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滚滚而至,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区域性公共问题急剧滋生起来,由此引发新型的治理形态--区域公共管理。区域公共管理要求政府打破行政区划的刚性桎梏,摒弃狭隘的行政区行政的种种制度缺失,建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视野下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基础和政策框架。因此,文章分析了区域公共问题的滋生及其成因,剖析了我国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失,并探讨了创新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背景下的"泛珠江三角洲"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体化的区域将成为未来世界必然的行为主体和竞争主体,而协调乃是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变量,如何消解高昂的协调成本、抵御地方主义,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走向区域治理,是"泛珠江三角洲"可供选择的协调机制,该文在厘清治理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治理的基本功能和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新的城市化现象、城市化的地域差异不断出现,对西方经典城市化理论和传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假说提出挑战.在对传统视角下城市化动力机制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本文对全球化视角下城市发展理论流派进行介绍,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全球化视角下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成果,指出:(1)国外学者侧重于定量分析和实证检验,但也多侧重于外资这一个侧面,并很少专门论及中国;(2)国内学者局限于定性分析、经验总结,研究区域范围狭窄.并提出全球化视角下,今后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的几个主要方向--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外向型机制、产业基础、对外贸易,及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城市化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的发展为国家转型所依赖的城市治理,提出了大都市区域治理的挑战与困境.这种挑战与困境与大都市区域城市主体间的协调机制直接相关.城市治理的区域主义范式认为,区域统治与区域治理理论是应对上述挑战与困境的所在.考察黄浦江死猪污染事件的各行为主体的行为,发现在缺失跨越行政区间的建制性大都市区域政府的结构限制下,区域统治理论所倡导的大都市区域协调机制无法发挥有效作用,作为类区域政府的中央条线部门作出的是在地化处理选择;同时,区域治理理论所关注的横向协调机制,做出的是理性的“反”区域治理选择.在此结构限制下,要达成大都市区域治理,在满足促成性条件的前提下,必须克服阻碍性条件拦阻.  相似文献   

5.
跨区域性公共环境议题不断涌现,地方政府在跨域环境治理行动中的横向协同非常重要。从发展差异、政治势能、政策环境、组织载体和治理能力五个维度构建理论框架,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发现跨区域环境治理有“高位主导型”“辐射带动型”和“全面支持型”三条路径。其中政治势能是跨区域环境横向协同治理的必要条件,通过释放政治压力和晋升激励,形成驱动集体治理行动的约束力量。政策环境和组织载体为充分条件,提供集体治理行动所需的合作空间和行动载体,共同为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供给约束规则。发展差异需要同具体条件组合而影响协同效果。在强制约束力量和完善规则交互作用下,跨区域治理主体间能携手迈向协同共治。对揭示区域环境横向协同治理内在逻辑,探索更优环境横向协同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结果之一是从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城市竞争到区域合作转向的同城化模式的逐步形成。在资源分配、治理对象、治理功能等领域,行政区行政、法律支持孱弱、公民参与不足、区域协调弹性过大,凸显了其碎片化效应。本文运用协同理论,基于整体性治理逻辑,提出了建立跨区域治理的合作组织、形成区域政府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强化协同治理的政府信任机制、拓宽有序的公民参与机制、完善复合型监管机制等同城化语境下区域政府合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城市之间联系密切,跨地方政府的事务愈发多起来,区域治理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在区域治理概念以及主客体的理解方面我国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对此进行重新理解;同时我国的区域治理也面临着诸多障碍,要使区域治理取得进一步成果,应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方面共同努力。通过组建正式的区域机构、形成区域行政协议、形成区域合作的政策网络等形式来实现区域治理。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集群理论作为区域经济理论的最新进展,其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集群与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背景、政府政策等。最后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图们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离不开法治保障.区域法治一体化是当前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现象.当前图们江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和法治建设中面临着各种法治冲突,通过区域内各国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设立区域法治协调与管理委员会、整合修订区域内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可以协调该法治冲突并实现区域法治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与城镇化之辩:构建区域联动发展研究新框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内并未形成城市化的共识,城市化推进却处处受挫。当代中国城乡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陷入了两难困局: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另一方面,城市社会矛盾和发展受困快速显现。两方面的事实比兑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城市化道路诉求"的存在,表明既有的城市化进程推进方式面临挑战,需要进行大幅调整。文章基于此现实和理论发展困境,构设中国城市化研究新框架;文献归纳总结贯穿全文,内容谋篇布局抓住城市化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困局,意在构建中国的城市化理论与实证研究概念性框架。中国道路选择题注作两层含义进行解读:其一,解构本土化城市化理论;其二,探讨契合于中国实情、因地制宜的城市化和城镇化路径选择。植入"脆弱性"概念研究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正当其时,有鉴于此,文章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框架。  相似文献   

11.
开发区是发展经济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开发区”创设的结果之一,就是极大地推进了所在区域及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本文结合苏南地区主要开发区(高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的分析,试图对以开发区为先导带动区域城市化进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12.
根据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和分级,边缘区中心城市崛起的理论基础,以及锡盟南部区域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锡盟南部区域应迅速培育和壮大一个区域中心,以更好地承接上位经济核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地区发展。通过25项指标综合评价各旗县的发展条件,对适合旗县进行区域中心城市选址方案对比,推荐选址多伦诺尔培育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并提出了总体发展思路和性质定位、区域联动与协同发展、迅速聚集人口与快速城镇化、培育多元产业体系、构建开放的城市发展空间等培育策略和分步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3.
重庆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城市规模及城市人口增长不平衡、小城镇数量多而规模小三个方面.在依次对都市圈、渝西经济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城市化发展优势及问题的分析基础上,来研究三大经济区适宜联网辐射、放射状推进、点轴结合的重庆城市化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对生态城市化模式的含义进行剖析,并从区域功能定位、目标特征、过程特征等方面,对青藏高原生态城市化的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近代牡丹江地区移民与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口是形成城市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近代牡丹江地区国内、国际移民的大量迁入造成了区域人口结 构的变迁,为牡丹江地区的经济开发提供了多种有利因素,加速了其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主体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随着经济发展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群的形成与扩张是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并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和完善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今后,我们有必要确立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因子分析法为基础构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淮海经济区115个市县进行定量评价及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市县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得出淮海经济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并且差异日益增大的现象。现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城镇人口规模、就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等;而教育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等指标的影响十分微弱。  相似文献   

18.
在阐述全域城市化的内涵后,从城市社会学视角对全域城市化进行理论解析。结合大连市的实例,探讨全域城市化的推进方略,并提出全域城市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指出全域城市化的实质已经超越传统的城市化的理论界定,是在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中,结合了城市文化学说、政治经济学说和创新型城市发展动力学说等理论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化发展已进入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快速成长阶段。基于中心城市和城市圈发展理论,着眼于合肥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着力打造泛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的定位,研究合肥新城市定位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集聚的综合指标体系,运用2005—2015年各省份的相关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新型城镇化与农业集聚之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2005—2015年新型城镇化综合序参量、农业集聚序参量均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新型城镇化综合序参量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农业集聚综合序参量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集聚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各省份之间的耦合度存在明显差异,整体看,东部地区耦合度低于中西部地区;从两者之间的协调水平看,东部地区的协调水平也低于中西部地区。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农业集聚,能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但东中西部地区需要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