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文章从张伟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和近年出版的小说《外省书》、《能不忆蜀葵》论述了其小说的两个精神向度——道德理性与生命理想之间的抗衡。文章认为,在《古船》、《外省书》中,作者继承了传统儒家人文精神,表达了当代知识分子对社会文化的理性反思;而在《九月寓言》、《能不忆蜀葵》中,张炜则继承了传统道家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对本身生命状态、本身生命人格的讴歌。从张炜的小说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两个精神向度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也可以看到作者试图融合两个精神向度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外省书》问世以来,批评界对其褒贬不一,正确阐释这部长篇小说,关涉到对张炜的整体评价,关涉到我们如何理解他的新作《能不忆蜀葵》。文章认为,《外省书》是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从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角度,对婚姻家庭观念、民族语言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当代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思考,《能不记蜀葵》正是这一思路的延续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张炜一直是当代文学创作中一位独特的作家 ,他近些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 ,在评论界引起的争论非常激烈。争议者都感受到张炜面对多变的现实世界时 ,其表意系统的变化 ,以及叙事中思想理念的表达与小说文体的不和谐。但也都同意他在艰难而真诚地进行着个人精神的掘进与探索。本刊本期推出由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主持的一组讨论 ,参加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群博士研究生。相信这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对张炜作品中一系列生活与艺术问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4.
张炜一直是当代文学创作中一位独特的作家 ,他近些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 ,在评论界引起的争论非常激烈。争议者都感受到张炜面对多变的现实世界时 ,其表意系统的变化 ,以及叙事中思想理念的表达与小说文体的不和谐。但也都同意他在艰难而真诚地进行着个人精神的掘进与探索。本刊本期推出由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主持的一组讨论 ,参加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群博士研究生。相信这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对张炜作品中一系列生活与艺术问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5.
张炜一直是当代文学创作中一位独特的作家 ,他近些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 ,在评论界引起的争论非常激烈。争议者都感受到张炜面对多变的现实世界时 ,其表意系统的变化 ,以及叙事中思想理念的表达与小说文体的不和谐。但也都同意他在艰难而真诚地进行着个人精神的掘进与探索。本刊本期推出由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主持的一组讨论 ,参加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群博士研究生。相信这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对张炜作品中一系列生活与艺术问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6.
张炜一直是当代文学创作中一位独特的作家 ,他近些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 ,在评论界引起的争论非常激烈。争议者都感受到张炜面对多变的现实世界时 ,其表意系统的变化 ,以及叙事中思想理念的表达与小说文体的不和谐。但也都同意他在艰难而真诚地进行着个人精神的掘进与探索。本刊本期推出由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主持的一组讨论 ,参加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群博士研究生。相信这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对张炜作品中一系列生活与艺术问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7.
"慌"的道德美学与"慌"的文体 --读张炜的近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一直是当代文学创作中一位独特的作家 ,他近些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 ,在评论界引起的争论非常激烈。争议者都感受到张炜面对多变的现实世界时 ,其表意系统的变化 ,以及叙事中思想理念的表达与小说文体的不和谐。但也都同意他在艰难而真诚地进行着个人精神的掘进与探索。本刊本期推出由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主持的一组讨论 ,参加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群博士研究生。相信这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对张炜作品中一系列生活与艺术问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8.
张炜一直是当代文学创作中一位独特的作家 ,他近些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 ,在评论界引起的争论非常激烈。争议者都感受到张炜面对多变的现实世界时 ,其表意系统的变化 ,以及叙事中思想理念的表达与小说文体的不和谐。但也都同意他在艰难而真诚地进行着个人精神的掘进与探索。本刊本期推出由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主持的一组讨论 ,参加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群博士研究生。相信这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对张炜作品中一系列生活与艺术问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9.
张炜近年连续创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引起的争论非常激烈,包括在我们的讨论班上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我想,这样的争议将有助于我们对张炜作品中一系列生活与艺术问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与话语方式又一次面临危机,再一次陷入到了"失语"的窘境。而始终坚持精英立场的张炜在几部长篇小说中为我们提供了为数不多的执着寻找精神家园的人物。《家族》与《柏慧》中的"我"始终固守着最后的精神伊甸园,在抗争中坚持的是高蹈的道德理想主义。《能不忆蜀葵》中的淳于阳立在商海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开始了不知终点的精神朝圣之旅。这些人物为我们提供了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历程,他们的存在也昭示着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依然存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液之中。  相似文献   

11.
张炜是有理想和追求的作家,三十年来始终守护着文学的精神家园,精心打造每一部作品。获奖作品《你在高原》是一部关于理想、信仰、道德和审美的作品,表现出一个浪漫主义作家恢弘的文学气度和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家族》是张炜通过对曲、宁两个家族的命运遭际的表现而建构自身的道德乌托邦理想的一部作品。构成《家族》中心冲突的乃是张炜依据自身的道德乌托邦理想为标准而划分出来的、呈现为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类群体,这两类“人”之间的矛盾对立从整体上支撑起了《家族》的基本叙事结构,并形成了推动故事运行的基本叙事动力。虽然张炜的这种道德乌托邦理想从本质上可以划归必然要在现实中失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但在人的精神建构层面上,在人类文化的传承层面上,张炜的思想实际上是非常深刻并极具现实意义的。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认为《家族》是当前长篇小说热潮中一部具备了独立品格的佳作。  相似文献   

13.
挖掘儒家“知、仁、勇”思想的当代价值,可以为人的生命实践提供哲学指引。从《中庸》的相关原文出发,分析“知、仁、勇”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所体现的内涵及其关系。分析认为,《中庸》提出“知、仁、勇”思想是基于儒家对人的精神价值及其人格生命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儒家“知、仁、勇”思想的精神智趣及其道德价值对当代社会人们道德信仰缺失和道德体系重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炜的小说致力于描述饱含生命活力的民间世界,他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自然生态意象,对众多的动物和植物进行描写,还原真实的民间生存形态,礼赞自然、感恩大地,坚持理想、守护家园。本文关注张炜作品中所体现的具有胶东地域特色的生态民俗,对张炜小说中的动植物描写进行了梳理,以求从中解读张炜作品的精神蕴涵。  相似文献   

15.
张炜是当代作家中"理想主义"的坚定持守者,他的"理想主义"在其小说《古船》、《九月寓言》中分别表现为道德理想主义、生态理想主义,而《你在高原》对先前持守的两种理想主义形态有所修补、调整,梳理理想主义形态及其变化轨迹,对于理解张炜的文学世界,理解文学在当下人的精神格局中的存在状态,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特立独行的一位作家。在他笔下有两类特色鲜明的英雄形象。一类是浪漫激昂的青春英雄,一类是坚守信仰的悲剧英雄。本文将主要以他的小说《北方的河》、《心灵史》及90年代以来的散文随笔为中心,具体分析张承志笔下的英雄人物和其作品在后新时期展现的道德理想色彩,从而更好地把握他的英雄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7.
文化视野下道德教育的信仰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信仰位于道德结构的上位,是统辖道德方向和价值取舍的精神内核,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蕴。文章指出当代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道德信仰的缺失,在文化视野下重构道德信仰,为道德信仰寻求深层次的文化根基,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出路之一。因而,建立科学的理性、开放的理性和有限的理性,树立科学的文化观是信仰重构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徐特立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他的诸多理论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将徐特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并且灵活运用徐特立精神,对于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都学坛》2015,(5):52-55
卡夫卡一生充满着悖论和矛盾,他将写作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卡夫卡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内心世界的折射投影,即他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形象化。从《美国》《变形记》到《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再到《地洞》,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里面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半开放或封闭的空间,在这些空间里,他们拒绝与外在世界的交流,他们孤独地生存、绝望地存活。从而这些空间场景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象征网络:即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从这些空间场景的一系列变化:开放—半开放—封闭—消失,可以勾勒出卡夫卡精神世界和心灵图景的嬗变:《美国》为我们展现卡夫卡广阔的心灵图景,《变形记》隐约透露出卡夫卡对人性不灭的希望和积极的向往;《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等作品中展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无奈追求,他的精神世界在逐渐放逐与坍塌;《地洞》则表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毁灭与关闭,至此,卡夫卡永远合上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大门——他用写作燃尽了最后一缕希望,他的生命旅程也至此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20.
张炜借助中国传统价值取向,对陷入生存危机和道德沦丧双重困境的人类进行精神拯救,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