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东城区现存清代王府大门的位置和形制进行了研究,根据《加摹乾隆京城全图》中的测量图纸和信息,结合实地测绘调研,与清朝的王府规制进行对比,分析了王府大门实建与规制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2.
醇王府花园是现存北京私家园林的优秀代表。研究醇王府花园的植物景观,对其园林景观保护和恢复工作及对现代园林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总结了醇王府花园的现状,分析了醇王府花园历史植物景观特点,并对其保护和恢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民族大迁移 ,尤其是少数民族大迁移造就了北京城。辽、金、元、明、清五朝 ,均有民族大迁移。尤其是明清两朝 ,均将北京的前朝居民迁移出去 ,本族居民迁移进来。在今天的北京 ,辽代契丹人留下了天宁寺塔 ,金代女真人遗下金太液池的一汪清水 ,元代蒙古人的胡同和六海水系还在沿用 ,明代汉族工匠建成了宫殿、长城和十三陵 ,清代精美的皇家园林和王府建筑后人至今无法企及。  相似文献   

4.
山西晋祠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集建筑、园林为一体的宗祠园林,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介绍晋祠概况的基础上,从山水格局的保护、祠内建筑的保护、植物的保护等方面,对该历史园林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历史园林的保护利用措施,旨在探索宗祠园林如何有效地保护其历史原真性、文化性和完整性,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更好地将历史园林与现代景观融合,提升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石窟是佛教建筑艺术的重要空间表现形式,是一种运用空间减地法依山开凿的建筑艺术。石窟建筑形制往往受佛教艺术、地域空间、不同建筑元素和营造技术工艺等多方面的影响,敦煌莫高窟石窟建筑形制也不例外,它在吸收中西不同建筑文化元素的同时,呈现出富有特色的石窟形制风格。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建筑形制的调查与统计发现,莫高窟洞窟形制主要包括平顶、盝顶、人字披顶、拱顶、复合人字披顶和覆斗形顶几种基本建筑形制,并以此延伸出更多的石窟形制,形成多种形制并存的石窟建筑艺术,在延绵千年的敦煌石窟建筑形制发展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的石窟建筑形制特征鲜明且互有延承,演化出独特的石窟建筑形制与空间结构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6.
正一、三山五园的历史地位三山五园是指位于北京西北郊的清代皇家园林。这些皇家园林是世界造园史上的杰作,是中国文化被世界认知的重要代表。三山五园虽然形成于17~18世纪,但并非孤立的事物,它是历史积淀的结果。这个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密集的地区,更成为北京历史最丰富的地段之一。三山五园在海淀区的位置不仅仅是它自己的位置,可以说见证了北京城860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存的建筑可以上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的荣国府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式建筑,其建筑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从大门的形制与装饰,院落的基本格局、空间分配原则及院内的附属建筑等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等级意识、伦理观念及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主要人物活动的空间场景“大观园”,其现实生活原型本自何处,是几乎自红学有史以来就被一直关注和考索的问题。人们大都在北京诸王府园林、皇家园林和江南南京、苏州原织府园林中比附考证和探讨争论,却忽视了和曹家素有瓜葛的皇家宗室永?的“红楼即东皋”之说。关于这一“东皋”,曹寅本人及后来的皇宗室敦诚敦敏等都有记述,即京师之东的潞河东皋———“博尔都园”。  相似文献   

9.
北京的四合院永远有说不完的故事.数百年来,皇宫紫禁城、王府大宅门、百姓小院落,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里演绎的悲欢离合,不仅共同写就了北京的历史,也塑造了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气质.  相似文献   

10.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的喀喇沁亲王府是蒙古王府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是目前我国留存的建府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大、封爵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清代蒙古王府,对研究清代蒙古历史和草原文化、贡王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在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上,又具有独特的旅游价值,对拉动本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产业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同步于清帝的南巡盛典,作为江南著名风物的杭州西湖十景被一一仿建在北京圆明园中,一开这座皇家园林“移天缩地”的先声。文章通过对圆明园与杭州两处“西湖十景”的比对,厘清了圆明园对其写仿的方法为“实景写仿”与“会意写仿”两类,并通过院本绘画、现状照片、清帝御制诗以及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中的清宫样式房图档,分别就每一景的对景关系作一简析,得出了圆明园写仿杭州西湖十景过程中的尺度缩小、官式做法、意境追索等特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朝阜大街是北京旧城内一条极具城市传统文化特色、横贯东西的景观走廊。与单体的历史遗迹不同,朝阜大街是一个集中了街巷、皇宫、园林、寺庙、名人故居等众多文化形态的综合体。作为展示北京古都风貌的核心之地,对朝阜大街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不仅考验着城市主导者的智慧,同时对于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全局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俗是由于自然原因、历史原因、社会原因而形成的一个地域人们共同的文化习惯,其内在动力是城市性格。本文从分析北京的地理形胜、历史特点、社会环境出发,归纳了北京地区史地民俗特点。提出北京的城市性格有融合性、地域性、时尚性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国城市建设运动中出现的忽视地方园林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本文从地方园林文化的传承问题入手,结合“汇芳园”的修建及特点,探求历史园林文化与城市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如何继承和发展地方历史园林文化遗产,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进现代设计文化之中,形成以特色地区为基础的风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城市环境,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总结了“汇芳园”设计的成功经验,提出在园林建设中应注重对潮汕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实现地方历史园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3大类型之一,佛教寺庙园林又是寺庙园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寺庙的常规布局是“四合院”的形式或在此基础上的变体,大多存在一条主轴线。植物与建筑相结合,更好地烘托了宗教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寺庙园林植物景观。本文介绍了佛教寺庙园林的景观特色和常用的植物种类(以北京、浙江宁波为例),为寺庙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一个层次,目前,北京共有4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有33片分布在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历史文化遗产最为丰富,历史风貌最为突出的区域,同时也是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交织的地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现实状况怎样,保护的措施有哪些,存在哪些问题等等,本文将对保护区的保护进行全面的概括分析,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民农园参与者行为及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民农园以体验农业为主要形式,是当前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参与者对市民农园服务品质的满意程度,表现了参与者预期与实际感受之间的差异。达到较高的参与者满意度,是市民农园获得长久竞争优势的关键。依据2012年8—10月对北京11家市民农园的48名参与者的问卷调查,对市民农园参与者的个人特征、行为状况和满意度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已婚、受教育程度高、中壮年、职业层次较高、中高收入人群是市民农园的主要参与者;参与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健康有机的食物、回归田园、体验耕作,以及亲子互动,多以家庭为单位,以种植蔬菜为主,信息来源主要是亲友介绍和网络;参与者对北京市民农园的整体满意度较高,但目前的市民农园在实体设施、服务水平等方面还有待改进。最后提出应开展特色营销,提高核心目标群的参与度,采取相关措施提升参与者的满意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加藤鎌三郎的《北京风俗问答》(1924年),从当下的具体事件出发,用对话体的形式记录了民国初年北京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人口、城市结构、居民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状态和种种变化,是北京历史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理解20世纪初年的北京现代化过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北京风俗问答》显示求新向善是当时的主旋律。20世纪的前20余年,是北京在复杂艰难的环境中在这一主旋律下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9.
北京是中国电影诞生之地,这座城市在中国电影百年的历程中承载了重要的功能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威仪沧桑的皇城帝都、凡俗平和的平民城市、谨严优越的城中之“城”、繁华虚妄的欲望都市,多元复杂的城市空间。影像之中隐藏独特的影像特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北京这个有着特殊的历史传统、特殊的现实环境、特殊的城市定位的城市中进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固然需要体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共性,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突出北京的特色。由于特有的地位和条件,北京应该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三者并举的前提下,把力量部署在优先发展原始创新和重点发展集成创新上;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宜居城市”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切入点,带动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进而突破实现创新型城市的重点和难点;培育和弘扬与北京特殊城市定位相一致的“北京精神”,建设和发展与北京特殊城市定位相一致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和确立北京市民的创新意识,围绕“北京人文”实现和体现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