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墟甲骨文非王卜辞中多次出现一个可隶定作"■"的字,意为"疾病痊愈",已有研究者提出可能应读为"瘳"。但其释字为"纽"之说不可信。"■"字应释为古书中"纠绞"义的"缪、摎"等字的表意初文;有的字形还加注"帚"声。由此可以论定"■"当释读为"瘳"。  相似文献   

2.
梦想成真     
甲骨文"梦"是一个会意字。整个字形的原始含义是,人睡在床上以手指目,表示睡眠中目有所见。至于人在清醒时,目有所见,甲骨文字形是一个突出大眼睛的人,即"见"字。到了周代籀文讹变即楷书"■"字,战国时出现简体字,汉代更广泛应用即"夢"字。今天写作"梦"是新中国成立初,国家第一批汉字简化根据草书楷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3.
金文中"■"及从"■"声的字或可表示选择之义,相关字也见于楚简,过去学者多主张读为"选"。通过对楚简中"■"用字习惯的考察可以发现,诸字读为"差",用为选择义,这可与典籍相印证。《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208号著录的王子■匕鼎,其中有"■其吉金"的内容,"■"也当读为"差"。  相似文献   

4.
释“家”     
商代甲骨文中有“家”字。 “家”之所以为“家”,《说文》勰释说,是因为“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对于这个解释,段玉裁早就表示了异议。他说:“按此字为一大疑案,豭字省读家,学者但见从豕而已;从豕之字多矣,安见其为豭省耶。何以不云叚声而纡回至此耶?” 段玉裁的怀凝是正确的,他的反问也是有力的。但是,他在问倒了许氏之后又提出了自己的假说,这假说却也是错误的。他说: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类篇》中的■、喷、■等疑难字进行了考释。其中,"■"、"■"、"■"三字异体,"■■"与"(■■"(异形词为"■■")、"腾■"是同物异名,三者存在音转关系;"喷"为楷定"■"通假字"啧"字隶书形体时产生的讹字;"■"为"■"俗讹形体;"■"字或为"藐"俗字,或为"■"异体,二字为同形字;"■"字音义是涉"质"字而产生的虛假音义。  相似文献   

6.
《说文》"■"字不应认为是从角爿声的形声字,而是从角从爿的会意字,其读音不应当是士角切或士岳反,而是读同"觕"。"■"与"觕"二者是正、俗异体字关系。《说文》"■"字头下解说中的"读若粗■"当作"读若麤觕"。"觕"与"麤"读音不同,在粗疏、粗略义上是同义词。"粗"是后起俗字,其一个读音与"觕"相同,在粗疏、粗略义上二者也是同义词。  相似文献   

7.
在甲骨文研究的早期阶段,罗振玉当数第一位功臣:他帮助了《铁云藏龟》和《契文举例》的出版;亲自搜集和公布了大量的甲骨文资料;在考释文字时大胆纠正《说文》的违失;用"由许书以溯金文,由金文以窥书契"的方法考释出560多个甲骨文字;在已识文字的基础上,罗振玉进一步"考求典制、稽证旧闻",探索商代历史、礼制和文化,为甲骨学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8.
安阳殷虚出土的甲骨文,在一八八九年福山王懿荣见到前,曾经以“龙骨”身份展转于药材掮客之手。王懿荣来不及进行攻究,就辞别人世。于是,甲骨文又作为“骨董”出让丹徒刘鹗。刘鹗从北京把这些“骨董”带到上海。上虞罗振玉一见即惊为“奇宝”。尽力怂恿并协助刘氏拓墨出版。就这样,一九○三年,甲骨文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问世了。 罗振玉自从刘鹗那里得见甲骨文,以后便一面不惜重金,广为搜购;一面多方打听甲骨文出土地,希望能够确定这到底是一些什么文物。等他终于弄清楚了甲骨文为殷代贞卜文字  相似文献   

9.
上博简中有个隶作"■"的字,学界多分析为从"臼","祈"声。新公布楚简"凿"的写法为解释此字提供了新的线索,"■"所从的"示"实际上是凿具的象形讹变,故应改释作"凿"。《容成氏》简38"凿"读为"作","作宫"古籍常见。《天子建州》甲本简12读作"古(故)见偒(壤)而为之凿,见窔(窍)而为之内(枘)",其中"凿""枘"正相呼应。安大简"凿"左上所从的"■"可能是由"■"演变而来的,可以平行比较"戠"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较之旧版八卷本《汉语大字典》,2010年出版的新版九卷本《汉语大字典》在增收漏收之字,统一字形,纠正错误的读音、义项、例证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动,反映了学界较新的研究成果。以冫部为例,新版将旧版所收"■"字改为"■"字,"■"字注音改为liù,对"■"字的释义、注音均有较大改动。但仍存在一些失误,如误收"况"字,漏收"■"字,误"淫"为"■","癛"为"■";"冾"、"■"等字注音与所引反切不符;"冶"等字漏收多个义项;有些书证失当,如冷、冶、凌、■、凝。  相似文献   

11.
《说文》中从"■"的字共有9个,大部分是用"省声"来注音的。这种方式不仅起注音作用,还反映了汉字读音变化。从字义上分析,《说文》对几个省声字的归类,既有一定的道理,又存在不足之处。《说文》中会意字有"寒"和"塞",二者来源不同,所从"■"的古文字字形不同,意义有别,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其中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汉魏六朝碑刻保存了大量俗字,而考释其中的疑难字是进行碑刻内容研究的首要工作。本文摘取并考证了9个俗字,如"■"为"冢"字、"(扌量)"为"扬"字、"■"为"浦"字、"(扌船)"为"迁"字、"■"为"迷"字等。  相似文献   

13.
彗星也叫"帚星",在甲骨文中称之为"(■)",小篆字体变异作"(■)"字,被许慎记载在《说文》"彗"篆之下,2000年来被误作"習"。(■),显然不是从羽从白,也不是从羽从日,而是从羽从晶省,"晶"乃古"星"字,由于古人以羽为帚,所以这个字就是彗星的专名。也正是这个原因,甲文的"(■)"、"(■)"字应该是"(■)"的异体,"(■)"字也是从帚从晶省,而《甲骨文编》等著作误为"帚日"之合文。"(■)"的另一个异体为"(■)",也是从羽从晶省,这个字历来也被误为"翌"。后来由于"彗"的通行,"(■)"、"(■)"、"(■)"等字均湮没不传。厘清"(■)"、"(■)"、"(■)"诸字,不仅能纠偏正误,而且可以为"我国最早发现并记录彗星"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明清刻本多异体俗字,其中不乏疑难字。文章列举15例进行考释,认为"■"当是"磥"字,"■"当是"屠"字,"■"当是"獬"字,"■"当是"櫬"字,"■"当是"瓌"字,"■"当是"绶"字,"■"当是"霅"字,"■"当是"■"字,"■"当是"釅"字,"■"当是"旹"字,"■"当是"陔"字,"■"当是"蕊"字,"■"当是"■"字,"■"当是"迫"字,"■"当是"趁"字。  相似文献   

15.
关于殷商是否存在“德”观念,甚至是否有“德”这个字,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殷商存在着德观念。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一、甲骨文、金文中的“德”字甲骨文中有“(?)”和“(?)”字。孙诒让、罗振玉、唐兰等释为“德”。郭沫若、商承祚等先生释为“直”。这两种意见都可以为甲骨文中有“德”字之证。一般认为,古文中“德”字从“(?)”(直)从“心”。古文献对直的解释:《诗·小雅·小明》“正直是与”,注疏曰“能正人之曲曰直”;《尚书·洪范》:“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诗·小雅·何人斯》“以极反侧”,注疏“反侧,不正直也”《礼记·玉藻》“头容直”,注疏“不倾顾也”;《月令》“先定准直”,注疏“直谓绳墨得中也”。由此直字训有正、顺、准、中等义。其古音与德同在职部,以同音通假。所以金文中辛鼎、德鼎、德方鼎的“(?)”“(?)”训为德。辛鼎中的“厥家雝(?)”,已被确认为“厥家雝德”。  相似文献   

16.
罗振玉的《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是甲骨文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该书立有560个字头,利用金文的字头有187个,一共引述金文293条次,其中仅言古金文或器物未摹字形者就有69条次,涉及到760个甲骨文形体的考释。罗振玉利用金文考释甲骨文的方法主要有:以金文偏旁或单字证甲骨文、利用金文通律证甲骨文、金文篆文比较以证甲骨文等。罗振玉在考释的同时,还通过甲金文的相互比照,探讨了文字发展演变中的分化、简化、繁化、讹变等现象,追溯了文字的初形初义,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及金文中有象形字作:释「旒」以上金文两字,吴大澂以为「古穗字,象禾穗下垂形」(「说文古籀補」卷七,第41页)罗振玉未加解释,收甲骨诸字于待问编。郭沫若先生以为以六字「与黄字相较,其必为古佩玉之图形无疑,即「黃」之初字也。」(金文丛考170页)今按:以上六字应释作「旒」,说文「瑬」字云:「(?)玉也,冕饰。」古者冕延前后有缫旒,周礼弁师云:王之五冕:……五采缫上有二就……诸侯之缫斿九就。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字形分析入手,研究了"鱼■匕"铭文中的"■"字,否定了将其释为籀文"顶"的传统看法,论证了"■"是三晋文字中的"颠"字,在铭文中应就本字解之,不得读为"鼎",由此出发,对铭义重新做了解读。  相似文献   

19.
《南都学坛》2019,(3):22-35
早期甲骨文研究学术史,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诸位大家可谓居功至伟。通过用新创的计算方法对刘鹗、孙诒让、罗振玉考释成果进行比较,证明孙诒让的学术成果尤为突出。因一些主客观的因素,孙诒让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功绩未能得到客观的评价与认识。孙诒让去世后,罗振玉的学术水平逐步提升,后来居上。林泰辅、内藤湖南两度在学术上挑战,激励罗振玉写出力作、王国维更上层楼,以"两剑封喉"确立了甲骨学领域罗振玉、王国维"二骑绝尘"的格局。罗振玉卓越的学术成就,使甲骨学真正成为中国近代唯一的、从发现创立到发展壮大都由中国人主导并持续领先的、有世界影响的综合性现代学术领域。上述学人为中华文明继绝学和为当代中华民族复兴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婁"字《说文解字》解说为"空也。从毋中女,空之意也",王筠《说文句读》认为"文不成义,不敢强解"。分析认为将小篆"婁"自下而上读作"女中毋",其意为女子身中空无一物。"秋"字《说文解字》解说为"禾榖孰也。从禾,■省声"。"婁"字究竟何解,"秋"字声中是否有义,容尝试解说,认为籀文"■"字,绘出了一幅禾穀成熟,蟋蟀鸣叫和大火流移的秋天图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