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半月谈》创刊于1980年,是中宣部根据新时期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而委托新华社主办的、面向广大基层读者的重要党刊.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半月谈》始终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发展活力,成为时政期刊丛林中的一棵常青树.对《半月谈》进行分析研究,不仅能为改革时期的体制内刊物提供有益的借鉴,也能从另一个角度为市场化时政期刊的发展带来灵感.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状况和古代房屋建筑规律,运用倒推法,正确判断汉乐府《战城南》中的歧解字"梁"、"南"、"何"、"北"、"君"、"思"、"良臣"、"子",得出诗的主旨是:伤悼阵亡将士,讽刺国君不遵守客观规律,肆意发动战争,草菅人命。而运用溯源逐流的方法也能更明确《战城南》在诗歌史上的意义:一是开创了后代诗歌中《战城南》的乐府类目。二是控诉战争、将矛头直指统治者的批判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战争诗。三是雄壮豪放的风格对后代《战城南》诗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廖原 《老友》2009,(10):4-7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伴随着于都河溅起的水花,这首深情悲壮的影响了几代人的《十送红军》,在央视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放后,又一次激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它再现了当年"红军夜渡于都河"、"子弟兵,别故乡"的动人情景。  相似文献   

4.
祥耘  程明 《南都学坛》2012,32(2):62-67
电视剧《长征》、《雄关漫道》等红色革命经典影视作品领袖形象平民化塑造,把英雄人物与老百姓距离拉近了,火红的革命历史使广大观众可亲可感,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万里长征,就是代表无产阶级的红军与代表"三座大山"的国民党军队的殊死搏斗,激情演绎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插曲《四渡赤水》、《十送红军》等经典红歌振奋人心。所有这些大大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化。  相似文献   

5.
李铁映 《中华魂》2014,(17):56-57
同志们: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今天又是母亲节。我是女红军的后入,也是红军战士的后人。我以红军后代的身份讲几句话。  相似文献   

6.
既然由于文献缺损而导致无法准确定论,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诗》无达诂"的出生时域上将问题复杂化。重要的是"诗无达诂"的真实意蕴和理论取向,以及生成这一话语的前代积淀和后代影响。因此,为了研究和表述的方便,我们姑且将董仲舒定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总结者和提出者,而将先秦时期的相关理论和活动作为董氏思想的前理解史,将后代的不同称引和表述作为该命题的效果史。此外,《诗》作为文学的身份和特质在后代的渐次张显,中国古代《诗经》学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国诗学以《诗》论诗的悠久传统,所有这些都注定了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从经学场域到文学场域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何丽 《中华魂》2012,(15):55-56
今天.我代表特意从北京赶来的几十个出席这个奠基仪式的女红军后代.利用这个意义非凡的机会.来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和祝贺!我们的敬意来自心底。我们的祝贺,同样也来自心底。因为我们不仅代表我们自己,而且也代表了那些没有机会来到现场的红军后代们.更是代表了我们英雄的红军母亲。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批评旨在通过对若干有关联文本的考察,在更深邃、更博大的文化-哲学视野中审视文学问题.本文从重诂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小诗《飞虻》入手,在三层阐释层面上审视作为强者诗人的布莱克表现出的"影响的焦虑",以及他的"焦虑"对后代作家的再度影响,揭示跨文化、跨时空的语境中,以互识、互证为基础的人类思维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9.
《文选》辞藻类纂之书堪称"选学"奇葩,有着不容忽视的学术研究价值:分类汇纂《文选》选文辞藻,成为后代文人造语之资;所录辞藻之下引用的注释,保留着古注(如五臣注)的真相;而大量粘结呈现的二言三言片语,反映了汉语"缩略"构词的语言事实和新词的组构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一斛珠二首     
秦史民 《中华魂》2013,(9):64-64
《半月谈》2012年12月10日报道:基层官场应酬泛滥,接待办主任一晚赶8场饭局。  相似文献   

11.
“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礼书的简称。郑玄为“三礼”作注,在训释名物、注解经文的同时,还详细阐发了自己的文艺思想,对诗乐的生成、功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后代研究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据《统帅毛泽东》一书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谈到,他一生中忘不了三个地方——井冈山、东固和延安。毛泽东为何如此看重东固?提起"井冈山会师",人们都熟知是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两支红军队伍在井冈山实现会师,不仅正式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拜访了红6军团老战士、军委原工程兵后勤部部长陈信善。笔者如约走进陈老窗明几净的客厅时,86岁高龄的陈信善老人正手持放大镜,在书桌前翻阅由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摄影出版社、洲际出版公司联合出版的大型纪念画册《中国——长征》和由杨得志将军题写书名的《红军之路》纪念册,这是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时赠送给他的礼物。陈老深有感慨地说:"红军长征是我今生抹不去的记忆。这不,70年过去了,那时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陈老呷了一口茶水,回忆起半个多世纪的戎马生涯。  相似文献   

14.
记载两宋历史的《宋史》成于元末衰世。当时史臣"三史分修"的权宜之计受到明人的严厉批评。研究和重修《宋史》是贯穿明代始终的学术大事。明代学者的《宋史》研究明显的经历过一个从理论上的批评和完善再到实践中的重新修撰的过程。其中虽著作众多,卷帙浩繁,但大多因袭旧文,缺少发明。因此,对后代史学并未产生重大影响。这与明代整体学风的空疏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赵鑫作品     
赵鑫,1982年生于河南许昌,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广州大学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朋友》曾获广东省"共沐蓝天,共创和谐"慈善美术大赛铜奖;《拔河》入选广东省体育美术作品展;《少年·阳光》入选"广东省建党85周年暨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美术作品展";另有多幅作品获奖并入选"岭南油画展"、"美苑杯全国美术院校作品展"、"广东省油画雕塑巡回展"等备级各类美术作品展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中国小说史研究的"第一块基石",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中国小说史略》的题名中,"小说史"何以言"略",是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小说史"之"略",既与作者撰写全书的体例、结构有关,也与作者的叙述策略及学术理念、立场有关。就《中国小说史略》而言,"略"至少包含三层信息:其一,"略"是作者教学的实际需要;其二,"略"是作者撰史的表述策略;其三,"略"是史家对史料和史实的精要提炼。在小说被纳入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体现了文学史家的高超眼光,为后代学者撰述中国古代小说史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17.
论蚕丛与蜀     
"蜀"是蚕丛族的图腾,其原始形象为野蚕,后代追忆蚕丛则为吐丝的蚕.据《蜀王本纪》所记,古蜀曾历时三、四千年之久,蚕丛时代距今约6000年左右,这个时间与茂县营盘山遗址的考古结果也基本吻合.考古证据表明,"蚕"是表意,"丛"是表音.  相似文献   

18.
1929年10月27日下午,丰顺县马图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整装集队迎接红军。翌日,队伍集队前往北洞深坑肚。忽然,人群欢腾起来,“红军来了!”“红军来了!”前面引路的是红军第四军司令部的斧头镰刀红旗。儿童团员们在见龙居禾坪上排队接受朱军长的检阅。团员们高唱《国际歌》、《儿童团团歌》,朱军长神采奕奕地和  相似文献   

19.
据《经济参考报》10月6日,《半月谈内部版》第10期同时刊登记者专稿说,在农村改革2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冀、苏、皖等省。发现,许多农民抱怨“大包干”赋予的经营自主权正在被基层政府以不断翻新的“花样”所  相似文献   

20.
正在行军作战中,大比例尺的军用地图对指挥员来说至关重要,有时会影响一场战役的胜负。在《三国演义》中,有个"张松献图"的著名故事。这张地图对蜀汉政权的建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红军长征途中,也有一个"龙云献图"的真实故事,让红军得以巧渡金沙江,甩掉国民党数十万追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