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哲学界 ,张岱年是逻辑分析方法的积极提倡者 ,罗素、穆尔和金岳霖等人的逻辑分析方法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他。早在 2 0世纪 30年代初 ,张岱年就对什么是逻辑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方法的对象、逻辑分析方法与辩证法和直觉方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探索。同时 ,他又积极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和自己的哲学思想创建中熟练地运用逻辑分析方法 ,来剖析中国哲学概念的含义和建立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 ,试图把逻辑分析方法和唯物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从特有的逻辑观和逻辑史观出发,汪奠基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是颇具特色的:涉及了与中国古代逻辑发展相关的各种因素;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推理理论的特点,并对之进行了历史性分析。汪奠基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对20世纪初中国逻辑史比较研究方法进行反思的结果,但他的单纯历史分析方法、特殊的逻辑观和特殊的逻辑史观也引起了后来学者的反思,直接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中国逻辑史研究。  相似文献   

3.
罗素、逻辑经验论者和蒯因利用逻辑分析方法解决传统哲学问题所遇到的麻烦 ,从根本上说是方法上的困难 ,是逻辑分析方法过度扩张的结果。分析哲学运动的发展历程显示出了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郭桥 《南都学坛》2001,21(2):51-57
墨子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所铸造的一位杰出辩者。其在谈辩过程中引入的逻辑分析方法主要涉及概念分析、推理分析、逻辑基本规律分析等内容。墨子谈辩中的逻辑分析法所蕴含的关注逻辑、重视逻辑应用这一文化建构趋向 ,是中国未来新文化建设需要重视的一份珍贵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5.
汪奠基主要研究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西洋逻辑史和中国逻辑史,成果最多的学科是现代逻辑和中国逻辑史.在现代逻辑领域,他指出了传统逻辑的局限性,比如使用含混有歧义的自然语言,无法对命题和推理作出精细的分析,不能把一些正确推理形式包括进来,因此无法胜任全面而透彻研究推理的任务.而要想突破传统逻辑的局限,对命题和推理作出透彻的科学分析和阐述,就需要制定人工语言,深入研究命题的联结词和量词,准确了解多种命题的推理规律,把推理归结为规范的简单步骤,而这就是数理逻辑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中国逻辑思想史方面,他提出对中国逻辑史的对象研究是"为了尽量吸取历史上的逻辑遗产",因而有意把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范围放宽一些"是合理的和有意义的.作为学者,他一向重视科学的思维方法.尽管他研究的领域很广,但他一直把对科学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研究放在突出位置,写出了多种有关逻辑和科学方法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逻辑在中国走过了百年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逻辑学百年》作为中国逻辑百年里程碑式的著作,对中国逻辑百年的发展脉络作了较详细地探讨并对逻辑理论的重要成果作了概述,把中国逻辑百年历史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但是,它却忽视了我国逻辑学的应用和发展。在我国逻辑学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逻辑理论的引入、完善和发展一刻都离不开逻辑的应用。人们是始终把逻辑学作为思维工具,使其在思维实际的运用中,得以不断地完善与发展的。逻辑应用是逻辑发展的动力之一。如果不谈逻辑应用,轻视逻辑应用的理论,逻辑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逻辑应用仍将是我国逻辑学研究与教学的中心。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是一个方法论体系,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思维,充分运用了客观逻辑方法。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部不朽著作所包含的客观逻辑分析方法,对当今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仍有着重要启发意义,尤其是对解决当前社会较关注的分配制度问题和失地农民问题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概念文字是弗雷格为实现从逻辑推出数学而创建的推理工具.它为求真而创立,适用于科学研究,对于人们日常所用并不适用.概念文字经过进一步改进,“将能够成为哲学家们的一种有用工具”.这种运用首先是一种逻辑分析方法,而不是形式化方法.弗雷格明确地区分了未加判断的“纯表象组合”与判断,也区分了语句与语句所要表达的“概念内容”;他使用自变元和函数取代语法结构中的主词和谓词.以上二方面基本上奠定了概念文字逻辑分析方法的核心.概念文字中并没有严格清晰的语法与语义概念.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逻辑思想是研究各类科学知识的工具 ,它是适应古希腊演讲、论辩之需要而产生的。亚里士多德逻辑思想是大逻辑思想 ,除了证明推理外 ,还有辩证推理、归纳、定义、辨谬等内容 ,并涉及了预设理论、问题逻辑、语境与逻辑等现代逻辑关注的问题。逻辑研究应提倡兼容 ,数理逻辑、自然语言逻辑、归纳逻辑、辩证逻辑、法律逻辑等等可以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后期维特根斯坦关注日常语言的实际用法,认识到其前期逻辑分析方法的不足,并进行了猛烈的批评。他认为逻辑分析方法具有单一化、简单化、理想化等缺点,不能如实地描述日常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因而不能满足真正哲学研究的要求。他主张真正的哲学研究运用描述和综观的方法,对日常语言实际用法作语法研究,考察不同语词的实际使用情况,注意其中的差异和类似,消除对于语言形式的不同误解,最终达到澄清哲学问题的目的。尽管遇到一些误解与诱惑,但其日常语言分析视域下的语法研究对当代哲学研究特别是日常语言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尼采认为,“理性”源于逻辑的虚构,其内容是错误的堆积。首先,“理性”的基石──逻辑是不可靠的,世人对逻辑的迷信是“理性迷途”的开始;其次,靠逻辑营造起来的整个“理性”的认识体系也是不可靠的,而这一体系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特别是基督教的道德体系更是骗人的谎言。在他看来,“肉体”或“生命”才代表着真正的“理性”,才是人类一切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出发点。他的“非理性”提倡的就是尊重“肉体”,高扬“本能”。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追溯逻辑主义与直观主义的哲学渊源.逻辑主义源于柏拉图:他提出了化数学为逻辑的思想;他的实在论、唯理论和分析方法,成为从逻辑演绎数学的技术性工作的哲学依据.直观主义源于康德:他提出了用时间、空间直观构造数学的思想;他的概念论、先验感性论和综合方法,成为用时间直机构造数学的技术性工作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多夫.嘉贝和约翰.伍茨共同主编出版的《逻辑史手册》体现了国际逻辑学研究的最新趋向:第一,逻辑史研究进入到全面、精深研究的新阶段;第二,把逻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不局限在某一种类型或范围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逻辑的观念和研究方法;第三,注重逻辑与相关领域的关联研究,展现逻辑学的活力。该书唯一缺憾是没有涉及"中国逻辑"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世界逻辑体系的一般性特点来分析中国逻辑的特质,将希腊逻辑、印度逻辑和中国逻辑看做是世界逻辑体系中三种并行发展的基本类型,系统研究并概括出世界逻辑体系的一般特性。以中国逻辑思想的内在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按照逻辑思想自身的发展特点,按照世界逻辑体系的一般特性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逻辑思想的起源、形成、转变和发展的全过程,分析中国逻辑思想的基本特征、主导推理类型等问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应该是:文化解读、逻辑解读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贡布里希在艺术史理论研究中,采用了投射论和情境逻辑的方法,反对艺术史研究中的黑格尔主义。在情境逻辑的分析方法中他从“艺术问题”和“艺术作品的历史比较”两个角度入手,对艺术史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逻辑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中国逻辑元研究的主题,是用现代语言和逻辑工具诠释中国逻辑文本,揭示中国逻辑的 体系、内容、本质和规律,比较中外逻辑异同。中国逻辑元研究的研究价值是继承弘扬中国逻辑精华。中国逻 辑元研究期待兼容博采,促进中国逻辑的发展和中外逻辑融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逻辑研究作为逻辑学的分支领域是从中国近代开始的,其后,一直到现在,中国逻辑史研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领域。中国逻辑史的对象是关于中国思想史中与推理有关的思想学说的研究。中国逻辑研究的方法主要有逻辑解读、文化解读、动态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中国逻辑史其实就是中国逻辑哲学史。  相似文献   

17.
提倡和限制与必须、允许和禁止是同一系列的规范词,在规范逻辑中有必要引入提倡和限制判断。10种规范判断各自的逻辑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制约关系可通过构建模拟真值表得到刻划和解释。在此基础上,给出更多的规范对当关系直接推理的有效式,将使规范逻辑更贴近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8.
"半费之讼"问题是一个涉及法律和逻辑的问题,该问题已经被讨论了上千年之久,但却始终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解答,在此笔者试图运用命题时态逻辑这一逻辑工具来分析这一问题,并试图说明"半费之讼"中并没有包含逻辑错误,当中所造成的矛盾和谬误主要是由"时态"的不一致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对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具有方法论维度的启发意义。冯先生先引入逻辑分析法整理中国传统哲学,而后转向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总括出"负的方法",力主形成"正负整合"的与未来世界相称的哲学。虽然冯先生对西方哲学的把握存在明显欠缺,对不同哲学方法也没有进行足够的前提澄清和界限划定,并且在价值领域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常被视为方法论意义上的僭越和先验幻相,但这次转向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参与和总结,冯友兰提出了自己的中国现代哲学观.在他看来,所谓中国现代哲学就是中国哲学在现代化时代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具体说来,主要是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来接着宋明道学往下讲.冯友兰的中国现代哲学观具有鲜明的二重性一方面反映出中西哲学交汇融通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却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