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格斯是自然辩证法的奠基者 ,突出强调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是 :人类一方面由于正确地认识了自然界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人们的实践 ,取得了改造自然的胜利 ,消解了人和自然的对立 ;另一方面 ,由于人们没有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或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 ,使自然环境向着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进 ,从而激化了人和自然的对立 ,加剧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冲突。人和自然之间的这种对立和矛盾的激化程度 ,迫切要求人们更加重视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只有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兴章 《兰州学刊》2007,46(12):28-32
马克思的自然理论,从人和自然关系的角度,不仅就人类社会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形态在这一维度上的表现,而且特别就未来社会里人和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予以展望.这一展望根本上体现了马克思自然理论的最为深刻的命意,即对人类的终极命运和生存境况的深深眷恋.置身现代性困境的当下,记忆和继承马克思的自然理论的遗产,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以新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作出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战略。这是一种创新的发展观,它拓展了我们对发展的理解视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和环境( 自然) 的关系,人和环境的矛盾实际上是人类对环境价值取向、开发强度是否符合自然规律、超越环境负担的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和环境的和谐。要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尤其需要一系列的全面创新,如观念创新、环境创新、经济创新、社会创新、人的创新,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4.
钱学平在《求索))1997年第2期撰文认为,科学的实践概念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解答,不仅在于引进了实践概念,更重要的是在于对实践概念进行了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改造。实践概念并非马克思首先使用,但在哲学史上,把实践看成是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原则下的人类的客观物质生产活动本身则是马克思的创造。首先,科学的实践概念是一个具有多层级系统结构的总体性范畴。全部历史的本质只有在理解人类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人之间的矛盾,都属于人类社会实践中的矛盾,它们…  相似文献   

5.
<正> 人类自从产生以后,就时刻面临着两大类关系要处理。一类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古人称之为“天人”关系。人类起源依托于自然界,并成为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处理好和自然界的各种关系,才能生存和发展。一类是人类内部的关系,即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类只有处理好自己内部的各种关系,才不至于因无谓的纷争而自取灭亡,才能凝聚起巨大的合力来支配自然界。人类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的全部活动,都是围绕处理这两种关系而进行的,这是人类永远不能完结的两个主题。因此,整个人类文明无非是两大部分:人类不断征服、改造自然的成果和人类不断调整内部关系,改造自我的成果。人类的全部知识也都是围绕着处理这两类关系的活动而积累的,发展至今,形成两大部类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最初为本能的,原始的衣、食、住、行和躲避自然灾害行为,如采摘野果、围猎、筑巢、目测天气等。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展和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活动逐渐形成农业、畜牧业、制造加工、养殖、航海、天文气象、地理、开采、冶炼、医疗、建筑等大类,形成农学、工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建筑学、医学等。人类处理内部关系的基本活动形式有社会组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矛盾,就如同两枝互兢的藤,从人类诞生以来它们就紧紧地缠绕在一起。这个矛盾既是限制人类发展的原力,也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动因。人类因这矛盾而恐惧、而抗争、而烦恼,人类文明便在这种恐惧、抗争、烦恼中——探寻解除这一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中,滋生、发展了。人类为解决这一矛盾已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人类对自然的极度恐惧——无限崇拜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如同奴仆一般,服从自然的意志,仰息于自然的恩赐;一是人类与自然相抗争——由于抗争的目的仅只从单方面的人的角度出发,而出现对自然的肆意侵夺与践踏现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类凭借智慧和科技,杀进了自然的体内,似乎了解  相似文献   

7.
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內在动力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矛盾之互相依存和互相排斥,成为事物向前发展的內在动力。人类社会同样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間的矛盾,經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間的矛盾。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生产关系則是相对稳定的东西;这决定了两者間之必然发生矛盾。但生产力又下是可以离开生产关系而单独存在的。人們在生产中必須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社会生产力与人們在生产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正是互相联系而下可分割的整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是这样一个对立的統一  相似文献   

8.
试论“第一生产力”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第一生产力”的嬗变曾春晖,谷陵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结成的关系。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无数事实表明:这种关系是越来越密切的,这种能力也是越来越强大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迁,生产力诸要素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承认“自然的权力”是“自然中心主义”的理论前提。作为在人与自然矛盾冲突激化的情形下对人类行为和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 ,“自然中心主义”警示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无疑有着重要的思想意义。但是 ,它得出保护自然结论的前提——设定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伦理关系 ,承认“自然的权力”,承认自然是与人同样的“权力主体”——是错误的。“自然权力论”的根本缺陷在于看不到人的社会性 ,离开社会联系这一中介孤立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看不到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 ,把人看成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 ,从而抹杀了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要把握人类审美的真谛,必须坚持社会性与生物性统一的观点。人的生命生产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对称与节奏是人类最初的审美标准,对称的欣赏是因为对称是人体主要的外形特征和神经及其感受器的分布特征,节奏的欣赏则导源于人本身的生物节律、运动节律。人类的情感大体上发端于生本能和性本能;人类是在动物的性欣赏基础上发展出审美能力;性是使人类结成社会的最有力的纽带。人之能够从动物性的欣赏而扩展到对世界的审美,不仅在于自然进化,而且在于人类的生活实践,特别是在自然进化前提下的劳动,使人确证了物我的同一。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即两种生产是历史的最终决定因素。我们之主张从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中把握审美,说到底是反对人与自然的二元分裂的旧世界观,主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生态理论新世界观。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是矛盾统一体,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就没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但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资源和环境整体和谐发展。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的矛盾问题,解决好人类对环境利益的公平分享问题,这需要在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条件下正确处理资本、体制、文化、民生等制度的创新和改革。  相似文献   

12.
自人类产生便开始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自然进行征服和改造;与此同时,自然也把自己对人类征服的后果反馈给人类,由此形成了人与自然间的互动关系。这就决定了人学理论的建立必须结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双重关系中建立。但是,传统的人学理论在建立时却仅仅根据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结果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到了今天,以资源和环境等为代表的的全球问题的日益突出已充分证明,若不调整传统的人学理论,任其继续支配人类行动,人类的未来是难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类特殊的生命活动即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历史性等特点.人的生命活动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它们构成了人类日常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人的生产活动主要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生产和人口生产等四种生产活动.它们是维持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并能得以不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人的消费活动主要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两种消费活动.人的适度的物质消费活动和健康的精神消费活动对于人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意味着什么?它表示人对自然的关系呢,还是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学术界好象很少有人对此进行过考察。所以,对于生产力概念的表述,在很多学术论文和一些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册子、名词解释中很不一致,常常有人把“人对自然的关系”与“人和自然的关系”两种说法来同时说明生产力的概念,以为两者没有区别。其实,“人对自然的关系”同“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两个内含互相交叉而范围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不能互相混淆。  相似文献   

15.
在十六大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的基础上,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谐发展观l.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人和自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社会同外部自然界的关系,主客体的区分具有绝对的性质。社会历史过程内部的主客体区分具有相对的性质,是一种相互的主客体关系,社会内部的主客体关系本质上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因而,社会历史总体既具有主体性、主观性,又具有客体性、客观性,是主体性与客体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内在统一,主客体矛盾是社会历史过程的本质矛盾,主客观关系是社会历史过程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决定生产力水平各种因素矛盾运动在当代新发展的崭新概括,是对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新总结,它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理论与学说。第一,它是对决定生产力水平的诸要素矛盾运动的崭新概括。我们知道,社会劳动生产力是指一定时代的人们结成一定的关系,运用物质手段,作用与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了社会的人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中总是包括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人,用于劳动过程的手段和条件,即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这三个因素是任何时代的生产力都具有的。社会劳动生产力本身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不同的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并不是生产力的构成由三个要素变成了两要素或  相似文献   

18.
生产和需要的矛盾,是贯串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对客观矛盾。它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深入研究这对矛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生产和需要的矛盾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首先必须有人类的生存。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以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这乃是最简单,然而也是最基本的历史事实。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  相似文献   

19.
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是20世纪人类在面对生态危机时两种不同的视角。一些生态主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缺少生态意识,只是单纯从人类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格伦德曼反对此观点,他从人的存在、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质三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所蕴含的生态意蕴,指出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强调人的生存和发展在整个生物圈中处于中心地位,但这不代表其排斥和否认其他非人类存在物的需要和利益,而是把这种需要和利益作为实现人类整体利益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人类不可能无视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任意的开采和掠夺,而应在尊重生命、尊重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按照人类能够在自然界中长久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将自然合情合理地为人类所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生产是一个人与自然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获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按自然的规律决定自己活动的目的、手段、方式、方法,改变自然客体的物质形态。这样,人们为了利用和改造自然,就必须认识自然,人对自然的关系就必然要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两种关系。表明人对自然的实践力量的客观标志,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表明人对自然的认识力量的主要标志,是科学的发展水平。在这里,科学和物质生产力都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互相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