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序列,在中国历史上向来被人们视为安身立命的圭集。而在传统的“家天下”社会里,齐家是基础,它不仅是检验修身成功与否的第一步,而且是修身向治国、平天下扩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教育有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曾国藩,这位挽晚清大厦于将倾的“中兴名臣”,在其留存下来的1,459封家信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自概之道”即其主要内容之一。“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镇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曾国藩治…  相似文献   

2.
《大学》主旨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提出了一套自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 ,使它不仅为封建社会提供了系统的政治哲学理论 ,而且也为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基本方法 ,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思想文化诸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学》政德修养思想与当代领导干部的以德养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中国古代政治、道德教育大纲的儒学经典《大学》,建构了为政官员政德修养的完整思想体系,强调“修身”为根本,修身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理想目标,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使命,对当代领导干部加强政德修养、实行以德养廉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修身在齐家”指出,只有通过修身培育道德感,才能营造道德的家庭生活,为个体实现其人生价值提供立足点。“治国在齐家”表明了儒家“家国同构”的基本内容,即,伦理理论上“家国同理”;社会观上“家国一体”;在政治生活中必须以“大家”为重,以“恕道”为行为指导。“平天下在治国”则突出了“家国同构”的文化含义,即,文化价值观的合理化对于实现一个“德风开放”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作为儒家哲学的一部重要的经典文本,揭示了以修身为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道德思想,这种思想以修身为中心,向外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向内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由此而消除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闵,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隔阂,达到“合内外”的精神境界。到宋明儒学,这种精神境界发展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大学》所揭示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社会把政治伦理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在长期的发展中,壮族人民也用自己的方式传承这种理念。《传扬歌》①与《布洛陀经诗》②这两部在"那"文化圈广大壮族地区流传的经典著作,就记载了壮族先民的政治伦理之治平思想,主要包括天命观、民本观、抗争观、公平观、民权观。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封建士大夫阶层中崇佛、近佛成为一种时尚.究其原因,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的封建文人,身心疲惫时,需要一个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江总书记“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我党关于治国方略的重大完善和发展,它的提出使道德建设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就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几对关系作以简要分析。 一、道德建设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先辈在解决温饱的物质实践中创造了灿烂深厚的传统文化。那种“内圣外王”的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报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贯穿了重理想、重情操、重和谐的传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美德。它们覆盖了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9.
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文化,其发展与人类的文化发展同步而行.在中国的历史里,水文化拥有小至正心、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的博大内涵.  相似文献   

10.
清末,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其晚期,随着内乱外患频频发生,大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就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残酷斗争中,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一批汉族官僚破颖而出,给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注人几分活力。尽管这批‘冲兴名将”。“名臣”,未能挽狂澜于既倒,但因他们的效忠尽力,清王朝能苟延残喘,又维持一一f半个世纪之久。这些地主阶级中出类拔革者,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其深刻的影响。纵览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将发现,他是一个在中国近代。恰守并实践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的典型代表。而他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政治…  相似文献   

11.
日本近现代劳动目的观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直接体现;温情主义劳资关系观亦脱胎于儒家“和为贵”的伦理思想。由此而构成的日本劳动道德观在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中是不可或缺的。在弘扬传统中国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今天,强调这一点是耐人寻味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当前社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存在广泛影响。传统政治文化养成了深厚的人治传统,造成了现代社会法治意识的缺失,贤人政治、贤者治国理想使当前社会形成普遍的清官期盼意识;官本位与权力至上意识使谋官成为中国人民精神层面的取向之一,政治权力也被用来谋取经济利益;等级思想与人身依附观念使官级成为衡量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基本尺度,导致了平等、自由、民主等现代公民意识的普遍缺失;家长制与伦常神圣传统使家长式领导和一言堂现象在当前社会广泛存在,行政体系内也形成了浮夸作伪、好大喜功的政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儒家的政治思想一直被视为封建社会正统的统治思想,儒家关于政治与治国之道的认识在历史上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而,了解儒家政治观与治国思想内容的发展及其历史命运,对于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传统政治文化,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政治观是人们对于政治总的看法。政治是发展着的社会历史现象,人们对政治的认识也必然是一个长期发展时历史过程。治国之道即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指导性原则。人们对于政治如何认识,必然影响到人们对于治理国家的指导性原则的确立,而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指导性原则的内容也必然反映着人们对于政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国有着较为稳定的社会治理结构,这一良序的构建及其维系有赖于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支撑,其中,儒家的治理思想是维系和调适传统中国政治社会秩序的思想轴心.儒家的治国理政思想奠基于主体的道德自觉,强调人性内在而超越,深信人们可以经由教化而成圣成贤,据此形成了以修身为基础、以士人为主体、以礼治为路径的治理结构.儒家的治理思想具有修己与治人、德性与教化、伦理与政治合一的特征.这些思想智慧能为当今世界的大国治理提供弥足珍贵的经验与借鉴,形成不同于西方程序民主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是多元的。统治阶级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把道德教化看成是为政治国的基本手段,并最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教化系统。道德教化系统呈现出双系统特色,即显性道德教化推行系统和潜性道德教化推行系统。传统伦理道德的这种传播方式使道德思想大行于整个封建社会,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南,也为我们现代德育思想的传播提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修己治人思想,虽然孔孟早已有所阐述,但严格说来,直到《礼记·大学》篇问世,它才得到系统、完整和集中的表述。《大学》中被宋儒称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的内容,以及全部“传”文,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先秦儒家的德治仁政主张,强调修己是治国的关键,阐述了修己治人的一整套伦理政治思想。这在整个儒家经典中是很有特色的。鉴于研究这一理论的专论尚不多见,笔者不揣冒昧,试作如下探析。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理想人生模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齐家则是家庭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官员的一言一行,对国家、对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正因为如此,官员们的教子之道便会成为人们教育子女的重要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化:功能与结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政治文化对于确认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政治文化是政治心理的积淀,是从政治思想体系到政治意识形态,再到政治心理的演化过程的终极结果和精神升华。政治文化的阶级性往往以社会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奴隶社会的政治文化、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众多,但最终却以马克思主义取代各种思想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意识形态。除政治因素外,影响其发展的文化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家国思想、民本思想之间的内在接合点,阐述了其在中国占据文化主流不容忽视的文化缘由。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对周恩来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周恩来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周恩来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群众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的“仁爱”思想和“民本”思想;强调模范行为的示范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践履”精神;灵活的工作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亿“致中和”、“贵柔”的思想;求实性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行轻言、脚踏实地”的求真务实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