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献通考·经籍考》由于其辑录体的特殊体制决定其分类体系与书籍归类具有综合众家而折衷以己意的特征。通过对其经部书目文献的分析可知,马端临在《经籍考》中辑录前代书籍的过程中进行的调整主要包括:分类体系中由分类项目的设置及其横向关系与纵向沿革造成的调整,以及书目归类中由分类者的主观视角与思想立场的差异造成的调整。通过分析历代目录与学术史,特别是与古籍目录的集大成者《四库总目提要》相对照可知,《经籍考》经部中对其分类类目与具体书籍的归类的调整往往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有其深层的学术背景,反映了思想文化的时代变迁。马端临敏锐地抓住了学术发展的脉搏,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分类与归类体系。  相似文献   

2.
《文献通考.经籍考》问世后,后世学者纷纷仿效,多有沿用其书名和体例的著作,包括《续文献通考.经籍考》、《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皇朝文献通考.经籍考》和《皇朝续文献通考.经籍考》,这些著作完成了对辑录体目录从形式到内容的延续,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该书和辑录体目录两者都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这种延续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献通考.经籍考.集部》辑录众家之言,秉持马端临"融会错综"、"原始要终"的会通思想,蕴含着巨大的学术信息。《文献通考.经籍考.集部》作为一部目录著作,它以传统目录的形式反映了宋代文学静态的水平式的发展状况,也呈现出宋代文学动态的纵向式的流动态势。其中静态的水平式描述主要表现在融会错综众家之言、删浮汰繁后形成的一个个文献解题系统中;动态的纵向式脉络则以业已形成的一系列文献解题系统为基础,原始要终,推阐、连贯其中模糊、零星的发展线索而成。"融会错综"和"原始要终"本身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文献通考.经籍考.集部》对宋代文学发展状况的描述是放置在流动的宋代文学发展脉络中呈现的,而对宋代文学脉络的勾勒正是体现在由广纳群说形成的具体而微的解题系统中,静态描述中包括着动态的因子,动态发展中则是由无数个静态的点衔接连贯而成。《文献通考.经籍考.集部》虽和现在通用的文学史著作存在很大差距,但它以目录著作的特殊形式阐说了宋代文学,验证了目录著作和传统学术之间天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尚书新义》为其变法的理论支柱,但久已亡佚,程元敏《三经新义辑考汇评(一)——<尚书>》一书辑录王氏《书》说554条,然遗漏东阳陈大猷《书集传》一书。《书集传》引王安石书说259条,42条同于诸家所引,58条可与诸家所引相互参正,其中159条不为历代《尚书》家引述。  相似文献   

5.
辑录体目录的产生以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成书为标志,辑录体产生于此时,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辑录体目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重文轻武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文人士大夫从事学术文化事业,学术上求通的思想和汇辑文献的编撰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而马端临本人的家世和思想素养也是必需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尚书新义>为其变法的理论支柱,但久已亡佚,程元敏<三经新义辑考汇评(一)--<尚书>>一书辑录王氏<书>说554条,然遗漏东阳陈大猷<书集传>一书.<书集传>引王安石书说259条,42条同于诸家所引,58条可与诸家所引相互参正,其中159条不为历代<尚书>家引述.  相似文献   

7.
论《国史经籍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国史经籍志》是中国目录学史上有影响的一部书目,历来论者评价不一,褒贬悬殊较大。文章分析了《国史经籍志》的编撰背景和过程,认为其类例和著录在继承借鉴《通志艺文略》的基础上,也有较多的变通和创新:类例上,两者体系有别,子目增删调整较多;著录上,两者著录内容和图书归类多有不同。《国史经籍志》类例详悉,反映了古今著述源流和学术变迁,颇便查检。该目继承了古代书目类分图书方法的优良传统,并较好地处理了同类书的排序问题,它多彩的注释方法和丰富的注释内容,具有一定特色。《国史经籍志》之失在于著录草率、体例丛杂和类目繁琐  相似文献   

8.
每一时代的政治思想潮流和学术风气特征,对当时目录书的编纂,都有一定的影响,因而目录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种潮流和特征,起到“辨章学术,考竟源流”的作用。从两汉至隋八百多年中,史学大有发展,而目录书中“史部书”一类亦即由《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的“春秋类”下脱出,经魏郑默《中经》,西晋荀勗《中经新簿》、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一直到唐初《隋书·经籍志》,终于逐步独立成“经、史、子、  相似文献   

9.
《隋书.经籍志》和《隋书.经籍志补》的体例和著录方式一脉相承,延续了其四部分法和按书名、卷数和作者的顺序著录图书的方式。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不同之处。《隋志补》依据其它史书中的作家本传,进一步完善了《隋志》的内容,同时又对所增书目进行了考证。《隋志补》中并没有《隋志》中的众多序录,其学术价值也不及《隋志》。  相似文献   

10.
《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是清代重要的医学书目,提要详细介绍历代医书的历史演变及内容特点,揭示其学术源流概况,提供丰富的医学文献资料信息,有利于进行医书校勘与文献保存;提要评价历代医书得失,考证医学文献正误,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学文献的目录,集部的发展演变能够反映出古典文学的发展演变概况。本文通过对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的书目集部的类目、大小序及其收书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嬗变过程中,文学功用论贯穿始终,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史志目录是指古代正史、国史及典志体史书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及清代以来对历代正史中所缺艺文志的补纂之作,还包括后人对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史书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当以记载"一代所藏"为正体,其意义不仅在于记载了一个时代的藏书情况,而且通过对这些藏书的记载,可以考察典籍在后世的流传情况,以及学术发展的源流,并反映某个时代的学术文化风貌.史志目录不是单纯为了记载图书名目而作,而是为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进而"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再进而"经天纬地,资治赞化",服务于王者的政治教化事业,由此亦可见古代圣贤以学术指导政治之构想.此外,史志目录全面系统,对古书考辨与学术研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目,对后代的书籍分类和学术流别的考察具有深远的影响。《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四部分类目录,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第二部重要的古代综合性图书分类史志目录,它对我国古代目录学影响深远,对古籍考证、辨伪意义重大。本文从礼类文献目录这一角度,对《汉志》与《隋志》试作一个比较,从中看出二者的变化,以及历代统治者对礼教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古今诗人秀句序》的"昭明太子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文选》"与《中兴书目》注的昭明太子"与何逊、刘孝绰等撰集"《文选》说,是被学林普遍用以证明《文选》为萧统与刘孝绰等编纂一说最主要的"客观材料",但是这两条"客观材料"是没有从文献可信度层面辨析的。其说难以成立。《文选》只能是昭明太子一己之所撰。  相似文献   

15.
东汉经学家郑玄提出了《尚书》有"三科之条,五家之教"的主旨,清儒段玉裁等认为这是汉代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的不同学说,影响甚大。但自清代、民国以来,也有学者表示反对,诸家的考辨和结论体现出不同的学术方法和学术视角。综合汉代经学史料与诸家之说,郑玄之说当为汉代今文学派,即博士经学的观点,体现了董仲舒《公羊春秋》的学说,而以清代魏源的考释最为准确。  相似文献   

16.
由安徽省图书馆编辑,安徽人民出版社于1961年出版的《安徽文献书目》以朝代和姓名笔画为序,收集了上自周朝,下迄五四运动的皖人著、辑、注、校、评、译书目近四千种,大体上反映了从古代到近代的皖人著述和安徽文化发展的面貌。笔者对该书目自周至清的古代部分(占全书近90%)进行分析后,将古代皖人著述的几个重要特点罗列成本文。由于该书目将同一种书的某些不同版本亦收入其中,为严谨起见,笔者在分析的过程中删去了那些重复的版本,因而文中的数据与原书目中的数据有所出入。1.皖人著述的绝大多数出现于宋朝以后,特别是清…  相似文献   

17.
《大学衍义》是一部理学名著 ,其书因大学之义推演而成。自成书以来 ,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宋元明清各大书目对其都有著录。作者对宋元明清各大书目对其著录情况作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展示了《大学衍义》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存世宋代官私书目的小说类作了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并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的小说类进行了合理的比较,切实地探讨了宋代小说观念的发展概况。《崇文总目》、《新唐书.艺文志》将志怪传奇之书归于小说类,确立了后世书目小说类的基本架构。《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等书目,反映了南宋书目家进一步清小说类畛域的努力,它们所体现的小说观念,较之《崇文总目》、《新唐书.艺文志》又显示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从《崇文总目》到《直斋书录解题》,尽管还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现象,但已经在主导倾向上形成了关于小说类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王应麟(1223-1296)是我国宋元年间的杰出学者,撰有《玉海》《困学纪闻》《通鉴答问》《诗地理考》等著作,对清代学术以及整个浙东学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去考察中国传统学术形态发展史,则不难发现,在传统学术由"汉唐以文献训诂为特色的旧汉学",到"明清以文献考据为特色的新汉学"(钱著第270页)的嬗  相似文献   

20.
《穆天子传》(以下简称《穆传》)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自《隋书·经籍志》以下各代史志,俱入史部的起居注类或别史类,《崇文总目》,《玉海》入史部传记类,都认为《穆传》是一部历史文献。至清编《四库全书总目》,才改隶入子部小说家类,其后颇多从者。但《孙氏祠堂书目》,《书目答问》等书仍入史部传记类或古史类。今人也有把《穆传》看作历史的,然不少的却力主《穆传》是一部神话小说。可见,《穆传》是部什么性质的书,这个问题至今并未解决。下面我想就《穆传》性质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供讨论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