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潘宁 《社会科学家》2005,3(4):11-15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了物质生产的内在结构及其运动过程,揭示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规律,指出这一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毛泽东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和共产国际的历史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很大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2.
考茨基关于"民主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考茨基"民主与社会主义"理论,一是考茨基的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是从民主缺位的角度,反思了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三是从理论与历史关系的角度,分析了20世纪初列宁与考茨基"世纪之辩"的逻辑错位.  相似文献   

3.
张爱武 《东岳论丛》2005,26(3):70-74
“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义”理论,曲解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的思想。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是指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民族和国家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的社会形态,是全人类实现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和实践运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但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对于人类社会整体历史进程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科学地阐述了"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150多年过去了,尽管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发展的总趋势仍没超出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5.
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 ,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马克思恩格斯吸收和继承人类的一切优秀精神遗产 ,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二个阶段是列宁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创立了列宁主义 ,并指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毛泽东思想的出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第三个阶段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江泽民“三个代表”学说的产生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两个里程碑。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理想社会时,坚持将实现理想社会与完成当前任务统一起来的原则。如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无产阶级"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体现了这一原则。列宁在十月革命时期提出,采取非社会主义性质的"过渡措施"会"引导我们大踏步走向社会主义",也体现了这一原则。他们的这一原则及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具有理论启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伯恩施坦针对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共产主义",提出了"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他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是一种空想,是未来的具体描绘,是一种固定的模式,"未来社会的具体模式或设想"。事实上,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误解与背离,当下仍有不少人持有类似伯恩施坦"共产主义渺茫论"的观点,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心存疑虑。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伯恩施坦"最终目的与运动"理论对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误解与背离的表现与原因,澄清共产主义的本质涵义,正确理解共产主义是历史的、现实的运动,是一种"活的实践"而并非是"死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茅生荣 《江汉论坛》2005,1(2):120-124
社会主义认识史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的历史.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形成无产阶级运动性质及其目的的理论,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形成无产阶级实现运动目的现实手段的理论.认识到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运动目的的现实手段,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关于共产党的理论."三个代表"思想阐明了党怎样发挥"领导工具"作用、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从根本上回答了当代条件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认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质是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为此,他提出了科学的发展理论。这种发展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高度肯定这一新思维,_强调指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变OHE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本文就这一问题从理论角度谈一些学习体会。(-)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运动的考察,揭示出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的严峻形势下,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必须从深层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其一是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其二是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曲折。历史发展的趋势问题,即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问题。曲折性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起伏和迂(辶回)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性的实现,都必须通过波浪式的起伏、迂(辶回)的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这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后,才得出的科学结论,决不能因为历史进程中的曲折和一些国家的倒退,而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借鉴和吸收人类有益的文化成果,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客观物质性、阶级性和群众性以及文化先进性,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提出科学的理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处理好一系列事关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使社会主义沿着科学、正确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12.
杨彬 《北方论丛》2000,1(4):1-5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封闭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终结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起点,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性的转折和质的飞跃,为社会主义在最终意义上成为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瑞业 《齐鲁学刊》2002,2(3):50-56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提出了“两个必然”的论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战后,新科技革命引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反映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但是,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与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且并行不悖,社会主义全面实现的社会物质条件渐趋成熟,印证了“两个必然”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和深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一系列著作中,他们将唯物主义本体论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去,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所有制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和系统论述,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科学地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以及深化我国所有制改革等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丁尔纲 《阴山学刊》2010,23(3):31-37
《红太阳的陨落——千秋功罪毛泽东》一书用断章取义等手法把马、恩关于"股份公司"的论述曲解为"和平过渡"与"民主社会主义"谬论硬塞给晚年的马、恩。从早年《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一卷到晚年的《资本论》第三卷等一系列代表作中征引马、恩的原话可证明:他们倾毕生之力建构其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严谨、完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倾毕生之力与所谓"和平过渡"及"民主社会主义"谬论作绝不妥协的斗争。他们关于股份公司的论述,核心是剖析其"剥夺"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本质;并作出"剥夺者就要被剥夺"的预言。这一切证明:"抛弃"马克思主义,兜售民主社会主义绝对不是晚年的马、恩。这恰恰是《陨落》一书的要害所在。  相似文献   

16.
周智 《齐鲁学刊》2005,1(6):134-136
社会公正是衡量社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它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从理论的维度看,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它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宗旨具有一致性。从现实的维度看,社会公正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要价值要求,也是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要求。因此,我们应强化社会公正这一理念,并明确地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核心。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意识到主体方面实践的重要性,把精神生产描述为辩证的发展过程并力求提示其内在发展规律,他不仅看到精神生产活动的严肃性,而且看到其趣味性;他还看到精神生产内部不同领域间的区别。费尔巴哈批评了黑格尔把精神生产活动与思维相分离的错误思想,对精神生产活动作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基本理论;但是恩格斯逝世后,这一概念在西方主流话语体系中逐渐式微。直到二战后,"生产方式"概念才重新引起欧美学术界的关注,其中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学派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率先恢复使用了"生产方式"的概念,而且提出了"连接"理论,即一个社会并非仅仅存在着单一的生产方式,而是存在着传统、现代和未来多种生产方式的连接。这一理论恢复了马克思社会进化的思想,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过渡阶段理论研究的不足,有助于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它不是文化史观。一方面,由于现实的经济基础对文化起决定作用,因此文化批判从属于现实的实践批判;另一方面,文化对现实的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因而文化建设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的终极关怀意义上看,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与人学密不可分。其根本落脚点都是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不否定通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从20世纪初到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东方道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就此出现了通向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当"东欧剧变"后,人们对通向社会主义的东方道路更有许多困惑和疑虑。正确比较东西方社会主义不同道路,能更加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动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