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烁锋  韩健 《理论界》2008,(4):140-141
同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前期作品中相比, <第五和平书>的主题中蕴合的倡导世界和平的理念已经超越了其对文化身份的建构和分析,从而使该部作品中所蕴合的"和"思想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汤亭亭作品中"和平"主题的存在意义入手,结合其写作历程和创作方法,分析<第五和平书>中体现的中国"和"文化,并对"和"文化思想在当今世界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的作品《金童》(Golden Child,1998)中,作家将自己对于华裔美国人应该如何建构并完善文化身份,实现多元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摆脱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单一的束缚,从而最终达到文化超越的独特思想很好地展现出来。本文从跨文化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角度出发,对该剧本进行较详尽的文本分析,试阐述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超越思想对于构建华裔身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雷祖威、梁志英与伍惠明是继汤亭亭和赵健秀之后步上华裔美国文坛的一代重要作家.从此三人的代表作品短篇故事<生日>、短篇故事<何所不死?>、小说<骨>中一些带有标志性的形式策略和一主题特征可见:尽管当代华裔美国文学创作在多元与复调的前提下已经越来越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但是该文学想像的感人之处和生命力只能来自不断演进和变化的华裔美国社会和华裔美国历史,以及华人在此过程中生活、奋斗和憧憬的物质经历.  相似文献   

4.
与早期华人作家的作品相比,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主题已发生了变迁,更多地转向了双重文化背景和视野下的华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在此以该小说为例,分析其中所体现的当代华人对中国文化和自身分化身份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指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作品都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对以往作品的模仿.本文对简-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进行体裁上的互文性解读,重点讨论了小说与哥特式小说、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以及说教型小说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6.
罗兰·巴特的作者现主要体现在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表的论文:<作者和作家>、<作者之死>、<从作品到文本>、<文本理论>等,阐述了作者身份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学叙速、表达方式及从作品到文本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审视作者、读者和文本关系的全新视角,彰显了主体隐匿之后为现代写作提供了文本多义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四部作品的创作主题 ,认为汤亭亭的创作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女性主义、种族平等、建构族裔文化属性到倡导世界和平的嬗变过程 ,并以该嬗变过程为楔子 ,简单地探讨华裔作家的创作态势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文学批评初期突出了作品的族裔性,对于少数族裔政治及社会现状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品的文学性,随着华裔文学发展的成熟与研究的深入,批评话语开始转向其文学性的诉求,与国外研究发展相比,国内研究相对滞后,作者认为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性与族裔性互为表里,密不可分,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一部分,缺乏"华裔性"的文学文本,不能够算作真正的华裔文学,而缺乏文学性的华裔文本也不可能成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只有族裔性与文学性结合完美的作品才能成为美国华裔文学的经典之作,我们的研究应从族裔性与文学性融合的角度出发,揭示作品所蕴含的复杂内涵,彰显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成名作,在沿袭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流浪汉风格的同时也继承了贝娄其他作品的犹太风格.由于现实人物和贝娄各个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奥吉·马奇历险记>使得贝娄文本成为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整体文本,各个文本之间相互指涉,也自然成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互文本,形成了一个意义更广泛的互文文本网络,说明"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进一步验证了互文性理论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的实用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小说作品大都反映了华裔作家对美国华人生存状况的不满,以及对华人社会种种问题的困惑,因此很多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在其作品中都表现了对美国华裔女性未来发展的理想化憧憬。美国华裔女作家任壁莲在其作品中从多元的文化族裔视角提出了颇为独特的族裔身份观,表达了作家建构一种全新的美国族裔关系和族裔身份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1.
张彩庆  骆洪 《学术探索》2012,(10):149-153
身份政治是美国华裔文学的规定性特征。美国华裔文学作为华裔身份想象、表征和构建的场所,其阐释和接受是富于政治性的,是民族性和族裔性交锋的延伸。本文以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女勇士》为例,分析该作品在接受过程中所遭遇的阐释政治,从而阐明后现代族裔作品实现族群身份建构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毕飞宇的小说文本<玉米>、<玉秀>、<玉秧>系列给我们展示了共同的女性命运造成的三个女子不同的悲剧遭遇.作品以呈现生活原态的叙事,不动声色地触及女性悲剧的生活本质和社会本质.作品穿越世俗生活和男权伦理的小说系列叙述,揭示了中国伦理文化的黑暗和人类文明发展背后的偏见.  相似文献   

13.
论汤亭亭《女勇士》的自我东方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方主义作为西方对东方的霸权话语除了出现在西方作家的作品中外,也渗透到了不少身处西方的华裔作家作品中.在西方东方化的同时,由于历史、学术和个人原因,东方也参与了自身的东方化.汤亭亭利用自己的双重文化背景,选取中国题材,采用传记体形式向西方世界反复言说和确证东方主义,成为自我东方化的典型代表.其<女勇士>以表现中国生活、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里存在的拼贴、扭曲甚至颠覆来实现自我东方化,以迎合东方主义话语中中国文化的淫欲、专制、落后、神经错乱等并不符合实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美籍华裔作家的作品给读者呈现了诸多沉默的人物形象.本文以谭恩美的四部作品为例,借助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苏珊·兰瑟的女性叙述声音理论,探讨作品的沉默主题,分析沉默的原因、内涵以及作品中女性如何打破沉默.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解读谭恩美的作品,领悟她在作品中建构华裔女性话语权和多元文化共存景象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喜福会》和《我的缪斯》是美国当代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前者是虚构的艺术作品,后者是作者真实的生活随笔,两部作品中亦幻亦真的人物命运都令人瞩目与感叹。作者对命运、鬼魂、信仰等人生难解之谜的异类表达,不仅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意味,也有西方文化的痕迹,混合信仰在人物形象和作者身上"杂糅"呈现,折射出华裔在跨文化语境中两难的生活处境与信仰选择及文化接受。  相似文献   

16.
读者在文学活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种重视在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作品<寒冬夜行人>中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读者从文本之外走到了文本之内成为作品的中心,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者成为作品的主人公;二是读者的阅读期待构成文章的叙述线索.本文从这两个方面逐一分析,以期说明<寒冬夜行人>中的读者形象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戏剧已有大约百年的历史,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为初级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崛起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繁荣发展时期.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华裔戏剧无论从创作主题、戏剧形式,还是影响范围,都有很大的变化,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作品.研究美国华裔剧作对于研究海外华人戏剧传统的建构,探讨中国文化与文学对海外华人戏剧的影响,以及了解华裔戏剧在海外的接受,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工业述要>凝聚着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并与<启蒙辩证法>等前文本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既渗透着他对法西斯主义的思考与批判,也融入了一个"流亡知识分子"对美国大众文化的负面看法.而在<述要>中,阿多诺通过对文化工业的商品属性、标准化与伪个性化特征、祛魅与返魅效果、操纵大众的手段等进行分析,既呼应了他以往的研究成果,也体现了现代型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9.
华裔美国作家谭恩关的代表作<喜福会>以母女关系为线索,展现了移居美国的四个华人家庭中母女之间从隔阂、误解、分歧与对抗走向理解、包容、妥协与和解的情感历程,折射出中美文化从碰撞与冲突走向交汇与融合的和谐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各学派都有自己的经典,并且为经作传之风盛行.<墨子>、<文子>、<管子>、<韩非子>均有以经传结构出现的篇目,在文本形态上各具特征.先泰诸子经传结构的文本形态,对于格言警句体、说体、专论体作品均有培育功能,甚至在连珠体和骈体赋的用典中,也可以见到先秦诸子经传结构文本形态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