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反应迅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500家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迅速参与到芦山的抗震救灾中,在灾民安置、物资筹集、心理抚慰、维持秩序、志愿者培训等方面发挥政府救灾助手作用,成为抗震救灾的生力军。通过对四川省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在此次芦山抗震救灾的参与方式、特点、范围及持续性等现状进行调查访谈,分析社会组织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经验与不足,以期为构建科学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中国社会公益组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也有效推进了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但是社会公益组织发展仍存在独立性不够、政府对社会公益组织的准入控制过严与监管过松现象并存、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公益组织发展易呈现不协调状态等问题。为此,应从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自身入手采取多种措施,即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公益组织,为社会公益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公益组织自身的组织与能力建设。同时努力协调社会公益组织与各方面的关系来促进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周枫 《社区》2016,(18):34-35
中介机构诚信经营、民办学校取消有偿补课、社会团体搭建公益平台……在浙江省平阳县,这些正通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逐步实现。为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针对眭和实效性,2015年,平阳县坚持分类指导,因社施策,精准发力,在社会中介机构、公益类社会团体等分别推进“党建+诚信”“党建+服务”等品牌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党组织提供精准服务。  相似文献   

4.
现有的组织认同理论多关注营利性组织,探讨组织认同感的构成因素及其影响.但对于非营利组织是否适用尚未有明确的结论.因此,将组织认同感的探究引入到非营利性组织中,通过对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的分别考察,找出成员对于公益组织认同感的决定因素具有很大意义.研究表明,在参与公益组织活动的个体层面,成员本人参与度和成员之间互动频率都对其组织认同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在组织层面上,声誉能够显著促进公益组织认同感,而公益组织内部管理机制则对于成员认同感具有负向影响,与营利性组织的成员认同感等研究成果存在区别.与此同时,组织认同感按照教育助学类、爱心助残类、环保服务类、动物福利类等不同类别依次递减,这可能与成员的初始动机、组织资源和互动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李芳 《东方论坛》2014,(4):75-82
枢纽型社会组织对民间公益组织有着重要的培育功能,其对民间公益组织合法性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升、信息交流平台的搭建、各类资源的整合意义重大。枢纽型社会组织自身的去行政化和法人化是实现其培育功能的前提。在此前提下,需在制度层面引导建立培育资金的支持体系、引导枢纽型社会组织更加关注培育效果,更加关注民间公益组织的个体化需求。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益组织作为传播正能量的社会团体,是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公益性的连结点。政府需要公益组织连接社会成员需求,获得社会认可;公益组织也希望得到政府的鼓励,获得公益影响。政府与公益组织良性互动的原因在于政府权威与社会自由之间的平衡。通过研究河南省J志愿者协会的发展现状,阐释了政府与公益组织良性发展的原因是政府职能边界的模糊性、公益组织的目标与政府具有一致性和公益组织必须适应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张国庆 《社区》2013,(7):16
目前,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所辖的8个社区拥有社会组织153个,涵盖公益服务类、社区自治类、社会救助类、文体活动类、行业性、专业性社会组织等,社区社会组织呈现蓬勃发展趋势。但由于在制度层面上没有形成吸引社区社会组织积极主动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机制,制约和阻碍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生存和发展。大碶街道  相似文献   

8.
青年公务员的健康成长是一个系统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个人内因、客观组织环境和客观社会环境等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提高青年公务员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树立战略眼光,根据青年成长规律和青年公务员发展轨迹,结合青年实际需求,发挥青年优势特点,抓住刚进单位前五年的重要发展机遇期,制定把工作需要与人才培育、组织目标实现与个人自我实现相结合的培养规划。  相似文献   

9.
以往关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研究多强调国家或市场这些村庄外生力量的作用,对村庄内生的力量则有所忽视。文章基于实地调查认为,在政府和市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那就是依靠村落自组织力量。本研究发现,村落自组织利用村落社会资本有力地促进了村民在公共物品上的合作。具体而言,村落自组织利用宗族网络动员村民参与村庄公益;村落自组织利用声誉机制、舆论机制动员村民参与村庄公益。文章建议,在当前的农村社会建设中,要妥善挖掘并保护有利于农民合作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组织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在公共服务的提供、社会救济的开展等方面贡献了新做法和新力量。其中,扶贫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逐渐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影响与实效的活动。在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的过程中采取何种合作策略是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议题。基于单案例的扎根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大病医保公益基金与湖北巴东县实行的“巴东大病医保模式”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发现扶贫类社会组织同政府的具体合作策略有3种:信任策略,构建无利益的伙伴关系;行动策略,调动双方人力共同行动;协调策略,及时根据政策更新调整合作。以此来实现扶贫类社会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的治理功能与辅助作用。研究发现:3种策略间存在时间先后关系;合作策略推进过程中其价值能产生附加值;在不同的策略阶段,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产生更替变化。因此,扶贫类社会组织同政府合作策略应遵循“互益共进”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社区矫治的本土模式和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少年社区矫治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制度创新;用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专业手法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治是实践创新,两者的结合是符合国际青少年工作发展的大趋势的。本文从青少年问题和青少年犯罪出发,分析了青少年社区矫治三种本土化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从社会工作的职业导向、价值前提和实践理念展现社会工作在青少年社区矫治的介入空间。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偶像崇拜是青年时期特有的人格心理。研究青年群体价值观念的演变,是研究社会价值观念演变的最佳视角,而研究青年偶像崇拜的变迁则是研究青年价值观演变的最直观的现实切入视角。偶像建构的三个结构性因素——制度因素、市场因素、个体因素中,青年的自身主体性越来越得以重视和体现。青年偶像崇拜多元化趋势是主体意识觉醒的前奏,往往孕育着社会新价值建构的萌芽因素。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发展型社会政策主张以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福利解决社会问题,为我们解决青年失业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视角。文章首先介绍了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源起背景及其核心思想,然后针对中国青年失业问题的现状和对青年失业的宏观、微观原因分析,提出了五点针对青年失业问题治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青年信教的社会根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作为一种非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 ,对青年的影响日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文着重分析青年信仰宗教的社会根源并提出消除宗教对青年影响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5.
组织青少年参与志愿者活动,能有效地补充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不足;面向全社会推广志愿者精神,在培养青少年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初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大幅减缓;少数民族性别比低于汉族,但各民族人口性别比攀高并有加剧之势.在择偶要求方面,民族关系、民族观念淡化,民族内婚的传统逐渐打破;择偶标准方面,少数民族青年更注重于人品、性格,而疏于家境、收入条件等物质因素.信仰共产主义,向往民主,自由、平等,在健康基础上追求知识、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引入当代社会工作的重要研究"抗逆力"研究取向,以积极的优势视角,从家庭、社区及社会层面检视流动青少年的逆境因素。社工机构运用成长小组、体验小组等社工实务方法,以家庭教育与能力建设、社会教育与社会资本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福利资源提供三大项目为重点,为流动青少年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增进流动青少年及家庭的能力建设与资本建设,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与积极改变。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初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大幅减缓;少数民族性别比低于汉族,但各民族人口性别比攀高并有加剧之势.在择偶要求方面,民族关系、民族观念淡化,民族内婚的传统逐渐打破;择偶标准方面,少数民族青年更注重于人品、性格,而疏于家境、收入条件等物质因素.信仰共产主义,向往民主,自由、平等,在健康基础上追求知识、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19.
优秀青年流向非公领域是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控制方式、利益分配机制及社会文化观念的变化是这一新的社会流动发生的社会动因,非公领域的优秀青年对于中国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为适应中国这一社会流动的新趋势,应该加强对非公领域优秀青年的凝聚工作,采取措施切实推进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整合.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场大规模、全方位的深刻社会变迁之中 ,各国青年价值观作为建立在一定社会存在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的一部分 ,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演变。考察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中西各国青年价值观演变的共同趋向 ,探索其一般发展规律 ,对于我们主动地做好青年思想教育工作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