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国艳 《兰州学刊》2006,(11):94-96
居延汉简“最凡”用作范围副词,表示数量统计;后世文献中“最凡”的这种用法间或可见,同时也可以用作程度副词。但由于“最凡”语法功能及自身构成的特点,不管是作为范围副词还是程度副词都没有在较长时期内被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2.
副词“才”表示“方始”,即在某个时间点,某个事件从无到有。强调事件在这个时间点而不是这个时间点之前实现,并且,从事件实现到说话时的时间段相对较短。当客观时间量在句子中出现,“才”进一步虚化表达主观量:前指表达主观大量,后指表达主观小量。“T才P”是限制条件的肯定P,这个条件就是T,用于肯定句可以用转折来表示,而条件之外则不能肯定P。名词语进入“才 名词语”这一句法格式的条件是:名词本身有明显的序列推移性或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能进入某个排序中。  相似文献   

3.
在《全宋词》中“直”字作副词的用法可细分为作情态副词、限定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 ,笔者对《全宋词》中的“直”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分析后将语气副词的“直”的语法意义概括为两种 ,分别为表示表示强调语气和意外的语气。同时 ,结合语义对语气副词“直”的语法功能进行了分析 ,力求揭示出“直”用作语气副词的全貌。  相似文献   

4.
张海媚 《殷都学刊》2008,29(2):125-128
《朱子语类》一书中“杀”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有三种用法:表死亡性的结果,这是中古时期已有的用法;表非死亡性的结果,不早于宋代;表极甚的程度,不晚于唐代。由“杀”作补语的几种用法,可以看出其副词用法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并非假借。造成这种虚化的原因,主要是词义引中、句法位置改变和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5.
段倩明 《中文信息》2013,(10):206-207
内江方言程度副词“少”表示程度高,相当于普通话的“很”。程度副词“少”主要与性质形容词结合构成“少+A”结构,另外,也与极少数状态形容词以及名词、动词、动补结构以及特殊四字格结合。  相似文献   

6.
“也”“亦”兴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也”“亦”兴亡探析陈宝勤汉语专表类同的副词只有“也”“亦”新旧两个,语义完全一致。本文以远古(殷商)、上古(西周—西汉)、中古(东汉—中唐)、近古(晚唐—明清)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献为语料,试对副词“也”的产生与发展,副词“亦”的衰落与灭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当时,副词“都”已具备表示范围和表示语气等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中有一类兼表已然义。根据《儿女英雄传》中反映的语言事实和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副词“都”的语法化路径应该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兼表已然义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8.
周敏莉 《理论界》2010,(11):156-158
"一百个"有相当于程度副词的用法,强调程度极高;还有相当于语气副词的用法,强调极为绝对的语气;这些用法是在表具体数量义和表数量极多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形成与汉语的数量夸张有关。汉语中其它满数与量词构成的数量结构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朱子语类》中“不成”的句法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朱子语类》中 4 33例不同性质的“不成”用例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中可以看出 :(一 )《语类》中副词“不成”分为两个 :一个是否定副词 ,意义相当于不可能、不可以 ,一个是反诘副词 ,意义相当于难道。后者可能来自前者。 (二 )《语类》中未见有语气助词“不成”的用例 ,助词“不成”见于宋代的说法是一种误解。 (三 )《语类》“V不成”格式既可以表示结果 ,又可以表示可能 ;当宾语与补语同现时 ,《语类》中通常使用“VO不成”格式 ,同时又有极少数“V不成O”模式 ,该格式既表可能 ,也表状态  相似文献   

10.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10,31(3):29-32,43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既"本为动词,是"尽"的意思。由此虚化为副词,是"已"、"已经"的意思。由副词又虚化为连词。连词"既"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并列,二是表示让步。在出土战国文献中,"既已"是个复音虚词,作副词用,是"已"、"已经"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出现于诗词曲语中的"最"表示的是其基本意义:动作或状态程度高,并不具备时间副词"正"的语义特征:时间性,因而必须看作程度副词;"最"在句中的序位有时比较特殊,远离其修饰的成分,但从语义来看,只能指向其所修饰的形容词;有时"最"的比较功能弱化,并不表示程度最高,而是表示程度的确认,相当于"极、很",但这种变化并不会影响到"最"作为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生物进化史上,黑猩猩就开始能利用树枝和石块制作简易的工具。此后,能人与猿人(直立人)都会同时使用单一的木质工具和石质工具,如木棒、手斧等,这是“木器和石器并用”时期。到现代人(晚期智人即新人)时期,开始发明“木石复合工具”——木柄石斧、投枪、木柄镰、弓箭、石网坠渔网、细石器镶嵌复合器等。弓箭这一远射程狩猎和战斗工具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晚期智人即新人又发明了用石燧、木燧摩擦取火的技术。这些都表明新人的智力发生了飞跃突变,加速了氏族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作者建议用术语“木一石器时代的木石并用时期”代替旧石器时期(Palaeolithic Period),表示人类进化的能人与猿人(直立人)阶段;而用“木-石器时代的木石复合工具时期”代替中石器和细石器时期(Mesolithic and microlithic periods),表示人类进化的现代人(晚期智人即新人)阶段。  相似文献   

13.
副词“够”的语法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副词“够”的语法特点分析罗青松在现代汉语中,“够”的副词作用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些现代汉语词典,越来越明确地指出了“够”作为副词的用法。《现代汉语八百词》列出“够”的副词词条有二:一是“修饰形容词,表示达到一定标准。形容只能是积极意义的,不能是相...  相似文献   

14.
赖慧玲 《天府新论》2004,(Z2):261-262
在《全宋词》中"直"字作副词的用法可细分为作情态副词、限定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笔者对《全宋词》中的"直"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分析后将语气副词的"直"的语法意义概括为两种,分别为表示表示强调语气和意外的语气.同时,结合语义对语气副词"直"的语法功能进行了分析,力求揭示出"直"用作语气副词的全貌.  相似文献   

15.
副词“只”在句法中的作用.似乎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现代汉语词典》说“表示限于某个范围①.《现代汉语八百词》说“表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②.表述不同而已.这二种著作.其一是普及性的.规范性的词典.另一种是学术专著.都是权威的.应当有代表性。在这个意义上.“只”的作用(语义)和“仅仅”相当。如:(1)我去晚了.只看了最后的两幕。(2)屋子里只老王一个人。(3)他只会讲汉语.不会讲英语。(4)他只到过广州。(5)我只喜欢听语文课。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副词“只”在句法中的作用不止于斯.它还可以表示程度深,相当…  相似文献   

16.
吴峥嵘 《学术探索》2012,(1):163-166
作为指示代词,"是"最初指代的是时间,相当于"这时",后泛化为一个确指代词。正因为"是"的确指性,它在先秦时期有一系列的特殊用法。并最终发展成为系词。当用于判断句的主谓之间复指主语的时候,"是"逐步语法化为近乎强调确认的标记。当判断句中必须出现"是",并且"是"的出现不带有任何强调的意味的时候,它就发展成为系词。  相似文献   

17.
《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得”共出现687例,其中动态助词“得”共出现49例,占“得”出现总量的7.1%。其作为动态助词出现的句法格式有“动+得+名词(包括时间名词)”、“动+得”(在分句末)、“动+得+数量短语(包括时量、动量、名量)”、“动+得+动词(包括动词性短语)”、“形+得+名词”,动态助词“得”在这之中全部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完成实现,而不表动作状态的持续。动态助词“得”的功能在宋元明时期开始逐渐趋向单一。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史中表示测度性疑问的副词"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史上,表示测度性疑问的副词"莫"的大量使用是在中唐以后,魏晋南北朝至初唐是其形成时期,而先秦文献中并未出现这种"莫".表示测度性疑问的副词"莫"来源于否定副词的"莫","莫"的"否定副词→测度疑问副词"的发展过程,是基于重新分析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董正存  张飘 《学术研究》2022,(4):169-176
在汉语中,X为动词性语素、具有时间用法的半图式性构式“X手”可以用为时间副词,义为“立即/马上”“随即”“紧接着”,它们通常占据事件链的续段事件位置,既可以体现前段事件和续段事件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也可以在事件链的推进过程中起一定的关联作用。“X手”的时间用法主要从其动词用法经由隐喻发展而来,其所处的句法位置则促使它最终演变为了时间副词。  相似文献   

20.
在俄语体系中.与前置词ПО连用的数词、名词、代词等变化很多.表示其特定的意义。而在教材中只对其接名词第三格用法作了说明。本文拟就以之连接词其它意义及格的变化作进一层探讨。(一)数词在与前置词ПО连用时,有第三、四格两种变化,与定量数词连用常用第三格,如:ПО等在接第四格时,是表示空间或时间间隔,如从第三爿则第七排。从七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为止)。但当与不定量数词(如等)连用时,其后受支配的名词总是用复数第二格,用第三格时不定量数词具有特殊的词尾一y,作为与ПО连用时表示“分配意义”的标志;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