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化之于人,犹如人之灵魂;文化之于国,犹如国之精神。新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经济全球化浪潮已势不可挡。在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亲密接触”中,政治、文化、社会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在经受着全球化的迅猛冲击。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将建设与实现什么样的文化形态?建设何种样态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艺术审美特点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出来的,它是中国文化浓缩的结晶,体现中华民族在生活实践中对美的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美的特点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生活、生产、创造所不可缺少的因素,生活中缺少了美的内涵,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将会没有目标,可以说中国艺术审美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中轴线,千百年来中华文...  相似文献   

3.
陈炎的中国审美文化史研究 ,首先从中西文化比较入手揭示出中国美学的文化本质 ,使作为中国美学存在方式的审美文化得以复现历史的实存样态 ;然后从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上 ,凸显中国审美文化在整个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应于中国审美文化史这一特有的研究形态 ,形成了以体悟、想象为基础营造诗意语境的表述、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4.
江南士人的居室风尚主要从三个方面比较鲜明地体现出来:第一,居室环境的自然之美;第二,在居室的设计方面,追求一种和谐之美;第三,居室的氛围力求体现雅致之美。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江南士人对于生活的某种态度,即将日常生活视为一种艺术。江南士人习惯以审美的态度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这就使得原本平常普通的事物染上了一层艺术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当代审美文化的主体悖论和主体变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竟生之美的基础上,以此为扫描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工具,提出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维度是竟生之美。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竟生之美因其内在的主体悖论使其历经了从红色崇高、悲剧丑和喜剧荒诞的美态发展过程。这种主体的变奏,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审美的客观反映。竟生之美是审美主体性的本质反映。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伞的国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许多思维方式、生活习俗、政治观念和审美价值。伞的物态之美具体表现为材质美、图案美、装饰美、伞舞之美;伞在民俗事象中的象征意义具体表现为它是中华民族性格中含蓄美的体现;伞被作为礼物赠送时,表达了不惧风雨、情谊长存的含义;伞在古代隐秘的深层次的文化意蕴体现为对天神的敬畏、宗教意识,同时它还是崇福避邪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玉的审美价值不仅得到了较为系统地发掘,而且已经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现了政治化、宗教化以及道德化的发展趋势。先秦时期的玉崇拜,不仅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烙印,而且融入了中国文化体系之中,深刻影响了后世玉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由于道德理性对主体意识的规约与引领,作家在20世纪婚恋文学的叙事中基本采取了道德叙事的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制约着婚恋文学的深层叙事结构,使20世纪中国婚恋文学呈现为道德叙事样态。道德理性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的流变形成了婚恋文学中个性主义婚恋叙事、革命道德主义婚恋叙事、传统道德理想主义婚恋叙事和审美快感化的后现代道德婚恋叙事四种基本形态。婚恋叙事样态的更迭衍变又形象地展示着道德理性流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民族心灵的结晶,一部中国文学史便应是中华民族心灵动荡变化的纪实,它反映着我们民族的喜怒哀乐、好恶爱憎,昭示着人民对生活与美的感受才能。“研究文学史的目的,就是要从中发掘民族的心理素质,探讨民族的审美经验,把握在这种审美心灵支配下民族文学传统的生成和演进规律,藉以指导文学的未来运行”。纵观我国解放后出版的一系列文学史著作,很难说有几部生机灵动、构思独特的,社会发展论政治中心论取代了一切非政治的如文化、心理的研究,使我们的文学史研究面临着深刻的危机,为此就必须打破以往单一的文学史模式,建构一种审美的、现代的、多元化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可以被理解为不同民族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审美个性。它包括两个层次结构:一是外在样态或表层结构,即不同民族审美个性的表层样态;二是深层结构或内在意义,即表现不同民族审美个性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少数民族审美模式的深层结构或内在性格是其存在的核心,表层结构是表现深层审美结构的象征符号。从文化类型学以及少数民族审美实践出发可将中国少数民族的审美模式大致分为游牧民族、农业民族、海洋渔猎民族的审美模式三大类。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是民族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是中华民族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文艺美学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胡经之的文艺美学研究自成特色:以人生实践为出发点,以审美活动为线索,以人性复归、人格提升为终极目标,贯穿着人文关怀与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2.
论信息时代的审美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活动在信息时代不仅能够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继续发挥她在历史上已经发挥过的作用,而且能够在物质生产领域发挥更直接、更现实的作用。审美活动在信息时代的另一个重要作用表现为它对社会发展观念的引导。图形幻界、虚拟现实和新电文表现主义是信息时代的审美活动的新发展。在信息时代,新的审美对象将不断地涌现,新的审美方式将进一步优化我们的生活,传统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观念也将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气韵”是中国水墨山水画审美特性和审美标准的主要内容。“自然元气”论的哲学以及以“气”为内在逻辑的审美体系始终主导着水墨山水画的蓬勃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古代清淡诗风与清淡诗派的评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现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关于清淡诗风与清淡诗派的批评言论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清淡诗派以及它的艺术体现清淡诗风,是产生和存在于千百年来众多诗论家的吟赏和批评实践中的;清淡诗风的美学意义,在相当程度上来自这些诗论家的赋予。总的来看,批评主体之于批评对象,经历了一个从人格批评到文学批评,从审美吟赏到创作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中存在着对儒家美学人为附会和评价过高现象。本文从仁学的三层内涵与伦理学实质出发解构儒家美学体系论、美本质论。忽视个体生命价值的群体性、否定感性生命意义的道德理性和追求"平均人"的中庸性使儒家人格不具备善、美品质。  相似文献   

16.
"红色"在中西文化中的联想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红色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象征含义,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从一个侧面窥视中西文化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略论中国山水诗与山水画之空间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水为题材的中国诗画艺术,透露着中国艺术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华。这种空间意识不是物理的或几何的,而是心灵的观照,是中国艺术家用心灵创造的艺术境界、人化的自然。  相似文献   

18.
“美学大讨论”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对于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在审美观念和学术形态两方面,均有铸型作用。就文化背景言,它是建国初期思想改造运动与毛泽东“双百方针”双向作用之结果;就学术渊源言,它又是前苏联美学论争之移植。哲学美学是它对当代20世纪美学最大的学术规定,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是其最深刻的学术教训。  相似文献   

19.
住宅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领域,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住宅福利和住房保障研究内容的梳理,发现当前我国关于住宅福利与住房保障研究大体来讲分为三个方面:对住宅权和居住公平的研究;对住房保障和住房改革的研究以及对住房政策体系的建构与政府角色的研究。借鉴国外关于住房保障与政策经验,吸收国内学者对住宅领域研究的丰富成果,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研究偏重与政策内涵,同时也发现掌握全面的住宅资料、厘清住宅福利与住房保障等概念对于提升居民住宅福利、促进住宅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英、汉民族分属东西两大不同文化体系,由于种种原因,长期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意识,使得英、汉语的写作章法各不相同.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使学生意识到这一差异,在英语写作中,避免汉语思维模式的负面转移,尽可能用英语的思维模式来布局谋篇,才能写出比较地道的英语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