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浦东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发展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并对新世纪浦东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提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尽管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有所保证,但长远来看仍面临着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减少、粮食供应存在结构性短缺、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巨大等严峻挑战。综合国内外学界对中国未来30年粮食安全的预测,提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依靠国际市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障特殊群体粮食安全等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的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辉 《人口学刊》2008,(2):38-43
20世纪末期,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超过东北地区工业化水平,也超过全国人口城市化平均水平,但目前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明显存在着城市现代化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化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超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现象是我国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其特征表现为:从发展趋势看,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增长速度放缓;从国内外比较看,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从城市化质量指标看,东北地区城市经济总量和城市竞争力相对较低。东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化虚高问题,在制定人口发展战略乃至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尤其需要深入研究并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无论从城市人口变化还是城市空间变化角度观察,以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中国的城市化都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的城市化是以地方政府经营土地使用权为内在动力的空间城市化过程,这一机制是由一系列土地法规催生形成的。这一城市化机制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无意于解决人口城市化中跨省市流动人口的异地城市化问题;它造成空间意义上低效率的假性城市化;更为重要的是,它造成了具有宏观影响的土地金融风险。本文基此认为,应该制定相关政策调整和规范地方政府策动的空间城市化机制,规避其产生的问题,通过激励设计促进城市化在机制与目标方面的协调。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发展滞后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主要根据对浙江省柯桥、柳市两镇的抽样调查,探讨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和向城镇转移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加快发达地区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文章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从横向看,中国城市化率还偏低;从纵向看,中国城市化低于工业化的偏差正在扭转;从结构看,劳动力仍较多地聚集于农业生产,是资源配置的最大错位.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最大特点是在打破城乡要素分割的基础上实现的.但由于受到就业、生活、交往等多个层面的社会排斥,大多数农村流动劳动力未能实现稳定定居,处于"半城市化"阶段,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统筹城乡成为公平发展的要求,这些都给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口城市化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辉 《人口学刊》2003,(6):51-58
人口城市化在国家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的中国人口城市化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面推进城市化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推进中国人口城市化,必须在我国现行城市化方针指导下,既研究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借鉴国际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城市化面临的现实国情和基本问题,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走出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人口城市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战略,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长期滞后发展的城市化 ,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要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 ,必须研究潜在的城市化主体—农村人口集团特征及个人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根据对浙江省柯桥、柳市两镇农村人口的主体和城市化行为的主要决策者—农村劳动力的实地抽样调查资料 ,以新的研究视角和定量为主的统计分析方法 ,对我国东部农村地区“潜在”城市化人口向小城镇 (或其他城市 )迁移之城市化意向的个人影响因素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封志明 《人口研究》2007,31(2):15-29
中国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证程度研究表明,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扩张,中国未来的耕地规模和人均耕地面积会进一步下降,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和粮食需求总量将进一步提高;2020年在人均粮食420~435kg的消费水平上,基于18亿亩耕地保证的粮食生产能力可以基本满足14.36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在人均450kg的消费水平上,中国未来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足以支持人口高锋时间的14.73亿人,但受耕地资源有限约束,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很难有进一步提高。从耕地、粮食与人口关系看,中国未来人口的粮食安全必须向食物安全转变,从耕地资源约束的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驱动的食物消费两端着眼:一方面要重视耕地与粮食安全——藏粮于土,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要关注食物与消费安全——倡导适度消费,建立动植物并重型食物结构;从生产与消费两方面来认识和解决中国中长期人口发展的食物安全与耕地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代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0年代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本文通过对比 1 990年和2 0 0 0年两次人口普查资料 ,分析了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现状及其在 1 990年代的增长幅度的区域差异模式 :2 0 0 0年人口城市化水平呈现东高西低 ,西部地区北高南低的基本格局 ;1 990年代的人口城市化增长幅度的空间格局为北方自东向西逐渐递减 ,南方自东向西高低峰谷交错递减。各地区 1 990年代人口城市化及其增幅除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所处的阶段有关外 ,2 0 0 0年普查统计口径的变化也是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G Lin 《人口研究》1981,(1):17-22
We have been an agricultural country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The low level of mechanization and dependence of manpower in our agriculture required a large quantity of labor. Therefo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eudal society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pulation growth.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socialistic Chin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sulted in our 1st population boom (1952 to 1957). Lat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eavy industry demanded the transfer of a large amount of labor from agriculture. The shortage of labor in China caused reductions in agriculture and a 2nd population boom. The backward nature of China's agriculture requires increased labor input to increase produc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creased productivity does not match the demands of the increased population. Consequently, living standards in the society decrease and the population growth slows. The emphasis on population control and family planning is indeed beneficial to China's economy.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of China's population problem must rely on a technical revolution in agriculture and increase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2.
梁颖  高文力  谢芳 《西北人口》2014,(3):10-16,22
随着金砖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人力资源、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日益显著,并成为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引擎。本文通过从这两个方面比较分析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指出中国若想在金砖国家中保持绝对优势,在今后城市化过程中,一方面,须大力提高人口素质,积累人力资本,促进人口数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另一方面,须促进城市化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避免“过度城市化陷阱”。  相似文献   

13.
城市发展不再只是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质量型社会越来越重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并且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其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双重提升越来越重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建设是推力、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是动力。因此,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与城乡统筹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分段函数评价模型,结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性进行测度分析,其结果为:①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发展特征为“整体上升、局部波动”。②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速度较为平缓,而各个省市之间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速度具有差异性。③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协调度为稳步上升态势,其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较好。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流出对粮食规模化生产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湖南不同类型村庄的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出对粮食规模化生产影响是有差异的.那些粮食生产条件相对较好村庄的劳动力不断流出有利于加快推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生产.但要想使规模化水平达到理想状态还需要政府实施组合拳。而在那些粮食生产条件相对较差村庄的劳动力不断流出并不一定能促进粮食规模化生产.相反还可能抑制其发展。为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出和加快粮食适度规模化生产.在保障农村流出的劳动力就业基础上.应该加快培养留守职业农民和制定支持粮食规模化生产的激励政策.降低农户种粮的成本.增强规模化种粮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R S Qin 《人口研究》1981,(3):12-17
Unlike cities in capitalistic societies our socialistic cities are publically ow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is mutually supportive and beneficial. 2 types of calculations are required for successful urbanization: an estimate of the total labor required in the city and an estimate of tot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required to support the cities. Disregard for these 2 factors and overpopulated cities will result in unemployment, decreas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flation, and a decreased living standard. A balance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ry is important, and therefor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should be well planned. Capitalistic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ivate ownership and competition--from unplanned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in big cities to malignant expansion to the final decline of inner cities. Their governments are forced to redistribute the urban population. The same problem of overpopulated cities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results from stagna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ir mistakes in developing our cities. There are 2 types of socialistic urbanization. Russia has lopsidedly emphasized urban development and ignor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omania, on the other hand, emphasized both labor force distribu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ir numerous small cities near rural areas decrea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ig cities and the country. In the past we failed to follow our direction of urbanization--control the size of big cities, reasonably develop mid-sized cities, and actively develop small cities--because of the great difference in living standard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lack of urbanization plans.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ization must be accompanied by the concept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后再看“民工潮”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加入WTO后,给农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大规模的产业调整将会引起新一轮的“民工潮”。面对情况,配套的措施应加紧制定、实施,一方面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政府应采取新的“减员分流,双向流动”措施,解决农民进城的诸多限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劳动力供需增长的城乡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时期以来 ,我国劳动力供需增长重心都已明显地转移到城镇地区 ,但也不可忽视全国劳动力存量重心仍在农村。不论从存量还是从增量看 ,城乡都存在供过于求的矛盾 ,必须在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努力扩增城市就业容量 ,充分发挥城市化对城乡就业压力的双向疏降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较大,主要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农村二、三产业和深层次农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既有剩余劳动力自身的因素,也有城市就业压力大、城市化进程缓慢、“小城镇病”等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