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消费社会,图像的视觉扩张与现代媒介成长是同步的,图像作为媒介在信息传播网络中逐步向人们敞开,然而图像自身的真实意义却是被遮蔽的.现代媒介技术革命助长了人们对图像与符号设计的消费欲望,视觉文化也藉此完成了其自身的历史转向,在这一转向之中,图像是媒介信息传播的关键,并在消费视野中显示出其前所未有的张力.  相似文献   

2.
从语言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转向,视觉图像对意义的直观性承载与传播改变了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主客体经验关系,展开视觉图像的表意样态就成为主流价值观认同的题中之意。主流价值观认同是通过图像对现实世界的视觉表征来完成的,图像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构成视觉表征的表征轴,图像符号的生产者和观看者构成视觉表征的交流轴,视觉表征的四边形结构指向了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表意样态。生产者和观看者的视觉素养解决的是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主体性能力问题,媒介视觉素养为生产者和观看者的主流价值认同提供了体外化技术延展。观看与被观看在视觉表征关系中的权力配置是视觉体制的基本问题,观看与被观看的视觉权力架构成为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体制性力量。  相似文献   

3.
徐巍 《学术月刊》2012,(2):106-114
新时期以来,语图关系依次出现了图像忠实于语言、图像超越语言和图像支配语言三个阶段。究其原因,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在媒介文化方面,则发生了由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向;作家与导演之间的关系也分别呈现出作家影响导演、导演利用作家和导演支配作家的不同特点;而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则表现为由启蒙思潮向大众思潮的转变过程。新时期以来,图像在被语言建构后,逐渐上升为一种建构性力量,并又试图脱离语言成为主宰性力量,但实践证明,其力量还是有限度的。在其获得中心地位的同时,图像自身的局限性也被放大。因而,面对当今图像时代,图像对于语言的驱遣和放逐只能是暂时性的,语图和谐将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形象文本"这一概念是指那些把形象和文本结合起来的合成的综合性作品,它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入考察视觉艺术中语言与图像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在形象文本中,视觉媒介与语言媒介往往并置于同一个空间中,异质的媒介不是相互"竞争",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的"视觉文化转向"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其确切含义关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视觉文化转向有三种发展理路:一是社会文化转向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二是社会政治实践由广义的政治转向视觉政治,三是哲学思想上的视觉转向。哲学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根据在于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图像时代",政治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奠基于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视觉媒介、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递进地解释了文化形态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对图像和视觉的审理成为20世纪以来反思现代性和建构自身的一个重要基点.本雅明从社会变迁与感知方式的关系入手考察图像时代的特征,他指出:现代社会与以往社会的最根本区别就是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的差异.鲍德里亚从摹本的角度研究视觉图像,他更关注复制品构筑起来的"超真实"世界和符号的"幻象"奇境.本雅明和鲍德里亚有关视觉和图像的思想既揭示了视觉图像与现代性的关系,也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实践领域的新现象,即音乐的视觉化和媒介的视觉化.  相似文献   

7.
在W.J.T.米歇尔所描述的“图像转向”背景下,影像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成为民族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路径和优先选择.影像文化不仅以其特殊的表现方式契合了国家形象的表达与传播诉求,而且展现出卓越的社会沟通力与情感召唤力.然而,影像的悖论也会造成国家视觉形象塑造的困境——多元主体、真实的幻象、视觉霸权、弱阐释性等问题成为统一性、整体性国家形象析出的障碍.影像的传播和接受有赖于它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通过影像“剩余价值”的持续生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民族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在视觉文化转向的崭新语境中,视觉媒介参与塑造中国新诗生态,视觉传播成为新诗传播的重要形态。“语—图”关系的调整,构成了文学发展的重大挑战。文学与摄影本质属性的差异,造成了摄影文学内部两种表意符号的交锋,而图像和文字的张力构成摄影文学艺术探索的内生动力。宽泛地讲,“诗画传统”可以视为诗歌艺术与视觉艺术互动的历史。在诗歌与摄影的密切互动中,可以抽绎出诗画传统变异性演进的潜隐线索,摄影诗歌的“诗意图式”中仍然可以辨认出传统图式嬗变的痕迹。对于现代诗人来说,传统诗画艺术是可资借镜的样式,诗画传统的复活和承续是现代诗人推进新诗视觉传播的主动选择。在借助图像提升诗歌传播效果的同时,要缓解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对立和矛盾,避免诗意放逐和深度削平等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性凸显,而新的传播语境下,视觉文化传播深度影响传播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读图时代的受众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因此,国家形象传播需要借助视觉传播手段提升国家形象传播效果。国家形象传播的内容丰富多样、国家形象传播的受众多样化特征以及视觉传播的优势等也决定了视觉传播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爱民 《兰州学刊》2012,(11):96-100
视觉时代的图像霸权使小说的生产、传播、阅读方式等发生了变化。新兴媒介的渗透为小说的生存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小说的认识,图像思维的渗透为当代小说批评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小说批评中出现的"视觉化"倾向,表现在小说与影视之间的互为参照,小说的文化批评、互文批评和对比批评等都是作为一种新的小说批评范式,拓展了当代小说批评的空间,为小说提供了适合时代发展的审美标准。而同时,小说批评的市场化、仪式化和批评主体的"去精英化"等现象,也是我们在讨论当下小说批评时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化研究作为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实的理论总结与回应,呈现出"关注领域集聚化"和"研究论题深入化"的显著特征。在广度拓展上,视觉文化、媒介文化、大众文化等成为当前国内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地,社会的视觉建构、美学的媒介生态学等成为文化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在深度挖掘上,文学与图像、审美泛化、大众文化价值观等论题内部的复杂关系、内在机制及操作方式等得到新的揭示与开拓。在广度与深度上的进展与探索,为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高字民 《人文杂志》2007,(6):119-124
图像时代是人类借助视觉机器及其技术来"看"的时代,机器媒介的技术工具理性主导了人的视觉审美。本文从技术和审美的关系入手,立足审美主体的体验,梳理了图像时代视觉审美范式的变迁脉络及其神话心理原型,认为正是这些心理原型驱动了视觉媒介的不断演进和视觉机器技术的日益提高。从影像到拟像的转变,是在视觉机器技术支持下,影像的"真实性"被不断美化、极限化、虚拟化的过程。这最终导致了"超真实"拟像的出现,导致了视觉意义的"内爆"。  相似文献   

13.
视觉文化的转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周宪 《学术研究》2004,(2):110-115
当代文化从语言主因型向图像主因型的转变 ,对主体的意识形态和认知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们越来越倚重于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适合于视觉文化研究的独特思维范式和方法亦应运而生。当代视觉文化转向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一、视觉性已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 ,广泛的视觉化深刻地改变了许多文化活动的形态 ;二、呈现出图像压倒文字的发展趋向 ,视觉文化与感性的、直观的和快感的文化存在内在联系 ;三、对外观形态过度关注 ,生活世界外观的美化和显现表明了一种观念的变革 ;四、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 ,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 ,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 ,新的视觉花样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4.
陈华 《天府新论》2014,(5):122-127
视觉文化研究作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由于其跨学科性质及其自身的边界未明等原因,在研究中出现了很多论争。对于这些问题,可以认为:视觉文化研究中存在拉平式谬误、图像转向谬误、技术现代性谬误、媒介谬误、日常权力谬误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视觉文化并非一定会造成艺术和非艺术之间区别的消弥;视觉文化是全人类的文化产物,并非西方现代性的产物;图像转向并不意味着图像压制文字;不存在所谓的纯粹视觉媒介,一切媒介都是混合媒介;视觉文化和视觉图像是社会交往的中间人,不能将之视为视觉霸权看待。  相似文献   

15.
视觉文化在二十世纪末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引起了多学科领域学者的关注.W.J.T.米歇尔是视觉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视觉文化应当“去学科化”或成为解构学科的行动,他因最早提出“图像转向”而闻名世界,认为这种转向正在人文学科及公共领域内发生,是继语言学转向后的方法论转向,并将其图像理论应用于“展示观看”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6.
赛博空间以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终端为窗口,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以新传媒和符号传播为媒介,最终形成主体和技术相融共生的崭新空间样态。赛博空间以其"向内"的虚拟性、仿真性和"向外"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特质深化了"超空间"哲学意蕴,也成为后现代空间转向中主导的表征形式。无论是网络游戏、慕课系统,还是网络文学、仿象界面,其背后都透露了主体生存状况、审美经验体察以及知识权力在后现代时期的新变,促使多元审美文化时代的来临,给当下的美学发展和研究提供契机。赛博空间实现了后现代美学功能的释放,其主体性的重建、超真实的审美自由和"仿象"的审美"内爆"都给美学自身的介入性和实践性注入了活力,也从对象、主体和意义等层面丰富了自身的话语资源。审视美学的未来前景,信息技术的延展和赛博空间的勃兴也将以学科互涉、文化研究和微观政治论的视角重构美学的文化诗学和审美意识形态面貌。  相似文献   

17.
媒介变革中的文化转向与审美位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振城 《中州学刊》2005,(6):234-238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播的媒介形态由印刷媒介转变为影像媒介,当代媒介形态的变革带来了社会文化的转向.转向后的当代文化主要是一种"非线性文本"文化,它又是一种以电子媒介为主导的影像文化.文化的转型也带来了文化主体审美活动的嬗变,当代审美活动正发生着由美感超越的深度模式到视听快感的身体模式的位移.美感模式的位移为日益理性化的美学学科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科本性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身体感性肆意泛滥的后果.  相似文献   

18.
视觉中心主义使得早期传播研究偏向于主体认知世界的分离,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量化、可观测、图式化,将人类传播行为图像化、类型化、简约化。在媒介—技术问题上,视觉中心主义忽视了传播中的其他身体知觉问题,局限了传播研究的问题与方向。当下媒介技术越来越强调交互式传播、沉浸传播,“元宇宙”近年来更成为显学,本文旨在通过身体现象学的理论视角反思传播研究中的视觉中心主义传统,重新发现身体知觉对于生活世界的交往价值,并从具身关系角度关注人—技术—世界的传播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9.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以图像为主的视觉文化盛行,电视、电影、广告、报刊杂志、网络等使"观看"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行为,人们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大部分时间是在"读图"而不是在"读书",男性中心主义传统得以在图像领域继承.桑塔格作为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高潮中成长起来的女性知识分子,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揭示了"观看行为的不纯粹性"--"观看"是被父系伦理道德构建和阐释的.因此,桑塔格提倡女性主义的"观看之道",主张作家艺术家必须反映女性主义的视觉文化诉求,打破图像领域的性别霸权,而不是将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牢牢钉在满足大众欲望的消费主义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20.
"视觉文化转向"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范畴,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美学范畴,更不是一个宽泛的无所不包的"视觉现象总汇",而是一个社会文化学的范畴.大众传媒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传媒视觉化影像传播的发展导致了大众传播的视觉文化转向,并由此导致了整个社会领域一系列的文化变革:文本的边缘化、虚拟影像和虚拟现实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社会进入形象消费和感官消费时代,整个社会开始由以语言文字为主导的理性文化时代,逐渐向以电子影像为主导的感性文化时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