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庆英 《南方论刊》2013,(9):38-40,6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是追求现有与应有统一的理性批判主义。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后期意识到自己的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性,借助于费尔巴哈的主谓颠倒方法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启了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第一次批判,接下来在《德法年鉴》时期作品中进一步明确了边界意识和现实意识、反对黑格尔哲学的总体性,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进一步批判黑格尔的主体意识初步完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正> 有些同志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的人现实的人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我们认为,提出社会的人现实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的人现实的人的看法有她特定的涵义。本文拟从1841——1846年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来考察马克思关于社会的人现实的人的认识的发展。 一 在《博士论文》和发表在《莱茵报》上的文章中,马克思从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出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从怀疑转向批判,标志着马克思在世界观上同黑格尔决裂,它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历程中的一块重要路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在赫尔纳茨时期研究、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伟大成果,那么,为什么马克思在此时期确定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呢?这是为了解决《莱茵报》时期现实所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 一、问题的提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在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中,费尔巴哈从1836年就开始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他于1841年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一书。这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费尔巴哈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彻底决裂,它对于德国哲学的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某些方面成了黑格尔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但是,费尔巴哈在完成了自己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论证之后,却停止了前进的脚步,被“1848年的革命”挤到了后台。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欧洲“风暴和革命时期”的需要,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中间环节”,吸收了当时科学的最新成就,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哲学发展的新时代。人们不禁要问,在青年时代的费尔巴哈、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曾经存在过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如他们共同生活在普鲁士王朝的统治下,都曾信仰过黑格尔主义,但又都不是坚定的黑格尔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6,(4)
在《青年黑格尔》中,卢卡奇认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核心范畴在于异化,并把黑格尔的异化概念区分了"三个阶段"。在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比中,卢卡奇表达他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理解。在卢卡奇看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已经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上超越了黑格尔。但是文本中卢卡奇对"唯物主义辩证法"概念的模糊解读,为理解其异化思想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6.
(一) 马克思从1841年3月大学毕业开始,或更狭义地说从1842年4月为“莱茵报”撰稿开始,至1843年3月退出“莱茵报”编辑部止,是他世界观发展过程中的“莱茵报”时期。这个时期他世界观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是唯心主义的还是唯物主义的?一般认为,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已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尽管还留有黑格尔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某  相似文献   

7.
"人民理性"不仅是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明确的哲学立场,也是理解马克思早期哲学变革的一条重要线索。以往的研究中"人民理性"要么被《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所掩盖,要么就是被德法年鉴之后"现实的人"所遮蔽。本文在梳理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历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人民理性"与黑格尔"绝对理性"做了比较性研究,并分析了这种哲学立场差异背后的原因,这对于把握马克思早期思想嬗变的内在逻辑,理解把握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评梁漱溟早期的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文化的理论研究以及中国文化的改造与重建几乎是梁漱溟一生的事业.1921年,梁激溟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观,这就是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提出的关于人类文化三期发展的理论.这种观点在他一生中一直没有改变,以后的工作只是在哲学上给以论证.梁漱溟的文化观在思想发展上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为标志;后期则集中表现在《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和《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中.前期的文化观主要是提出了人类文化三期发展说,并预言未来的世界文化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后期文化观则  相似文献   

9.
"颠倒"问题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问题。传统观点把马克思辩证法对黑格尔的颠倒理解为旧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颠倒,即唯物对唯心、具体科学对抽象形而上学、批判性对非批判性的颠倒。这种观点容易把马克思与旧唯物主义看作同一的,同时把马克思与黑格尔看作完全对立的。然而,马克思并非片面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而是继承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不是继承了旧唯物史观的观点,而是在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探讨颠倒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方面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关于感性实践基础的理论;另一方面又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然而,并不能因此认为马克思辩证法是黑格尔辩证法与旧唯物主义的结合,因为马克思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资本"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宣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文化观视角分析当下中国"洋节"热现象,从"洋节"热的成因、政府态度以及立足于《共产党宣言》理论基础上分析当下"洋节"热现象,使人们以更开放和辩证的态度审视当下"洋节"热现象并坚定文化自信和防止文化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11.
曾凡跃 《学术界》2012,(7):176-183,290
马克思与哈耶克的国家观批判的视角差异在于:马克思认为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是社会有机体的寄生赘瘤,哈耶克认为国家和政府在知识论方面无知无能;虚幻共同体论国家观立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提出,无知论国家观的直接理论支撑是"自生秩序论"和"人的无知论";虚幻共同体论国家观是对近代契约论、黑格尔国家主义和当时资本主义现实本质的批判,无知论国家观是对西方福利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全权计划体制的批判。当然,两种国家观都有其现实诠释的限度性。  相似文献   

12.
贺麟先生《近代唯心论简释》一书的要害在"逻辑之心"。"逻辑"的根在广义的数学,但不限于形式推理,而有自己的直觉"心"的搏动。这直觉心或直觉方法的特点是既能直观到真理,又同时直观和自觉到这真理之真性。所以活的逻辑必与直觉法相互需要。由此才能理解贺先生谈论的"心与理一"的真意,看出其非普遍主义倾向和某种现象学的见地。宋儒的哲理活动得力于其直觉方法,既有陆象山的内向方法,又有朱熹的外向直觉法。黑格尔辩证法也有直觉法或辩证观的引导,不然就会失其灵魂之眼。由此,贺先生打通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与后现代阶段,让中国人能够即逻辑即直觉地与之沟通。  相似文献   

13.
对于“善”,学术界的观点始终不一,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方学者讨论的话题。黑格尔关于“善”的思想在伦理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善”一方面有主观性,同时又具有客观性,即对现实的把握和反思。作为道德的善,他强调目的性和目的性实现的统一;作为义务的善,也不是形式的抽象的规定,而是要经过特殊化的处理进入到个体的具体场景中的义务。总之黑格尔特别的强调我们应追求活的“善”,即主观要和客观统一起来。黑格尔的“善”对我们现代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头足倒置”的。他把世界历史的形成看作是“绝对精神”基于自身的自由本性并通过自我运动而实现的过程。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扭转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精神与物质(自然与现实的人)、自我意识与人的劳动关系,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为前提和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其中既坚持了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主张,又彰显着历史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5.
王文臣 《北方论丛》2012,(2):121-126
黑格尔以其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提出对劳动概念的思辨阐释,成为他首次发现社会现实的基础,而这种对劳动概念的精神性阐述将社会现实陷入了双重危机。马克思哲学正是在完成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双重批判基础上开创了重新理解社会现实的生存论路向,由此显示出马克思哲学批判现代性视阈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全面深刻地领会马克思哲学的丰富内涵,有必要重新理解和厘定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史前提。这需要着眼于两方面:一是扩展,二是深化。既要超越德国古典哲学的范围,考察古希腊及其哲学、浪漫主义思潮、基督教传统与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史联系;又要重新挖掘康德、黑格尔同马克思之间思想史联系的丰富性。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想主义、自我意识、自由意志、自由、时间等思想因子,影响了马克思哲学的致思取向和风格。作为马克思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原初范畴的实践所固有的敞开性和生成性,更本然地表达着浪漫主义所推崇的表征"生命"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马克思拒绝了基督教带给人的满足的虚拟性质,却保留了满足本身并追求其历史真实性,他终其一生致力于人性和历史在辩证否定的意义上的双重回归。马克思哲学事实上提出了"超验规定的历史建构如何可能"这一核心问题,它类似于康德式的问题,却使之不再囿于认识论问题,而是变成存在论问题,从而赋予超验性以实践对经验世界的创造性建构之义。马克思哲学除了把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改造成为实践辩证法以外,还把他的绝对精神的现象学重铸成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所有这些,都透露出马克思哲学之思想史前提的多维丰富性。  相似文献   

17.
荆晶 《理论界》2014,(10):105-111
黑格尔的"绝对"概念是其哲学科学体系的核心和基石,它贯穿于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各个部分。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此文试图阐明黑格尔对康德和费希特的批判表明黑格尔要找到把握世界最合理的方式:绝对。绝对就是绝对自我展开的过程,就是绝对自我认识的过程,也是绝对自我认识的方法的显现过程。  相似文献   

18.
范晓丽 《齐鲁学刊》2007,1(4):124-12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理论的彻底性即实践能力的思想。马克思的哲学(理性)是一种关注人的现存实践行动的理论,有着深切的生存指向。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深刻的批判纬度:首先它是一种政治经济学批判,其次,它以有生命的人的个体性存在为前提和基础,是对人本身的批判和反思;再次,它是一种历史批判和对整个现存生活世界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段志平  马俊峰 《河北学刊》2012,32(4):164-167
霍布斯与洛克以抽象的人性为出发点,在自然状态中人们的"契约"的基础上建立市民社会理论;黑格尔虽然认识到"特殊的人",但其市民社会始终被吞噬在绝对精神的自我进展中。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入手,揭示出市民社会中私有财产所代表的生产关系的分裂与矛盾,从而使市民社会获得了人的"感性的活动"之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是近代历史哲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明确把自己的历史观称之为哲学的历史,本文则立足于理性与自由两个重要维度,对黑格尔的历史观进行深入阐述,意在揭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深层内涵:即阐明历史是合乎理性的历史,而且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思维把握到历史的内在本质,但在黑格尔这里理性是思辨的理性,历史是在各种本质的规定的联系中的有机统一体,他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区别于知性的把握历史的方式;另一方面,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目的论思想,赋予了历史的理性以内在的目的,即自由。历史在黑格尔这里是历史理性的自我实现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的自由的实现史。自由是历史理性的内在目的,而理性是作为自由实现的必然性过程展示。理性与自由在黑格尔的历史观中实现了内在统一,二者构成理解黑格尔历史观的两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