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中国第一代实业家盛宣怀通过"做事"进而"做官",通过办大事进而做大官,做了大官再办更大的事的人生之路。着重阐述了常州经世致用学术思想对盛宣怀的影响,以及盛宣怀运用经世致用学术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他办洋务,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国近代工矿业及金融、教育、通信事业,走出了一条经世致用、洋务吏治的独特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2.
从1893年11月金达上书李鸿章请设立铁路学堂,到1896年5月金达再次上书,再到同年11月终于获准,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堂的创设几经延宕,历经波折。学堂招生后,又经历了被谋求并入北洋大学堂到摆脱合并独立办学的曲折。在这背后,有英、俄争夺中国路权的斗争,有李鸿章、王文韶、盛宣怀等晚清大员对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不同认知与官场纠葛,堪称那个大变动时代政治的一个缩影,为今人审视晚清近代化的艰辛历程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3.
盛宣怀的实业实践活动是在清末社会政治危机、经济衰微亟需振兴的条件下进行的,由此产生的实业思想代表了当时国人对自强求富的普遍思考。盛宣怀认为,只有创办实业才能使国家转贫弱为富足,只有富足才能自强,只有自强才能免受外侮。创办实业须师法洋人,同时与洋人争利。盛宣怀的实业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4.
铁路在中国诞生延展,既是中国近代化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向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铁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上海机器织布局在解决还款纠葛之后所遇见的新问题入手,说明在中国经济近代化过程中,资金、技术、规模等因素如何阻碍企业的顺利建成。郑观应、盛宣怀等早期洋务企业经理人员采取怎样的相应对策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实践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宣怀是中国近代推行洋务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实业教育"和"教育救国"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中体西用"的方针指导下,他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另一方面又大胆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和教育制度,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为教育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后,兴修卢汉铁路成为清政府的国策要政。在财政入不敷出的困难局面下,清政府选定盛宣怀提出的先官款、次洋债、后商股的筹款方案,并由盛宣怀全权负责实施。由于官款不足,商股难集,借洋债成为卢汉铁路的主要用款来源。经过漫长、复杂、艰难、曲折的谈判,最终与比利时公司达成筑路借款合同。尽管该合同在路权方面存在着不少弊端,但却启动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建设进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卢汉铁路的兴建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8.
铁路在中国诞生延展,既是中国近代化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铁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铁路运输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扩大,从而也就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区域化倾向的发展,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一、铁路运输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发展铁路运输,大大便利了“商旅之往来,货物之转  相似文献   

9.
盛宣怀是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的官僚实业家,其实业思想的产生及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父亲的影响及洋务思潮的兴起推动了他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李鸿章的青睐及官督商办企业的实践使其官督商办思想得以形成。晚清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及民族危机日趋加深的现实促成其实业商办思想达到成熟。  相似文献   

10.
晚清一代,在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盛宣怀始终热衷兴办各类新式学堂和文化机构,不但有诸多开创之功,而且实绩也多,是我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非常有影响力的实际推动者。然其既非教育主管,也非地方督抚;既非名公巨卿,又非硕学宏儒之才,却能成为近代教育不可逾越的重要人物,个中原因很值得探究。其受家族重教传统的熏陶、经办洋务实业的内在需求、洋务教育活动的现实推动、李鸿章的直接影响,使其具有强烈的兴学动因,成为其能最早倡行新式教育且成效显著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盛宣怀是清末著名的官僚、实业家,观其投身洋务,力行新政,经世致用,不可谓无功;但因其多钱善贾,积累巨资,及推行铁路国有政策,又屡招清议抨击。其身后声誉,更是褒贬不一。在其评价上,史学界与时浮沉,无所建树,委实折射出历史学的流弊。  相似文献   

12.
在李鸿章主持下,近代中国第一家新式矿业企业湖北开采煤铁总局于1875年创办。总局经营过程中,大冶铁矿被意外发现。被大冶铁矿优越的开采条件所吸引,总局洋矿师郭师敦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份炼铁厂建设计划。对此计划,总局督办盛宣怀经历了从犹豫到极力赞同的思想转变过程。但是,该计划最终没有得到李鸿章的支持,因而流产。总局炼铁计划的夭折是中国钢铁工业建设史上一次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3.
盛宣怀实业教育思想形成于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急需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其实业教育思想以培养一线技术人才为目标,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严格管理,从严治学。  相似文献   

14.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列强就不断通过各种手段侵蚀中国的电报利权,中方为维护和争回电报利权也作了种种努力。1883—1884年,中英关于如何在福州安放英国大东电报公司电报海线的交涉便是其中一例。在此次交涉中,当时身为中国电报局总办的盛宣怀,善于运用策略,力争将此交涉限定于公司间的商业谈判而避免其成为国家间的外交议题。两国的电报公司最终于1884年在天津正式签署《福州电线合同》。该合同的签订,有效地阻止了外国电报公司对中国陆地电报利权的侵占,对此后中国电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论盛宣怀教育救国思想产生的缘由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宣怀不仅是清末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近代中国教育的奠基者之一。在"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下,他开始意识到中国社会的变革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中国要走上自强之路,还必须对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丰富了其一生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侯清麟《脚步声声》是一本具有自传体色彩的长篇小说,作者用纪实的手法、农家子弟的主观视角,还原了1978年高考恢复前后中国乡村社会的时代特征;以"青春记忆"为叙事脉络,完成了对角色主体性成长的描写与心路历程的刻画,生动呈现了78级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早期记忆。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企业的领舵人,领导的风格决定了企业的命运与方向。轮船招商局创办后由于利润的驱动而致领导人不断更迭,先是作为商人身份的唐廷枢、徐润任总办,后又由官方代表盛宣怀主管局内事务。不同的领导人由于自身不同的身份,并且拥有不同的社会阅历及个体素质导致了不同的领导理念,对招商局的管理也采取不同的方式,从而也创造了不同的企业风格。这种管理制度的变换,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上“官”与“商”两种力量与观念的博弈。  相似文献   

18.
在充分查证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1935—1937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宣传中国革命、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领导东北抗日斗争中发挥的作用。明确指出,虽然在此期间王明和康生一直担任代表团正副团长,但是与此前四年的情况相比,这两个人在代表团内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被打破,经过井冈山、长征和东北实际斗争考验锻炼的国内同志逐渐在代表团取得了主导地位,代表团积极拥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这一时期的代表团虽然也存在着缺点错误,但是不足以抹杀其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