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劳动力流动:中国农村收入增长的新因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劳动力流出究竟会促进还是削弱当地的发展是 1 990年代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运用中国 2 0 0 0年普查数据以及分县的时间序列数据 ,考察了人口流动趋势及其对当地劳动力和农村收入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 ,1 990年代的大量劳动力流出对粮食生产影响并不显著 ,输出地的肉类产品反而有了较快的增长 ,劳动力流动已成为不发达地区农村收入新的增长点 ,正逐步发挥其消除贫困制约地区差距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范东君  朱有志 《西北人口》2012,33(3):104-109
本文通过利用对湖南五个乡村2008—2010年连续跟踪的调查数据,分析和测定了湖南农村劳动力流出对其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影响程度。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1-2009年的调查数据和2010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出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出是影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劳动力流出每增长1%,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就会上升0.067%,农村劳动力流出增加会加剧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改善目前农村劳动力流出方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流入城市,导致农村老龄化较城市有更严重的态势;由于流向城市的不仅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还包括大量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因此,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特点。儿女大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的生活呈现三难:独立生活难、看病就医难、情感慰藉满足难。农村老龄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化发展对粮食生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之后,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较大,同时我国城市化的两个主要方面——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城市化继续迅速发展,分别表现为:粮食总产量波动很大,人均粮食产量呈减少趋势;人口城市化保持快速推进,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素质弱化;土地利用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造成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不断降低。数据分析显示,我国目前粮食生产仍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耕地两大基本要素的投入,因此城市化的上述发展特征,将对中国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对陕西省中部地区8个样本村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陕西省中部地区村域资源拥有及开发程度、村干部素质、村城基础设施条件、距城镇距离和家庭身份等对农村劳动力是否进行就地转移具有显著影响。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重视村干部的作用,加快农村各项优势资源的充分开发,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母亲在就地转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转移“状态”的实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动态”表述,所涉及的范围应该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安徽省阜阳市转移的实例出发,对农村劳动力“剩余”、输出、就业、“回流”四种状态作一简短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其一,农村贫困的根源在于不充分就业,而不充分就业在目前农村土地和其他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又以不充分转移为关键。其二,农村转移人员跨地区“流动”区域过于集中,劳务输入地边际产出明显,而输出地农业规模化生产却受到限制。其三,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环境与就业人员心态上存在严重“异化”现象,需从全民的道德素质和制度层面上予以改进。其四,近年内农村转移人员“回流”又以重返农业为主,在现有农村金融信贷体制下,农民创业更难。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总结中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表现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粮食供求格局造成的影响,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与粮食供求区域均衡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构建的中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模型实证模拟了未来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粮食供求格局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会影响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供求均衡格局。实证模拟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进一步凸现,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作为粮食主销区的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的粮食产需缺口会进一步加大,粮食供求区域失衡程度可能将会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民工荒”与农民工福利待遇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张学英 《南方人口》2005,20(2):47-52
2004年前后在我国珠三角等地出现了"民工荒"现象,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已经接近尾声,从而农村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文根据托达罗模型,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提出这是农民进城务工收入与务农收入之间差距缩小导致的农村劳动力做出的非迁移决策.并探讨了设置农民工福利项目对劳动力市场和企业雇佣成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丽艳 《西北人口》2009,30(5):80-84
随着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在宁夏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素质的差异,生产条件较好的限制开发的农业区劳动力大量转移出去,导致粮食生产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压力;与此同时,一些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较差的限制开发的生态区的劳动力转移效果较差,相当数量的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导致环境压力依然存在,脱贫难度大。因此,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推动宁夏农村人口的梯度转移及合理分布。  相似文献   

10.
吴华 《人口与经济》2012,(4):50-54,77
文章对中国是否进入"刘易斯拐点"进行了探讨,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进入关键时期,转型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点,但不符合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基本条件。要实现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政策:公共财政支持建立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逐步构建城乡统一、全国一致的基础性社会保障制度;率先推动实现区域内城乡居民间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同价;实现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劳动者向工业劳动者的真正转变。  相似文献   

11.
大城市郊区农村劳动力变动态势分析──以上海农村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地处大城市近效的上海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特征,会对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定量预测方法,对农村劳动力的变动和转移态势进行研讨。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征1.劳动力总数呈不断减少趋势1978年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76.2万,1985年已降到了268.5万,到了1995年又继续降到230.4万,17年内净减少了100多万。据分析,导致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造成农村劳动力增长率趋缓。1995年的人口出生率已降到0.05…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两种人力资本差异视角,构建理论模型,探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迁移谜题"现象,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影响,而转移劳动力的不同层次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有正向作用。随着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附着在转移劳动力身上的人力资本量流出较多。中、高层次人力资本的外溢及农村人力资本的弱化是城镇化进程中"迁移谜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为此,应对外流的人力资本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汇编(农业卷)》、《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及《中国农业年鉴》等宏观截面数据对中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程度、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现象确实存在,但并没有达到农业女性化的程度;农业劳动力女性化表面上看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性别差异引起,其背后更深层次原因是农户经营土地规模的细碎化;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保持农业生产规模有积极影响,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不明显。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和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4.
李翠锦 《西北人口》2014,(1):34-38,44
本文基于新疆30个贫困县、3000个农户、2008-2010年的微观面板数据,在控制了家庭规模、劳动力数量等家庭特征变量和粮食播种面积等村庄特征变量的前提下.运用固定效应法与工具变量法分别考察了劳动力迁移规模、迁移方式与迁移区位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劳动力迁移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劳动力迁移规模虽然对农户农业收入有负向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农户人均收入与利他性收入:自发性迁移与政府组织性迁移方式均能显著提高农户收入,且自发性迁移的作用更强;省内县外迁移对农户收入的提高最为显著,其次为县内乡外迁移.省外迁移不影响农户收入:劳动力迁移规模提高了中等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但对贫困户的贫困无缓解效应.也不影响富裕户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我国农村发展差别扩大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差别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本文试图比较我国各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以及与之相关的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和纯收入状况。表11996年我国各地区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199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共有好288.0万人,其中东部地区18352.3万人,中部地区15354.3万人,西部地区1181.4万人①。从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在提高。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的人数和小学程度人数相对减少,而初中程度以上的人数增加。1993年至1996年,我国农村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央明确提出了“离不离土乡”与发展农村小集镇的问题。农民为什么要“离土不离乡”呢?先谈为什么要“离土”。我认为,其原因可大体归纳为两条:(一)我国农村人多地少,造成了大批劳动力剩余,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多。(二)我国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发展农业,而且需要发展农村各业。农村劳动力是农村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但当它处于“剩余”状态时,只能是一种潜在的因素,这不仅是一种极大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农业自身的发展。然而,当这些“剩余劳动力”与土地以外的其他生产条件相结合以后,就能够发挥生产者的作用,就能够使农村各业得到发展。因此,部分农民“离土”,是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作用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  相似文献   

17.
大量闲置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中流动出来 ,显著地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其影响机制是 :  虽然外出劳动力户的家庭总收入低于非外出劳动力户 ,然而 ,外出劳动力对家庭收入的贡献 ,却要大于非外出劳动力。在影响劳动力外出决定的因素中 ,交通条件的影响并不大 ,而那些信息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和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 ,更容易外出打工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侯力 《人口学刊》2004,(6):30-34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已实现了大规模的转移,且具有逐年增加、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向沿海地区集中的特点,但劳动力市场制度分割、户籍制度与农地经营政策、劳动力素质偏低且劳动力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等因素影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为此,应采取积极措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市化步伐,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并加大教育和培训投资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提高转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邹湘江  吴丹 《人口学刊》2013,35(4):70-79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提高的速度全面超越了城市,这与当前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人口流动的年龄选择性,使得农村流出人口平均年龄和老年人口比例都远低于农村人口整体水平。流动人口内部在不断地"更新",年轻的流动人口不断替代年老的流动人口,从而保持较年轻的年龄结构,这种人口流动的年龄选择性加速了农村人口老龄化。通过人口老龄化模型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2000~2010年间,农村人口自然老化速度基本保持稳定。而随着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其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影响从2000~2005年间的0.031岁/年增加到2006~2010年间的0.07岁/年;农村流出人口对农村人口平均年龄增加的贡献也从8.04%上升到16.91%,人口流动已成为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推动力。从人口流动的角度,需要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解决如何让流动人口在城市沉淀下来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数据,统计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的分布情况,比较了老年农户和中青年农户在农业劳动时间、农业经营规模和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老年农业劳动时间占家庭农业总劳动时间的比例呈平稳上升趋势。老年农户经营规模化程度低于中青年农户,户均粮食产量和粮食播种面积逐渐接近并超过中青年农户。老年农户的优势品种为水稻,中青年农户为玉米。从现有观察结果来看,老龄化暂时没有表现出对粮食生产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