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王廷相(1474~1544),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人。他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老庄思想、佛教思想、迷信思想以及阴阳灾异思想等等都成了他批判的对象。但是,他的批判锋芒却主要对准了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他对于理学的批判,表现了旗帜鲜明、重点突出的特色,也反映出理学发展中的深刻矛盾和明代思想的若干状况。  相似文献   

2.
戴震对理学"理"、"欲"二分思想进行了批判,提出"理存乎欲"的观点,其思想路径是将"理欲之辨"与对理学诠释传统的批判结合起来。戴震在"理欲之辨"中展开了对理学以"自私"为特征的诠释传统的反思,进而提出"无私"与"无蔽"的观念,对理解的历史性进行了批判,同时,其"理"、"欲"统一思想的阐发亦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完成。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丰富的学术思想成果基于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全面的梳理、批判、吸收和转化。通过对王充和张载思想的改造,王夫之构建了他的颇具辩证精神的唯物主义哲学;通过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批判,王夫之创造性地提出了富于实践色彩的认识论和伦理学;通过对儒、道、佛文化肌理的比较、分析,以及对历代文化教育的研究,王夫之阐述了建设纯正的诗书礼乐文化对于发展社会经济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本人心目中的“理学”是指明道救世之学。全祖望所概括的“经学即理学”一语与顾炎武思想基本相符。“经学即理学”思想为批判理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使清代的批判理学思潮与汉学汇流 ,同时也意味着经学研究范式的转移 ,即由注意思辨与体验到注重分析与实证 ,从客观上促进了传统经学的瓦解以及学术独立精神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批判思想及蕴涵其中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的思想走进当代、参与当代社会和思想对话的鲜活的精神资源.探释马克思批判思想的萌芽、生发与衍进,阐释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其所做的创造性延展,对于我们自觉继承马克思的批判思想和弘扬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祝允明对弘治、正德年间理学转向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在徐有贞、祝颢、杨守阯、丘濬的基础上,深入批判程朱理学的矫伪流弊,倡导知行合一,要求理学去科场化、工具化,开启杨慎、李贽、屠隆、顾炎武等理学批判思潮;其二,突破程朱理学一元化、权威化的思想藩篱,崇尚以经、史、子学相结合的博古多元的治学方式,追求格物致知、经世致用,推扬吴宽"隐而后工"的思想,使理学回归生活化、趣味化;其三,发扬王蘋开创的吴地心学,吸纳王鏊的心学论断,批判岭南心学流弊,提携王门弟子黄省曾,促进了这一阶段理学向心学的理路偏转。  相似文献   

7.
苏正道 《理论界》2014,(5):137-140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采用经学训诂的形式对义理内容进行建构,在学术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对戴震的义理旨趣、考据特征以及对《孟子》的创新阐释及其缺陷作了分析,认为其过度目的性阐释导致了《疏证》在接受方面的诸多困局。戴震义理学表面上对程朱理学持批判立场,但双方在动机、旨趣和义理内容的建构上不具同源性,戴震把程朱理学瑕疵当成程朱理学本身加以攻击,对原始儒意的理解并没有超越宋儒而进行。戴震对于《孟子》的把握仍有未达,但《疏证》所展现出来的批判精神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自宋至清,程朱理学长期占据正统地位,与官僚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相适应,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科学在中国的兴起.伴随着理学的产生和盛行,反理学的思想也从未间隙,先是出现了王安石的“荆公新学”,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及李贽的异端思想,后是黄宗羲斥理学为“道学之乡愿”,顾炎武提倡“修己治人之实学”,颜李学派主张功利主义,认为“以义为利,圣贤平正道理也”.与以上反理学思想相比,戴震刚从认识论角度对理学进行了理论上的解剖和批判.从哲学发展的成果看,戴震的批判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廖纪推崇儒家经典之"古本",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扬弃和批判。他在人性论上,坚持人性源于天命的一元论;在心性论上主张心、性、理合一,并将中庸之道诠释为涵养心性、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德为本,财为末的"明德亲民"思想。廖纪的思想反映出他理性、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批判、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随着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就虚蹈空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学术思想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朱之喻、陈确、傅山、黄宗羲、方以智、顾炎武、熊伯龙、王夫之、李(?),唐甄、颜元等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虽然他们的贡献各有侧重,但对传统思想的总结批判却是共同的特点。他们的思想交织在一起、浑然一体,并贯穿于我国整个十七世纪,成为学术思潮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潮,即明清之际的总结批判思潮。他们顺应历史潮流,应用历史和逻辑统一的理论原则,批判地继承了古代哲学的丰富遗产,以崇尚习行注重功利的经世致用之学,批判空疏无用脱离实际的理学;以人欲天然合理的理欲观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和奴性思想,提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自由思想;他们批判了明清的专制统治和腐败政治,提出了各种改良主张。现就这一思潮的主要思想作一简要论述,以揭示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礼教对女性的参政权、经济权益和家庭地位进行了定位。明清时期的弹词小说女作家们在其作品中对这些定位进行了反思,并表达了赞成女性参政、提倡保护女性经济权益和提高女性家庭地位的女权思想。这些思想的出现和形成受到了当时明清社会变革中产生的民主思想、重商思想、批判传统理学和同情女性的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二程作为宋代理学的创始人,由于他们各自走过的学术道路不同,对佛教理论的研究和取舍也各有长短,因而在吸收和批判“佛性说”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风格。对于这一点,二程虽然心照不宣,从未公开他们之间的分歧,但已经在南宋以后朱熹与陆王学派的斗争中显示出来。因此我们说:二程对“佛性说”的吸收与批判,确定了理学思想的基本格局。二程之间的不问点,只是理学内部的两种倾向,作为整个理学体系来说,是由二程在以儒学为骨干、兼收佛老思想的前提下,共同完成的。 一.在“性即理”命题上对“佛性说”的吸收与批判 佛教各宗派对“佛性”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来看,“佛性”具有三个特征:(一)它是宇宙一切法的本源;(二)“佛性”包含在一切法中;  相似文献   

13.
在朝鲜哲学、文学研究领域,都公认为李睟光是朝鲜17世纪实学思想的奠基人,其中选取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逐一地予以商榷,并认为李睟光的这种"实学思想"是在对"性理学"的批判与否定中建立起来的.根据李睟光对自己学问观--"性理上说"的概括与总结的相关资料,来求证李睟光的哲学思想不但没有对"性理学"作出过批判,而且是"终生操守"性理学"观,所以李睟光的哲学思想依然属于宋明性理学的范畴而非"实学"思想范畴.  相似文献   

14.
理学精神心理学作为我国古代特有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其基本理论也包括人贵论的思想,其关于人贵论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人的道德性上.人贵论是理学精神心理学之思想源头,而道德说突显理学精神心理学之内在逻辑.理学精神心理学的全部理论都是人的发展理论,而研究理学精神心理学时,只有以道德为依据才能真正找到精神心理学的精华和核心.  相似文献   

15.
北宋是理学勃兴的时期。由于理学继承并发扬了传统的为官方所承认、为老百姓所接受的儒学 ,理学思想实际上是当时哲学的主导思想 ,是人们的精神主宰。而王安石所提倡的“新学” ,以及他所施行的“变法” ,是与理学的宗旨和精神背道而驰的 ,是对理学的反叛 ;在这么一种哲学环境、精神环境下 ,王安石的新学和变法 ,从他提出的那一天开始 ,就注定了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6.
傅山与李贽     
明清之际,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一批进步的哲学家、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傅山、朱之瑜、李颙、颜元等,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批判宋明理学,主张经世致用,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精神的新思潮、新学风。傅山是这一时期中富有民主启蒙倾向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在反对传统思想,批判理学,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等方面,比之同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尤具特色。本文拟就傅山对李贽的态度及傅山承受李贽思想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的人道思想由孔子奠基,经孟、荀而确立;两汉至隋唐,儒家的人道思想在与神学的冲突中曲折发展;宋元明时期,理学在重振儒家人道思想的同时,也把正统儒学反人道的因素发展到顶点;明清之际对理学的扬弃虽包含着对其反人道因素的批判,但理学最终仍占上风,儒家人道思想就此而告终结。  相似文献   

18.
清初兴起的学术批判思潮是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学术背景,在反理学的内在要求下,吴敬梓完成了<儒林外史>的创作.反理学作为一条明确的思想线索贯穿始终.统摄全篇.吴敬梓反理学思想的形成明显受到顾炎武、黄宗羲和北方颜李学派的影响,从其交游情况来看,对他影响最大的当属程廷祚.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关于宋明清理学的论述 ,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 ,梁启超作为中国社会变革时期思想启蒙健将 ,“破除蔽障 ,启蒙为先” ,主要从政治的角度阐述、评判理学 ,适应了批判封建主义和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到后期 ,他淡出政坛 ,更多地用学术研究的眼光审视理学 ,较为广泛地论述了理学的一系列问题 ,出入于学术研究与思想启蒙之间。  相似文献   

20.
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一样,李贽对理学展开了批判;所不同的是,他对理学的批判和对启蒙思想的建构是围绕着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展开的,致使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成为其启蒙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出于对个性和独立人格的推崇,李贽以异端、狂者自居;并且指责理学的所有错误都源于盲目顺从以及丧失独立人格.出于独立人格和人格平等的需要,李贽向三纲发起进攻,在质疑“君为臣纲”和“夫为妻纲”的同时,发出了男女平等的最初呼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