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本文从"三代人权论"谈起,指出人权学说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权"虽然是一个近代西方的概念,但是人权作为一种实存和理念无论在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即已存在.中西人权观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建立在人性论、"自然论"基础之上,都反对君权专制和暴政.不过,中西人权观也有明显的区别,即西方人权观是与民主政治相结合的,而中国的人权观是与"王道"相结合的;西方人权观的核心是"人",而中国人权观的核心是"民";西方人权观与法制相结合,中国的人权观与人治相结合.具有现代性的第三代人权观则强调"人类人1权",它既吸收了中西人权观的合理因素,又超越了传统的中西人权观.  相似文献   

2.
人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问题。每个国家的人权观都是本国主流文化在人权领域的表现。中国和西方的人权观在诸多方面存在截然不同的价值定位和选择。中国人权观主张义务本位,西方人权观主张权利本位;中国人权观发生于礼治环境,西方人权观产生于法治环境;中国人权观侧重对超验人生价值的追问,而西方人权观侧重现实的功用;中国人权观重视群体的权利,而西方人权观重视个体的权利;中国人权观重视人际的和谐,而西方人权观侧重人际的界分;中国人权观侧重人生价值的完满,而西方人权观侧重人生日用的实现。西方人权观的致用性、个体性、务实性可以弥补东方人权观“有神无体”的制度性缺失;而中国人权精神的高远性、和谐性、完满性则可消除西方人权观“有体无神”的工具性僵硬。  相似文献   

3.
为了正确认识和公正评价当代美中两国的人权状况和人权本质,有必要对当代美中两国的人权观作一番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两国人权观的理论基础以及在生存权、发展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以及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具体人权主张上的差异,揭示了美国所谓"人权高于主权”和"人道干涉无国界”在理论上的荒谬性、实践上的有害性和违背<联合国宪章>的特性.阐明了以"新天赋人权论”为基础的当代美国人权观的本质是从历史唯心主义和抽象的人性出发,为霸权和强权政治服务的、逆历史、反科学、反人道的人权观,其特点是霸道性、伪善性和欺骗性;与之相比较,当代中国人权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的社会本质理论基础之上的、进步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其特点是人民性、民主性和真实性.指出新干涉主义的美国对外人权新战略的实质,就是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利益对世界加以改造和组织,妄图建立起由美国主导的"一统天下”,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必然是一种衰落和衰败的人权观,越来越受到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和反对;而当代中国的人权理论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它不但正确地指引了当代中国人权实践,而且在当前国际人权斗争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人权的特性、内容、享有主体以及与主权的关系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坚持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政治权利的统一、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统一、人权与主权的统一。与西方传统人权观相比,这一人权观充分彰显出自身的特点,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现阶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推动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权事业顺利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自1920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后,在人权观上也表现出与此前完全不同的旨趣.他批判自由主义人权观,提出通过阶级战争建立人民政权以实现人民的权利,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女权问题,阐发了无产阶级的民族自决权观点,同时侧重诉求劳农阶级的权利,尤其是第二代人权.这些主张表明,"五四"后期陈独秀的人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中西方关于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争的背后隐含着一个错误观念,即以人权观统摄人权保障观,这也是国内外人权领域惯常的研究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权利类型的增多,人权观已不能独立承担人权从应有状态到法定状态,再到实有状态的转化使命。人权保障观具有不同于人权观的独特的研究视阈和价值指向,应分立于人权观的研究视阈,以更好地从实践层面对权利运行予以思想指导。对人权保障观的正确定位要正视其与人权观的差异之处,但也不能割裂二者间的内在关联。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建构人权保障观的研究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保障观进行科学解读,加快推进中国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人权起源及产生、人权观的理论基础、人权观的阶级本质、权利和义务关系、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关系、侵犯人权的标准、两种人权观的发展前途等七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资产阶级人权观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人性论与人权观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肯定人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的基础上,认为人的本性是社会性.他的人权观是以他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础的.着力研究毛泽东的人权观,不仅有助于捍卫社会主义制度,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念,而且有助于驳斥被西方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理论家颠倒了的人权是非观念  相似文献   

9.
研究马克思的人权观,必须把握三条原则:人权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人权的具体性与历史性相统一;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以马克思人权观指导我国的人权实践,要坚持“以人为本”,既关注人权的现实层面,又关注人权的目标层面,将人的权利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既注重按照本国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进人权事业,又坚决以人权作为“武器”回应某些西方大国的挑衅,将人权发展与主权维护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冷战以后 ,中美之间的主要分歧之一就是人权问题。美国的人权观是资产阶级人权观 ,而中国的则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美国以人权作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 ,歪曲人权与主权关系。中国认为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中国最基本的人权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育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的冲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量出现的高校学生诉高校的诉讼纠纷案件,其实质是高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的权利之间的争议,如何更好地用法律来规范和协调学校的教育管理权与学生权利之间的关系已被提上日程.高校管理权和学生权利之间冲突产生的根源主要为传统学校教育管理的绝对权威,学生权利意识与法律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教育法制与教育体制存在缺陷.矛盾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学校管理权与学生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的冲突.我们应多管齐下,化解学校管理权与大学权利之间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2.
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运动的冲击,是劳动权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劳动权入宪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劳动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国际社会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但是从劳动权形成来看,劳动权与人权所行使的轨迹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平行的甚至很少相遇,甚至在权利概念出现以后,劳动权也长期无人提起。劳动权具有人权属性应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下,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为劳动权的确立和保障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3.
生育权是作为基本人权的一部分而被提出和接受的。然而,生育权应有在私权领域存在的必要性。民事立法文本中生育权规范的缺失有其历史原因,并非立法对该权利的否认。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规范生育权的初衷在于为司法界解决有关"生育权"的实际纠纷提供立法指导,但它同样也可以为"生育权私法化"的实现提供立法支持。  相似文献   

14.
尽管我国《民法典》第110条未明文列举生育权,但其条文内容的开放性为生育权的人格权地位证成提供了制度空间。生育权的正当性源于其自由价值,当下我国生育观念在保留传统家文化的同时,也基本完成对生育自由价值的吸纳。随着生育政策进一步放宽,公法对生育权的合理规制不构成对私法上生育权成立的阻碍。尽管生育行为须男女两性配合完成,但关于是否生育的选择本质上由个人作出,故生育权归属于作为个体的自然人,而非作为整体的夫妻。其中,即使男性在生理上无法孕育子女,但因其妻是否妊娠直接关乎丈夫的家庭规划,所以丈夫也有参与决定是否生育子女的权利,这在人类辅助生殖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故男性也属于生育权的主体。生育权与身体权、健康权存在本质差异。虽然对生育权的行使往往落脚于对自己身体的支配,但正如婚姻自主权、缔约自由权早已从“行动自由”这一兜底性权利中分化出去一样,生育权也因具有极其独特的内涵与外延,而应与身体权区分开来。生育权与健康权的区别较为明显,前者是自由性人格权益,而后者是物质性人格权,且两者价值追求也截然不同。生育权具有典型公开性,社会认知对于生育自由的重要性早已达成普遍共识;从对现有裁判文书的梳理来看,生...  相似文献   

15.
权利内在逻辑上交叉重叠,使得在义务不确定、权利边界模糊之处易发生权利冲突,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体应有权利与国家政治权力的冲突、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的冲突。因此,要以不危及政治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不损害社会公正、不影响社会协调等导向确定权利边界,并将权利冲突控制并衡平在合法、合理、适当的边界内。  相似文献   

16.
环境权的伦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性尊严造成的威胁和挑战需要通过确认新的人权来予以解除,环境权即是这一新型人权。环境权兼具公权和私权的伦理特征,是公权所要保护的完整性、持续性的环境公益与私权所要保护的个体性、当下性的环境私益相统一的核心。而作为具有底线伦理意义的消极权利与体现更多人本理念的积极权利相统一的环境权,其伦理特征则在最终为人类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服务中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7.
针对表演权与表演者权权利的主体,在客观上存在诸多的联系,在权利行使上确有所明显差异问题,通过静态和动态上的对比分析,提出当表演权人和表演权不相互独立、交叉,甚至重叠、冲突的时候,本文要对两种权利进行平衡,既充分保护表演权人和表演者权人的利益,又方便作品和表演本身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8.
习惯是法的渊源之一。某些习惯权利作为一种自发权利先于法定权利存在,后经国家立法程序确认与吸收而成为法定权利。习惯权利不只可以纳入民事立法,也可以成为宪法权利的前身。即使没有被纳入宪法和法律,一般也应受到法律保护或不予干预。这也是衡量宪法的民主性的一个标尺,是对公民权利保障的广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法享有一定的权利。随着教育法制的完善和发展,高校学生权利的内涵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加强,但仍存在学生权利内容模糊、司法审查介入限度不清、救济机制欠缺等问题。因此,应从强化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意识,建立健全教育法规,促进法律法规的适用和执行,明确司法审查地位和作用,完善学生权利救济机制等方面着手,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权利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劳动权的位阶与权利(力)冲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劳动权作为公民的基本人权(生存权)和宪法性权利,是一项在权利体系中具有上位效力层次的重要权利,当它与其他权利(力)发生冲突时,应受到法律的优先保障.对于劳动权与公权、私权、其他社会权之间的位阶关系及权利(力)冲突,应本着基本人权(生存权)优位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利益衡量、社会正义等原则予以协调和化解.特别是在劳动权与经营权的冲突解决中,我们应遵循生存权优于经营权的法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