神纽带强调了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能够凝心聚力,使得各民族人民精神相依的连接性内涵与机制,为较为抽象的“共同体”理论提供了更明确的理论阐释。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历史逻辑、现实基础、文化传承与理性建构的结合,主要体现为“四个一体”:一是家国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交融;二是各族一体,各民族之间紧密交融,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三是治理一体,各民族、各地区在发展进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共享与平等互助;四是命运一体,以“两个共同体”为理念,各民族之间、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同时团结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纽带作为中国特色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话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精神纽带建设不但可抵御前进过程中的风险挑战,还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续与强劲的精神动能。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实体发展源于各民族历史和现实的共同性增长,其整体格局的话语演进和关系整合也逐渐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实体一致性的本质属性,该属性规约了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精神家园共同性建设的历史维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是构建整体性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强大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文化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解除了民族的精神危机,重筑了民族的精神家园;第二,改造和提升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重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第三,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新文化,实现了民族文化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笔者在美国西俄勒冈州立大学访学期间,对当地塞勒姆华人福音教会所做的为期近一年的个案跟踪和考察实录。通过对华人教会的结构和功能的观察和思考,笔者认为,华人教会不仅是美国华人敬拜上帝的精神家园,也是美国华人移民社团,特别是大陆、香港和台湾两岸三地同胞之间,重建认同和归属感的整合桥梁和纽带。同时,海外华人教会,对于提高华人移民在白人为主体的美国社会的族群地位和社会影响,无疑也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经典诵读不仅可以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更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因此开展经典诵读是二十一世纪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赵健秀小说《唐老亚》重建华裔美国人精神和文化形象。在小说中,作者重新刻画了华裔美国人积极的精神风貌,书写了华裔先辈修建铁路但被美国白人社会所隐没的历史,重新解释了被白人社会所扭曲和谬传的儒家思想,揭示了华裔美国人在经济上被囊括与社会政治上被驱逐的尴尬境地,从而对华裔美国人的形象在精神上和文化上进行了建构。  相似文献   

14.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评价中华文化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中华文化是5000年历史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审美趣味、创造才能、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尽管我们曾经否定中华文化,但中国人的精神依托,仍然固执地镶嵌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国人身上,无论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还是民族文化心理,几乎都能够同时找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印记。  相似文献   

15.
杜甫出生于奉官守儒的家庭,是中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继承了孔孟仁性伦理的思想,把儒学视为安身立命的思想家园。杜诗蕴含的仁性伦理的主要内容包涵了博爱、扶弱、俭德与其荣辱伦理思想,其基本特征具有性情之真、济世之善与人格之美等特点,杜诗仁性伦理对于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与社会文明进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融和的历史时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空前繁荣和深入,一个重要的体现是胡床的流行。胡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折射出来的是士人追求独立人格的文化意蕴。它的这种文化意蕴来自使用者本身。胡床本有的使用价值和使用者赋予它的文化精神价值使它具有了其他物品不具有的价值观。伴随着使用者社会地位的衰落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它。士人赋予它的文化精神价值渐渐褪去。尽管胡床的流行对促进中原汉人的踞坐方式以及相关的礼制起到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踞坐胡床仍旧是“无礼”的表现,胡床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原人民原有的床、榻等生活用品。  相似文献   

17.
精神优势是人类社会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社会,精神优势不但是一个国家强盛繁荣的重要表征,也是一个社会顺利转型、保持优先地位的重要保证。在世界各国不断重视精神文化力量和作用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优势意义重大。同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转型中的精神状态要求我们重视和建设精神优势;重视和熔铸精神优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努力探索和实现社会主义固有的精神文化优势,是我国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和繁荣强盛强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尚书》历史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实用理性主义的"王道"史观。发端于《尚书》的实用理性、"民本"、崇尚和平的历史思想是中国历史思想最重要的母题之一,以《尚书》为原点,中国的史学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且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气派的中国史学。《尚书》历史思想的影响,可以从中国传统历史思想和整个传统文化两个维度去探讨。《尚书》是中国文化的元典,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原初"密码"和基本价值观念,而历史思想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对复兴民族文化、促进国家统一和建设和谐世界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作为中国史书之祖,《尚书》中的历史思想也对于在新形势下融会中西历史思想的精华,铸成更有真理性的历史思想体系,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文化成果是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论文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推动湖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湖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涵特质,准确把握湖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基础,科学定位湖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增强兼容性,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