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视觉文化时代的生存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长安  吕蓁 《学术论坛》2004,(5):174-178
视觉文化已经成为当下文化领域和传播领域的现实。视觉文化传播对传统的文化传播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由此引发的"视觉转向"或者"图像转向"改变了人的生存环境:依赖语言的理性思考让位于视觉的感性思维,图像取代语言成为思维的工具,并改变了人类观察社会的视角,语言在这种改变中被放逐;由媒介技术所支撑的文化的模拟和复制形成了"超真实",形象与现实分离,能指与所指分离,视觉景象所制造的"超真实"重新构造了现实,它比真实还真,真实在"超真实"的语境中被放逐;身体在媒介与视觉形象的包围中丧失了存在的意义,空间因"形象的延伸"而改变了固有的空间差异,改变了身体得以存在的范围,身体被放逐。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形成了视觉压迫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
李志旺 《学术探索》2013,(9):132-135
绘画艺术的内在视觉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独特维度。纵观古今绘画史,无论东方、西方,所有那些能够超越空间距离、承受时间甄选的伟大作品无不在其表层感观效果之外给人以沉厚丰富的精神收获。本文即通过分现代绘画艺术三位大师塞尚、高更、凡高的创作心路,探讨绘画艺术的精神法度,研究内在视觉语言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3.
林早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8(4):87-89
中国古人阅读习惯的自右而左,与中国古代绘画中那种自右而左的视觉样式是相互印证的.如今的中国人阅读习惯的自左而右,也是与包围我们的各种自左而右的视觉样式相互应证的.这种阅读习惯的改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种习惯的改变和另一种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视觉文化的转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周宪 《学术研究》2004,(2):110-115
当代文化从语言主因型向图像主因型的转变 ,对主体的意识形态和认知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们越来越倚重于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适合于视觉文化研究的独特思维范式和方法亦应运而生。当代视觉文化转向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一、视觉性已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 ,广泛的视觉化深刻地改变了许多文化活动的形态 ;二、呈现出图像压倒文字的发展趋向 ,视觉文化与感性的、直观的和快感的文化存在内在联系 ;三、对外观形态过度关注 ,生活世界外观的美化和显现表明了一种观念的变革 ;四、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 ,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 ,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 ,新的视觉花样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5.
漫谈绘画中的色彩──欣赏名画时所想到的林斌色彩是油画的一种基本要素,它是油画艺术中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工具,能够改变或纯化人们对物与人的视觉。要想弄清楚油画艺术的基础知识,必须坚持不懈地理解并研究色彩的本质与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绘画感觉与光严密结合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发表了平野同志的《谈谈绘画中的抽象派》并同时刊登了一组抽象派绘画。对这篇文章,我们有些不同意见,现谈出来就教于读者和作者。平野同志说:“由于过去半个多世纪庸俗社会学在美术理论中的流毒,使有些人养成最省力气地机械地看待美术中各种问题的习惯,在人们思想上造成很大的混乱。对于抽象派绘画,也是如此。”我们认为,平野同志所说的情况,在美术评论上是存在的,例如对于印象派绘画  相似文献   

7.
消费社会的视觉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一种与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态迥然不同的新的文化形态———视觉文化正在形成,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视觉文化的兴起与消费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认为,消费社会是视觉文化的温床。  相似文献   

8.
科学文化与伦理文化融合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学文化和伦理文化作为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一方面,伦理文化协调科学文化.表现为伦理文化规范科学文化发展的实践,对科学文化发展有不同的效应.另一方面,科学文化改进伦理文化.表现为科学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伦理文化的进步,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伦理观念与习惯,并促进了新的伦理规范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当代视觉文化缘起及本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一种历史的目光,从根本的形而上层面考察当代视觉文化与人类世界的内在深层关联,从而理解视觉文化之本质:当代视觉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的一种必然的命运,其根本动力是人类通过视看将时间空间化从而降服时间、超越自身生存有限性的精神意向.这种植根于人性深处的视觉精神在遭遇后现代空间性体验氛围后推动视觉媒介技术发展,造就了当代蔚为壮观的视觉文化景观.人类将世界转化成视觉图像加以把握,从本质上说是人直观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对象化活动形态的体现.图像世界的存在和发展可以归结为一种世界对象化价值运动,其根本意义在于伦理价值,即确证人的力量、满足人对于主体的梦想.  相似文献   

10.
胡跃进 《云梦学刊》2007,28(5):113-115
印象派是一个形成于19世纪中叶,以法国画家莫奈.雷诺阿等为代表的绘画流派。印象派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可分为前后相承的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至1949年,刘海粟等人起主要作用;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先是否定,后来得到中国应有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视觉文化作用下的文化断裂与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海芳 《中州学刊》2005,(5):240-242
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大众媒介的不断冲击下,以电影、电视为主体的视觉文化以其连续的作用一跃而为人类生活和艺术生活系统里的奇特角色.由于视觉文化对受众欲望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断裂与困惑也就成了必然.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思想以及习惯的基础,是今后发展的依据,如果丢失,一个民族就会失去基础.因此,视觉文化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必须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避免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与困惑.  相似文献   

12.
反思视觉文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编者按 视觉文化既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也是一种渐臻成熟的文化研究。由于视觉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领域 ,涉及到哲学、美学、文艺学、艺术史论、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历史、技术、传播等多种学科 ,所以视觉文化研究本身也就带有多学科的性质。本期笔谈集中讨论了视觉文化不同层面的问题 ,从视觉文化的历史性描述 ,视觉文化与人的生存 ,景象的经济学 ,速度对看的影响 ,以及文学抵抗视觉霸权的可能性等 ,做了初步的有益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期笔谈 ,引起国内学术界对视觉文化及其研究的注意 ,并期待着更高水平的研究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 视觉文化既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也是一种渐臻成熟的文化研究。由于视觉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领域 ,涉及到哲学、美学、文艺学、艺术史论、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历史、技术、传播等多种学科 ,所以视觉文化研究本身也就带有多学科的性质。本期笔谈集中讨论了视觉文化不同层面的问题 ,从视觉文化的历史性描述 ,视觉文化与人的生存 ,景象的经济学 ,速度对看的影响 ,以及文学抵抗视觉霸权的可能性等 ,做了初步的有益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期笔谈 ,引起国内学术界对视觉文化及其研究的注意 ,并期待着更高水平的研究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新印象主义是在印象派基础上把绘画色彩技法发展到了一个极端的画派,其发起人修拉致力于科学理论于绘画实践研究,把一切对艺术有用的因素都融合到他自己的画中去。其严格按照色彩分割理论来做画,创建了“色差消失”原理在油画技法中的运用,并采用“点彩”技法,改调色板上的颜色调和为“视觉调和”,是印象主义画派在色彩和技法上的一个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15.
陈晓伟 《中州学刊》2006,(2):241-244
绘画与电影之间所存在的深刻关联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已成为共识。中西方古典绘画在美学观念和表现手法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西方古典绘画一直专注于写实传统,这种传统成为西方古典绘画与电影的契合点,因此可以说电影与西方古典绘画是相通的。中国传统绘画长期以来形成了写意的传统,这种传统造成了中国古典绘画与电影本体的抵牾。但中国电影创作者在不断的挖掘和探索中,采用镜语转换、空间转换、意境表现等多种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古典绘画在中国电影中的转换,创造出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电影视觉风格。  相似文献   

16.
新印象主义是在印象派基础上把绘画色彩技法发展到了一个极端的画派,其发起人修拉致力于科学理论于绘画实践研究,把一切对艺术有用的因素都融合到他自己的画中去.其严格按照色彩分割理论来做画,创建了"色差消失"原理在油画技法中的运用,并采用"点彩"技法,改调色板上的颜色调和为"视觉调和",是印象主义画派在色彩和技法上的一个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语境下的视觉文化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方雪琴 《中州学刊》2007,(3):236-240
视觉文化已成为当代文化的主导因素。在后现代语境下,“仿像”为大众制造了一个虚拟的、幻想的世界,视觉再现的“真实性”被质疑。视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理性、秩序、主体性、相对稳定的价值、意义等观念进行了全面的解构,从而导致视觉的异化、视觉的虚拟和视觉的狂欢。后现代思潮与消费文化的共谋促使视觉再现的“真实感”瓦解,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视觉危机。在这个物质化的、由欲望操纵的、认可表象和感官的时代,保持对视觉文化的清醒认识,正视和研究因社会发展带来的视觉危机问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在视觉文化研究的推进过程中,针对受众及其意义生产行为的探讨无疑提供了有益的启发.首先,受众研究立足于主体的接受活动,不仅改变了接受者在视觉文化研究中长期缺席的困境,更促使主体内涵得到了全面而充实的辩证演绎.其次,受众研究从社会文化状况和技术性条件切入,打破了机械、僵化的观看格局,呈现出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多元、动态的观看状况;第三,受众研究通过对真实、生动的视觉经验的询唤,突出了研究的“自反性”,从而有力地挑战了传统研究中“观念先行”的刻板模式.  相似文献   

19.
视觉文化的崛起改变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地形图,文化的广泛视觉化也在悄悄地改变文化自身的规则。可视性成为文化的显性原则,因此,对视觉文化的基本构成单元的讨论必然指向形象。形象作为视觉文化最基本的元素,决定了视觉文化的总体面貌,形象的构成原理也就是视觉文化的运作规则。形象本体的考量乃审视视觉文化的重要视角,形象分类为图像、影像和景象三种形态,触及视觉文化中形象运作的不同层面;形象的主题类型学分析聚焦于形象类型,类型的概括有助于揭示形象如何生产意义乃至意识形态;形象作为视觉对象,与视觉性和表征密不可分,其关系解析打通了理解视觉的社会建构和社会的视觉建构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典绘画以悠久的发展历史、完美的艺术形式、鲜明的民族特点著称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之代表。随着我国古代绘画发展,我国古典绘画美学相应地也得到了高度发展。它富于哲理的艺术认识和精辟的审美见解,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现存可查的历史文献资料看,先秦诸子的论著中就有很多关于绘画美学认识的论述。孔丘、墨翟、孟轲、老聃等人都从不同角度论述到绘画审美的认识,并对后代绘画美学理论的发展长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都曾出现过伟大的艺术大师和理论家,无数杰出的艺坛巨匠,在探究绘画美学方面都曾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