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徽州文化提升了徽州古村落的品位,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和诗歌理论在村落规划中的成功运用,将自然和建筑的物象升化为审美意象,营造了艺术的时空,强化了建筑文化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古典景观设计讲究师法自然,立"象"求意、以"意"传情,充分利用山、水等自然元素实现人文思想传递,达到园地制宜、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意境.在阐述景观意象涵义、景观类型及特点基础上,文章对环巢湖地区的地形、水体、建筑、生物、民俗等景观意象要素进行了分析解构,从多维空间的景观意象体验、地域特色的景观意象运用等视角,提出了环巢湖地区景观意象设计应用的原则与方法,为环巢湖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新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古村落入口空间是村落景观的重要节点,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审美意识。在古代天灾人祸、多乱不安的整体环境中,"安全感"作为居民对入口空间的一种感知,既是需求也是要求。以浙江传统村落入口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了20余座古村落的基础上,梳理各类文献资料,发现入口空间的"安全感"不仅仅通过景观营造手法来构建,同时也受到生态观、民俗文化的影响,从生态、景观及文化3个方面讨论村落入口空间"安全感"的营造手法,总结不同营造手法在入口空间的不同体现。通过挖掘浙江传统村落的人文、艺术魅力,为现代居住区入口空间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进而推动浙江传统人居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时的"村落"或是继续发展变为现在的超级城市,或是因为地理位置或其他原因逐渐衰落。现存古村落普遍呈现出空心化现象。结合新安源村落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从古村落内部景观以及古村落周边环境两方面提出村落改造中可持续性建设途径。通过对古村落建筑、街道样式中包含的当地特色元素、适宜居住的空间设计、古村落乡野景观营造三个方面提出适合当地村落的景观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5.
从界定风水学中重要流派风水环境学派理论入手,以江西省东龙古村落作为实证研究,分析其对村落选址和格局的影响,并以东龙古村的案例反推风水环境学派理论关于村落格局内容的现代解释,试图揭开风水环境学派理论的神秘外衣。文章认为,风水环境学派理论对村落格局的规定实际上是在儒、佛、客家文化的影响下,为形成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创造独特的村落意象、景观,维护村落安全,促进农业生产所形成的村落规划经验的总结。文章最后提出了研究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村落旅游宣传、规划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瑞  刘建中 《南都学坛》2008,28(2):45-48
吴垭石头村的传统村落文化具有建筑的乡土性、中原农耕文化传承的典型性、村落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性和传统村落文化要素的完整性等特点,因而使吴垭石头村成为认识和理解豫西南传统村落文化的标本。旅游开发是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开发中要遵循保护古村落建筑原生底本、景观完整性和利益分配公平原则,并采用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户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7.
鄂东南大冶水南湾村是历经明清数百年保存下来的典型的单姓家族古村落,该村较完整地保留了村落构型和建筑装饰,于2006年初被当地民俗文化工作者发现并予以高度重视。在现代化迅速吞噬传统村落的过程中,古村落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耐人咀嚼的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套餐,本文试运用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研究的相关理论,使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探讨这一传统单姓家族村落的建筑构型与装饰艺术中的同构型文化特征和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语言景观是探究地理空间意义的物化表征,由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构成,是地方性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媒介,具有多样化的符号组合和一定的人文属性。基于多模态理论基础,通过对8个徽州古村落的田野调查,聚焦传统聚落空间语言景观中的符号聚合现象,利用GIS地理信息研究工具,分析其外在符号机制的多模态特征,解读内在的文化寓意和模态之间的互动关系。传统聚落空间语言标识多模态交互性显著,语码符号组合形式多样;徽州古村落地理空间儒释道意蕴深厚,图形、图像等符号聚合明显,对保护徽文化基因图谱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构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古村落的水口反映了徽州民众对山水美的热爱与向往,水口的景观构成含有遵循自然规律的科学因素和美的观念。文章对水口景观的构成进行了详细解析,探索了水口景观环境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的聚居环境的不断追寻。  相似文献   

10.
乡村聚落景观由于所处的自然生态、风俗习惯、社会环境等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选址理念、空间布局方法和景观空间形态。本文运用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理论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文化结构理论对湘西德夯苗寨聚落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层"逐层探源溯流,对苗寨聚落景观设计"表层结构"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集体记忆认同)进行深度挖掘与阐释,指出德夯苗寨聚落景观设计的文化特质即是创造了天人合一、自然和谐、人神共居的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构筑了有利于子孙后代生存繁衍的聚落景观文化空间,处处体现着和谐的乡土景观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1.
景观的学术内涵从文化景观到文化资源,再到文化遗产,是政府和学术界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古村落是中华数千年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聚落景观和民俗景观的结合体。肇庆属粤中广府文化区,它的古村落景观是岭南文化在这一领域的代表,其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对始建于清代的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石狮子屋进行大量文献资料查阅,以及详细实地调查,从石狮子屋的平面布局及建筑细部分析石狮子屋的建筑景观意象,包括对其墙体、屋顶、花窗、抱厅、石雕、台阶等细部的分析。石狮子屋是由传统徽派建筑、四川抱厅式天井屋及土家文化相结合的建筑景观。石狮子屋景观意象体现了人神共居的伦理观、传统封建伦理观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融合,对现代的地域建筑设计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试析徽州园林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徽州园林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它的美植根于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土壤之中,反过来它又是那深厚而绚丽的徽州文化意蕴的表征,也就是徽州文化的一个载体,它体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美学底蕴。徽州园林具有成熟的文人写意山水园的特征,注重风水选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观,处处有着理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至唐代可谓已臻登峰造极之胜境。由于唐代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价值所特有的深刻认识与深切体验,故而使得唐代山水诗别具"畅神之山水"、"感怀之山水"、"人化之山水"三种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诗人们凭借山水,或体现个性,或感怀身世,或畅神适性,或抨击黑暗,或避世隐居,或陶冶情操;它们既是诗人创作的素材,又是诗人自由往来的精神家园。唐诗自然山水的丰富内涵,实即"天人合一"思想在唐代最为突出的体现,这对于增进当代人们的环保意识、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皆不无启迪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景观游赏经历了从自然景观走向人景合一的名胜景观的过程。名胜景观作为景观之有“名”者,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知名人士共同参与的自然与人共生的结果。“名胜”最初指“人物”,常有交游、赏景、文学、学问等特征,属于名流群体,与山水及景物游赏多是相关的。“景物”之“名胜”,起源于魏晋名士与山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伴随着魏晋至唐宋怀古情绪的进一步发酵,山水景物因“名胜”人物的参与,逐渐成为知名景观,宋至明清时期,“前贤”影响下的“胜迹”发展为“景物”之“名胜”,“名胜”具有了“人”与“景”的双重含义,人景合一的“名胜”景观成为士人游赏追寻的目标。中国古代名胜景观的传承集中体现了古代景观文化中的“慕古”与“述古”传统,这是以人及与人相关的故事为核心的传统,具体表现在基于“名人”及“文献”的景观文化传承,具有层累的特征。历代诗文、志书等文献有效传播并保存了古代景观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士人游赏名胜,往往根据以往的诗文或志书追溯名胜的历史及相关人物,并以自己的创作或记述继续丰富名胜的文化史。地志类文献亦在前人撰述的基础上考证并记述景观文化的传承脉络,形成丰富的景观记述体系。这一传承模式影响了古代名胜景观物质...  相似文献   

16.
徽州建筑雕刻艺术不仅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样式和内容,还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图形遗产”,这些“图形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现代设计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传统的徽州建筑雕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进行分离、重构,获得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样式和形态。  相似文献   

17.
上堡古村位于湘西南绥宁县古苗疆境内,它是苗族首都遗址所在地。本文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首次对遗址的生态、物态、文态环境景观特色展开研究,其结果有利于古遗址的开发与保护,同时为现代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