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美”这一概念,先秦诸子一般地都是与“善”这一概念混同起来使用的,但也已经意识到二者之间是有所区别的。如孔子就曾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篇》)可见在孔子看来,“尽美”的可以是“尽善”的,但并不一定都是“尽善”的,反之亦然。这也就是说“美”应当是一个既与“善”相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但是“美”究竟与“善”有何区别,孔子以及先秦时代的其他诸子都没有给以具体说明。这种情况,到了汉代也还是如此。如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曾用虞舜、文武之事来说明孔子上述对于《韶》和《武》的“美”与“善”的看法,这意味着他同意孔子对于“美”与“善”的观点,但也没有说明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一般地是把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使用的。  相似文献   

2.
最早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译介到中国的是陈溥贤和李大钊。由于他们都以日本学者河上肇所译用的“意识形态”一词作为依据,所以,事实上都是以“意识形态”一词来指称今天所说的“社会意识形式”。同样,如今通常认为与“意识形态”意义大致相当的另一个术语“观念(的)形态”,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那里,却是被当作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概念的同义语来使用的。换言之,在“五四”以后一段时期,“意识形态”一词所指的是“社会意识形式”,而“观念(的)形态”一词往往指的是“上层建筑”。这是汉语语境中意识形态概念泛化的最初源头。  相似文献   

3.
“文艺复兴”这一概念虽然有其深远的知识谱系,但无论作为一个历史分期、文化概念还是美学概念,它都是19世纪的产物.19世纪按自己的需要建构了“文艺复兴”.对“文艺复兴”这一历史分期的划分体现着19世纪对自身的反思:19世纪在为自己探源,在为自己书写历史,在为自己寻求根据.同时,这一概念也为19世纪的审美主义提供了最主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关于民族精神及其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何谓“民族精神”?可以作多种理解:1.泛指民族的社会精神生活,包括民族的社会意识诸形式(如民族伦理、民族宗教、民族政治法律思想、民族艺术等)和社会心理诸方面(如民族信念、民族情感、民族性格、民族气质等)。它是与民族的社会存在(即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应的范畴,可以与“民族意识”或“民族的社会意识”等概念通用。2.指民族的社会意识中带有民族特征的东西或部分。这一概念显然小于前一概念,因为每个民族的社会意识诸形式和社会心理诸方面中,总是既有若干民族共具的东西,又有本民族独具的东…  相似文献   

5.
西方理论语境中的“意象”(“image”)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这一概念目前已被广泛地使用于美学、文艺理论及批评中。但现代中国学术的建构以及现代汉语本身实质上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西方理论的翻译构成当下汉语学术的主要资源之一。“意象”在西方理论语境中的对等翻译概念是“image” ;但实际上这两个概念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内涵差异 ;本文通过对image在西方的使用历史的考察 ,揭示出这一差异以及因此差异而显示出的两个概念之间的互补意义 ,为在当下汉语语境中重塑“意象”概念提供比较的视野和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6.
盛新娣 《社会科学》2003,(10):120-128
要对“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问题做出断言 ,关键在于怎样理解科学的概念。在当代 ,科学不仅指一种知识 ,且是人类获得知识的社会活动。科学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同时 ,通过修正、扩充乃至更换内涵 ,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大范围内 ,不断地确立起自己的存在。从此意义上讲 ,中国古代科学就应当能够被纳入科学的内涵 ,从而成为科学的一种形态。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个概念 ,并不构成我们使用“中国古代科学”这一概念的障碍。本文具体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这一概念的使用所要备具的三个方面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7.
1.主体、主体性原是哲学中的概念。在哲学史上,主体这一概念至少有三种用法:第一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其含义是指运动或属性的承担者或物体的主要部分,近似于“实体”或“主体”的概念。第二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其含义是指认识和实践的承担者,这一概念是与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客体)相对应而使用的,具体就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入(包括个体、社会焦团、阶级以至全人类)。在哲学家黄埔森看来,“主体这一概念,除了有实体、主要部分等含义外.最主要的含义是指某种活动的主动又出者。……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人只…  相似文献   

8.
隐含作者的复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布思80多岁时完成的一篇重要遗作。在本文中,布思重新思考了四十多年前提出的“隐含作者”这一概念。他回顾和重申了当初提出这一概念的前三种原因,然后重点阐述了当今显得更为重要的第四种原因:“隐含作者”这一概念与我们日常角色扮演之间的关联。布思考察了罗伯特·弗罗斯特和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角色扮演:他们在创作自己最为优秀的诗歌时,如何“抹去”有血有肉的“自我”中较坏的部分。布思认为,了解这一点会使我们更为欣赏诗歌的艺术价值。此外,布思以自己对普拉斯作品的阅读为例,说明读者也像作者写作时一样,在阅读时扮演着多种角色。  相似文献   

9.
行政管理与民族问题相结合的研究目前在中国还处于初创阶段,因此,在一些概念的提法上,应有一个明晰的思路和界定。一般来说,民族地区这一概念的外延应既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又包括少数民族非自治地方。鉴于“民族地区”这一并非严格规范的概念已被人们广泛使用和接受,因此,笔者仍采用这一概念。但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重点拟就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进行探讨,因此,“民族地区”在本文主要是指“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中国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是历史造成的,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此作出了艰辛而卓有成效的努力,使之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概念,人们往往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来概括它。但“革命”与“社会”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指的是一时期,仍是不容混淆的。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前者转入后者之革命的转变时  相似文献   

11.
<正> 在近年来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中,马克思在晚年放弃了“亚细亚”这一概念的说法,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很流行。这派意见认为,“亚细亚”概念是马克思的早期用语,是当时马克思对原始社会的一种称呼。这一概念“只是马克思在他几篇文章中  相似文献   

12.
汉语文学与汉语新文学概念具有明显的学术优势,主要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涵盖包括世界华文文学在内的所有汉语写作,避免国族概念的人为设限。汉语新文学概念的劣势主要在概念的延展性不强,不过,有关这一概念的延展性思维,如汉语新小说、汉语新散文、汉语新诗和汉语新剧的提出,可以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另一种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国内学者在将西方“失范”理论中国化时,对“anomie”这一概念形成了独特的理解,即原有规范失去作用、无规范或越轨行为。但是,这与涂尔干理论中“anomie”的含义并不一致。对这一概念的深入分析,可以反映出欧美“失范”理论流派的差异,以及国内学术界在引用西方理论概念时所受到的社会历史境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关于“和平崛起”概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劲松 《理论界》2006,(4):63-64
关于“和平崛起”的概念,是一个尚未理清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的界定原则。即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和结构性原则。其次,阐述了这一概念的含义,主要包括“和平崛起”的理念、目标和原则等三个方面。最后概述了对“和平崛起”的理解,提出“和平崛起”是关于国际关系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李振军 《兰州学刊》2007,40(6):78-80
有效竞争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基础概念之一,也是产业政策实施的主要目标之一.尽管这一概念已经产生了60多年且经常为学术界和政府官员使用,但到目前为止所有对这一概念的解释都已明显不能适应相关学术研究的需要.本文在中外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重新界定了有效竞争的概念,力求使这一概念的应用价值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祝亚峰 《江淮论坛》2011,(6):167-171,177
现代性兴起引发伦理概念的延异,为叙事走向伦理奠定了知识的合法性。叙事伦理是回应文学艺术伦理的叙事表达,将叙事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而生成的一种阐释文本的批评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叙事伦理概念在汉语批评界出现以来,历经文学批评的实践,这一概念已具备一定的方法论意义,形成了外部伦理介入与内部伦理的发掘两种批评的途径,从方法论的角度可以大致梳理出这一概念的现代性知识内涵。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一书是由蒋一苇先生从 1979年起近 10年的 2 7篇相关论文组成。该著作勾画出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企业与企业等基本关系 ,并强调了在自己的理论观点中大体分“企业本位论”、“职工主体论”与“经济民主论”三大部分 ,但最终出发点和基础还是“企业本位论”。该著作是一部专门讨论企业模式的著作。实际上 ,“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创造 ,因为这一概念不可能在马克思经典著作、毛泽东著作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更是一个无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照抄照搬的概念。该著作的开拓性与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以…  相似文献   

18.
"社会"概念是一个为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变革中占有基石性地位.但"熟知并非真知",在人们不断"重复"这一概念的时候,对其真实内涵却大多没有进行深入追究,这导致了对这一概念的诸多"误读".本文对当前业已形成的关于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常识"和"原理"进行了反思,旨在现代性视域中重新理解这一概念,进而揭示这一概念在解决现代性问题上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开春 《兰州学刊》2008,(1):181-183
江西诗派是宋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文章通过对宋人使用“江西诗派”这一概念的情况进行梳理,揭示这一概念的出现及其内涵变化、丰富的过程,为全面理解这个概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社会学研究中新兴的理论,它为我们研究和透视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社会行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对研究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一、社会资本概念界定“社会资本”的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的“资本”概念演变而来的。这一概念最早是作为经济学术语出现的,而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都从不同角度研究社会资本问题。最早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 Bourdieu)。真正使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