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监护制度是民法中基本的制度之一,我国民法通则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痴呆症人)设立了监护制度,而对我国当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却没有设立相应相应的监护制度来充分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本文拟从法理角度来论证设立老年人监护制度的必然性。从而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民法典起草中设立老年人监护制度。  相似文献   

2.
吸毒人员未成年子女监护缺失正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急需建立健全对吸毒人员未成年子女监护的社会干预机制.尽管从表面上看.我国现行法律为未成年人构建了一个表面上完善的监护体系.但是却并不适于吸毒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吸毒人员具有不宜、无力、不能充任监护人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对吸毒人员未成年子女监护的社会干预机制应当包括支持监护与重建监护两大基本环节,对于吸毒人员的监护问题既不能无动于衰.也不能片面强调剥夺吸毒人员的监护权[1]  相似文献   

3.
赵叶红 《现代妇女》2014,(10):109-109
流浪乞讨儿童、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凸显未成年监护制度的缺失。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要明确未成年人国家监护机制的适用条件,将民政部门作为国家监护的主体,并明确国家监护权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3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场所,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临时监护责任。”该条文实施后在学术界引发了各种讨论,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流浪未成年人的监护权如何行使以及由谁行使的难题。而且,对于临时监护责任的性质、临时监护责任与监护权之间的关系、临时监护责任从何时开始至何时结束等问题,研究也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先从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概念入手,客观评析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至今已经20余年了,在此期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与此同时,我国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虽然不断完善,但比较国外先进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来说,我国目前仍然有所滞后。本文对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拙见,望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关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大事.本文通过对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阐述了家庭虐待、遗弃以及买卖儿童所造成的危害及其所反映出的法律问题,强调了未成年人家庭法律保护的重要性.指出应该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完善组织保障体系、加强普法教育等途径,来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法律保护,防范家庭对未成年人的伤害事件.  相似文献   

8.
推进公权力对家庭育儿过程的干预,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家庭内的儿童虐待问题,是儿童保护制度的重要价值追求,也是现代国家的共同努力。中国在政治上高度重视儿童保护,并在法律层面为儿童保护制度的实践提供了基本框架,但儿童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不够健全、具体、可操作,儿童保护制度缺乏相应的社会政策与服务基础,缺乏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我国儿童保护制度的发展,要在不断健全法制、强化组织机构的同时,致力于建立健全面向儿童及其家庭的监护监督制度、监护支持制度、监护替代制度等国家监护制度,发展并完善一系列儿童保护服务,全面落实国家之于儿童的监护责任。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是家庭和国家的未来,其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监护。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主要是其父母或者关系密切的人,正是由于监护人与未成年人关系最为亲密,所以公众对监护人的监护失职行为没有足够的敏感度,因为我们任凭本真的内心相信最亲密的监护人会保护好未成年人。但是,现实中由于监护人失职导致未成年人伤亡的事件频发。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李铀牵头,并联名曾蓉、刘建军等13位全国政协委员,向本次政协会议提交了《关于未成年人监护失职(疏忽)行为"入刑"的建议》,呼吁追究失职监护人的责任。该提案表明,我国儿童的第一死因是意外伤害。中国每年近1000万的孩子受到意外伤害,其中重伤及残疾者超过100万,死亡儿童达到10万,平均每天死亡270余名。[1]而这些伤害事件中,大多数与监护人的监护失职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虐童事件层出不穷,但由于我国儿童虐待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立法体系不完善、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无法对虐童行为进行有效防治。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儿童虐待防治方面有很多先进经验可供借鉴,如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儿童虐待的明确界定、强制报告制度、调查和处理制度等。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可以对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从而有效防治儿童虐待,包括完善相关立法,建立强制报告制度,完善儿童收养与寄养制度,设立受虐儿童调查和处理制度,建立受虐儿童国家监护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上升,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已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出于为四川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法提供实证依据的研究需要,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四川某县未成年人犯罪实例进行数据调查、典型案例采样与分析和重点访谈调研,积极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剖析解读未成年人犯罪动因,多种渠道发力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防止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制度尚无专门、独立的刑事立法。其中一些制度、规定和立法方式等需要加以完善.包括:应明确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构成犯罪、明确规定“未成年”是一个独立定罪量刑情节、应赋予法官享有适度的自由裁量权、将法定从宽处罚情节具体化、明确规定刑事法定年龄计算的基准,以及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范围的立法方式等。最后,本文针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条款立法提出具体学理方案,以期对未成年人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孟子群 《现代交际》2023,(11):67-71+123
已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并未设立隔代探望权,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此仍然十分关注。基于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历史与文化特点,隔代探望权的设立都具有合理性。本文从背景及现状切入,结合其他国家的立法情况分析我国设立隔代探望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给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世界各国都充分意识到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重要性,纷纷通过立法将未成年人工作规范化和法制化,逐渐形成了完善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我国目前根据“预防为主、惩罚为辅”的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格局。但目前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法律是不完整的、欠缺系统的,各地方省市需要充分认识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的基础作用,根据上位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原则和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地方预防条例,健全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体系.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针对性,提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媒体超越传统媒体成为现今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未成年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带来高效便捷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犯罪类型即利用自媒体侵犯他人权益,未成年人更是遭受侵害的主体之一。而我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虽是有法可依,但在自媒体领域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却相对零散,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并且学术研究稀缺。在自媒体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引导,明确媒体平台的责任规制,同时填补立法空白,并加之技术条件的辅助,多举措并举,从而构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侵害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自创建以来,在预防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许多缺陷,需要继续予以完善优化.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就是树立现代司法理念,指导司法制度完善,坚持专业化建设的方向,走多样性发展的途径,加快未成年人刑事立法,构建未成年人法律体系,大力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实行严格专业任职资格,从而延伸未成年人刑事司法触角,提高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效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愈加重视,我国儿童和青少年权益保护、犯罪预防工作日益增强,社会各界给予了愈来愈多的支持和关注,倾注了越来越多的心血。1999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由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法作为我国第一部预防犯罪的专门立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在我国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该法的实施过程中,一些立法上和实践中的缺陷开始逐一显露。结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的实践,揭示我国现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存在的缺陷,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网络隐私权,是指公民在网络环境下借助互联网而享有的个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包括个人信息资料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在网络时代,侵害隐私权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由于心智还不成熟,其网络隐私权保护十分必要和迫切。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对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和实践各有特色,为我国提供了经验。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存在体系不完整、层次不高等问题.为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法律保护、行业自律、技术支持和自我保护等制度,完善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持续引起学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日常生活理论"对犯罪行为进行定义,提出从犯罪动机、犯罪适合对象、犯罪监管方式三个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防范,可以得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不能单方面关注法律、法规、制度的设立或家庭监管,应当从法律、法规、制度与家庭监管进行互动入手,从而在两大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交叉防范,以此达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遏制与监管目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法典》对监护制度作出了重大调整,成年监护、社会监护、尊重被监护人意愿原则等内容既完善了监护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监护人责任规则的立法基础.在新监护体系下,监护人责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面对监护制度新发展提出的挑战,通过法律解释的方式缓解有关矛盾是当下比较适宜的选择.需要通过法律解释明确:监护人责任为过错推定责任而非无过错责任;承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被监护人具有承担相应侵权责任的能力;无行为能力的被监护人虽无侵权责任承担能力,但是应当以其财产对受害人承担公平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