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校训是大学办学理念和学校特有精神的一种表征形式,是大学理念凝练后的符号表示。中国的大学校训在思想内容上追求道德性、科学性、革新性和仁爱性的统一,而西方大学校训则融宗教思想、自由理念和责任意识于一体;在校训的表达形式方面,中国大学校训讲求对仗与押韵,而西方大学校训则更为自由洒脱、没有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代大学校训功能及其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历史时期,大学校训应该具有更深刻的时代内涵和历史印记。充分发掘大学校训在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校训的构建方法,对弘扬大学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謇当年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医学专门学校题写的校训具有深厚的文化性及强烈的针对性。今天南通大学校训源自纺、医二校校训,其核心思想做人要“忠”、“善”,做事要“通”、“精”,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只要真诚地实践,校训就能够转化为通大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校训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训全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师生员工行为准则。校训的翻译对于学校的对外交流至关重要。综观中外著名大学校训的翻译,结合校训语言和内容的特点,校训翻译应遵循互文性、传意性和简洁性三大原则。我校校训的英文表述为:V irtue,Know ledge,Progress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5.
大学校训是大学在办学实践基础上根据一定社会目标要求和遵循大学本质逻辑所拟定的以表征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并对师生行为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勉励性作用而高度凝练成的一种办学格言。大学校训的制定要依循大学校训的本质,离开大学校训的本质就不可能有效地实现其功能,也就偏离了大学校训的初衷。大学校训的本质决定了大学校训的内容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学理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也是大学校训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简要回顾了中国大学校训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力图说明中国大学校训源于传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就我国若干大学校训的文化价值传承取向作了分析,有些校训直接来自传统文化经典,有些校训是多部经典的结合,不少校训传承着院校自身的文化命脉,同时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之价值;着重探讨大学校训蕴涵的丰富而深刻的育人理念,如勉励师生明确为学之序,力求知行合一,激励师生遵循大学之道,厚德诚正而止于至善,昭示师生实事求是而追求真理,营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优良文化氛围,唤起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大学时中日新,引领学校追求卓越,进而影响社会的价值形成。中华传统文化是构建校训并使校训更具文化魅力的源泉,构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训,也应立足传统文化,结合学院文化,精心凝练,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7.
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特有的精神与品质经过高度抽象后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训具有相对稳定、反映学校办学特色、体现特定时代特征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精神形塑、价值评价、目标导引、行为激励等功能。但中国大学校训存在着趋同现象,这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此,要明确办学思想、凸显办学宗旨,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氛围,开展特色活动、形成文化精品,以校训为着力点建设优秀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8.
大学校训:一个无涉时代的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学校训有古风类和白话类两大源头.大学校训雷同的特点,早在大学发展之初就已经呈现.大学把国家道德主义话语上升到校训层面并自成一场域,基本上与倡导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全球化时代无涉.由于大学校训的不证自明性,我们对此缺乏必要的质疑.从社会现实来考察,大学校训的重复生产,以及对国家道德主义话语的一再复制,可能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结果.在此意义上,正是大学校训,遮蔽了大学理念和大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以经典论、校训论、意向论三种方式追寻与表征大学精神仍不能解决“一与多”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辩证辨析言说与不可言说的依存关系。大学精神的逻辑起点是真,大学之真沿着自由、真知、引领社会展开,真知之境、自由之境与至善之境升华为至真至圣之境。真变幻出大学万千世界来,大学万千世界又复归于真,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相似文献   

10.
大学校训凝聚了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存活于大学校训之中,形成一种有意无形的精神性意向,这一意向可以视之为大学校训的精神向度.大学校训的诞生历史悠远,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能够启发民智,正所谓文史同源,文训相生,文化品位的外化又促进审美品位的发展,印证着大学校训的精神向度蕴含着文化属性.因此,大学校训的精神向度与中国史学、哲学、文学、美学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从史学的长度、哲学的深度、文学的温度、美学的厚度四重精神向度,探析中国大学校训对当代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