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世纪后期起,美国的"生态批评"在美国西部大学中得到相当的响应并广为传之,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中既反映了美国固有的西部文化传统,也体现了当代文化批评的开拓精神和全球意识;在中国当今的生态建设中,文学文本、传统意义、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可以看到生态与人文的密切关系;"全球意识下的生态文化批评"是一个亟需开拓的文化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生存环境的凸显,使其不断在文学中居于显要位置。于是,文学与环境(处所)、文学与地理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研究文学与环境的关系为主要目的的生态批评,伴随着环境恶化的加剧以及自身所具有的跨学科气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勃兴。该批评倡导人的环境意识、地方感以及伦理关怀,主张把文学置入人类的生活世界中开掘文学与环境的全部意义,它是文学在当代的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新范式,整体性、系统论和生态智慧是它的显著特点,它可为以文学性为主导观念的传统批评注入新气象。重视文学在生态文本性、环境公正和公民道德上的作为则是生态批判的时代责任与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3.
21世纪辽宁文学研究的批评话语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视野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诉求上,缺少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展开文学研究的生态批评。21世纪以来,生态批评浪潮得到深入发展,“地方意识”是其建构过程中极具价值的因素。萌发于白山黑水的辽宁文学创作一直携带着“地方”基因,并在“地方剥夺”“地方依附”“地方记忆”这三个维度中呈现着辽宁生态文学的思想流变和叙事经验,旨在唤醒一种具有生命共同体价值的“地方意识”,培育人类对环境的生态责任,促进人与自然的绿色互动。  相似文献   

4.
生态批评的阐释功能主要包括对文学文本内容的阐释和叙事形式的阐释两个方面。关于生态批评内容的阐释,批评家虽然要以生态意识重新观照中外文学经典,但更要关注的是立足中国现实写作的"生态文学";关于生态批评叙事阐释,应该认识到小说叙事形式本身也有其独特的意义,是"有意味的形式",应坚决反对生态文学创作和生态批评的运用的"语言工具论"色彩,要更注重对小说叙事形式的打磨,以促进中国生态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批评的诞生过程中,身体概念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因为身体需要高度组织化了的环境,人才会珍视大地上的生态世界,文学才必须调和文化与自然的关系。任何身体都在宇宙中占据独一的空间,栖居于特定的地方。所以,生态批评总是蕴含着地方诗学。作为推动人类返乡的尝试,生态批评已经部分地敞开了身体、空间、地方的关系。为了守护所有生命的福祉,它应该更加坚定地回到身体和地方。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作为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文学研究潮流,至今方兴未艾。环境问题的现实压力,生态批评解构性与建构性的并举是其活力的源泉,而生态女性主义在其中功不可没。生态批评应该为21世纪先进的文化作出贡献,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若引进"双性同体"的概念,使其方向更为明晰,那么不但可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也能以女性文化的先进性使生态批评本身演进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7.
当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划时代意义的话题,生态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也由此而成为一个现实性很强的前沿课题.目前流行的生态批评往往还只是将目光投注在文学作品的题材上,局限于"环境文学"、"自然写作"、"公害文学"的范围内,这虽然是必要的,但毕竟狭窄了一些,只能算是一种狭义的生态批评.拓展研究的空间,赋予其更加深广的内涵,是生态批评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苏州大学鲁枢元教授近年来一直在为此而呼号、倡导,其新著<生态批评的空间>(以下简称"<生>著")正是他辛勤探索、孜孜以求的成果.富于穿透力的创新思维,严谨有致的构架意识,匠心独具的诗意表达,等等,共同为拓展和充实"生态批评的空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生态文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集中书写,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全球危机的理解与想象。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对工业化大生产与水资源危机、空气污染进行了聚焦,同时也在对全球工业化大生产的关注过程中形成了日益明确的生态意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全球危机书写,反映了当代作家的全球一体化意识与关注世界环境问题的承担精神,扩大了生态文学表现视域,传播了生态文化理念,建构了一幅中国作家笔下的世界生态环境景观。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引发了美国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关于环境伦理思想的变迁,这一变化过程也反映到美国的文学作品中,以至于形成了生态文学这一关注自然、生态,以生态批评为己任的文学流派,并逐渐成为当代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自然环境破坏严重,人类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文学生态批评也因此应运而生。本文讨论了"土地伦理"、"敬畏生命"及"诗意栖居"等生态批评的几个重要理论资源以及生态批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使英美生态文学在20世纪生态思潮中得到迅猛发展。作为探寻自然和人的关系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样式,英美生态文学有其源远的浪漫传统,回归自然是其永恒的主题和梦想。研究英美生态文学的浪漫传统,对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人与海》作为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其塑造的硬汉形象与独特的"冰山理论"写作手法一直是评论界研究的重点。伴随着日益加深的生态危机,这部经典也逐渐受到生态评判界的关注。文章结合生态批评理论重新解读作品,探寻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意识,揭示作者追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批评的视阈下,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新作《第五部和平之书》崇尚以恬淡为特色的中国和谐自然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则是对以激越为基调的西方生态观的高扬。文学文本体现的生态观就成为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异质文化比较的有效视角,在"看"与"被看"的观照中,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世界意义和普适价值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4.
围绕着文学是否存在着一个“固有本质”或一些“普遍规律”等问题,当代文论产生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论争.反本质主义认为,当代文学研究中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文艺学的发展,文艺学不应该再将精力集中在寻找一个虚幻的本质上,而应该根据文学在当代和历史中的功能进行阐释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反本质主义强调回到历史语境,文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得到重视.日常生活如何进入文学、文学如何取舍日常生活,又包含了技巧、形式、意识与无意识、审美与意识形态等诸种因素的合力,这就对文学研究提出了双重要求:既要聚焦文本批评,也要将阐释本身历史化.  相似文献   

15.
哈罗德·布鲁姆以一种"对抗性的批评"来坚定守护西方文学与审美传统,通过文学经典的阐释和对审美价值的强调来坚守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以矫枉过正的理论态势来匡正现实文化生态,建构美国的时代文化精神。这是深入理解布鲁姆美学思想的重要路径,并且,无论其丰富的思想和启示意义还是其作为人文学者的历史使命感,都值得研究镜鉴。  相似文献   

16.
环境批评的地域性向度使得人们能够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为整个生态框架的建立以及生态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从华北地区的民间文化着手,探讨其蕴含的深层生态思想。正是这些对地方的想象建构着人们的记忆和文化认同,通过重建地方想象,人们得以找回对自然环境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生态批评是20世纪后期文学从内部研究转向外部研究的文学批评思潮,它将文学与生态相结合,探讨了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探究缓解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杰克.伦敦在20世纪初创作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成为美国自然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理论角度探究该作品中主人公巴克在文明社会到蛮荒大自然的环境转变中由文明的宠物狗变为任意杀戮的狼狗,挣开人类的枷锁,响应野性的呼唤,最终回归到大自然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以生态批评角度全新诠释了美国当代小说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自然生态现象来反思文化生态从而成就了一种对自然和人类关系思辨的跨学科的生态自然观,突出了现代人的焦虑和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以探求生态危机根源为契机,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显性层面分析,以文学的眼光研究生态问题并触发将自然生态观引入人文价值领域的生态批评意识,深入挖掘了人类的情感、思维、理念等隐性层面,将批评的视角向人的心理延伸。在人类精神生态失衡的情况下,发挥文学的审美功用,以文学研究促进人重新回归自然,进而最终回归本我。通过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让绿色的人性价值得到终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世纪70年代文学生态批评在美国的兴起,斯坦贝克研究获得了新的学术增长点,他的作品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斯坦贝克作品的生态品质,包括斯坦贝克生活的西部环境、他对生态科学的终身兴趣、他对人与自然关系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等等。对过去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斯坦贝克生态批评研究成果现状进行述评,期望为国内未来斯坦贝克生态批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区域女性文学史的写作实绩来源于区域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史批评的不断增长。区域女性文学史写作是对传统的文学史理念和写作模式的突破,也是对女性文学史批评的细化。区域女性文学史是女性文学批评、文学地理学批评、文化生态研究等多种批评融合视阈的产物。区域女性文学史,是在区域的地理和文化版图上绘制“女性文学地图”,探寻女作家的“地理籍贯”,开掘女性文学的“地理基因”,阐释其具有“区域地标”意义的地理意象,探寻女性文学的地理叙事特点,发现女性文学区域性文化和审美差异,从而建构中国女性文学生态化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