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与马克思的相关理论之间不是直接的亲缘关系,而是经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嬗变过程,以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为中间环节。分析福克斯与批判理论之间的理论关系可以更精准地把握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角色与地位。福克斯在对法兰克福批判理论进行重构的基础上,以“数字劳动是否是异化劳动—如何对数字劳动的异化状态进行微观分析—如何克服数字劳动异化状态”的逻辑理路,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劳动思想,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从法兰克福的“超距”偏移中又逐渐向马克思靠拢。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自1932年全文公开发表以来,研究“青年马克思”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潮之一,甚至成为一种时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性质及其在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研究、争论的课题,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解释造成了许多思想上的混乱,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正视这种所谓“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闹剧,廓清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本来面目。总的说来,在西方学术界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关于卢卡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阐释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 ,就异化现象作了独创性的阐发 ,基本符合马克思的思路 ,实现了他所说的“用马克思的思想真谛来解释马克思的理论”的目标。他在异化问题阐发中 ,存在着用黑格尔眼光来看马克思的“严重的错误”。他对马克思“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命题的阐释 ,既有积极扬弃异化的意味 ,又有可能走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端。但是 ,他并未有意识地去创建西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以麦克拉伦为代表的一批西方批判教育学者,在当前资本主义危机加深及左派重振运动的背景下,提出“回归马克思”,其目的在于使批判教育学变成一种废除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克服人的异化而实现人的解放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回归马克思”实际借用了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解释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框架。由于批判教育学理论的非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立足于修补的改良色彩,因而回归马克思的努力也只是“修正”马克思主义,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意义是有限度的,因此它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相似文献   

5.
持“社会主义异化论”者为了论证其观点的正确性,通常总是极力抬高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思想。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就是唯物史观,只有异化理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种观点对吗?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分析。不可否认,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和后期一部分著作中都曾使用过异化概念。但是, “异化”的含义、内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异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端”,在马克思主义中具有“一般哲学的,一般方法论的意义”。本文试图借助这一方法论,来探讨异化与文学的关系,论述异化与西方文学变革问题。 异化是促进西方文学变革的动力之一 异化始于何时,在理论界没有一致的意见。一些思想家将其视为现代社会的社会病,说它随着“现代资本主义时代”一同开始(卢卡奇);是“新世纪的疾病,十九世纪以前似乎还不为人们所知。”(梅纳克)另一些思想家却针锋相对,批评这种观点“把异化仅视为一个现代社会的现象是一个大错误”(刘易斯·福伊尔);认为“自人不再生活在原始状态中起,异化就已存在”(阿诺德·豪译),并从对圣经故事的重新  相似文献   

7.
弗洛姆的总体异化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姆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新弗洛依德主义”的创始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危机和非人道化过程的加剧,以异化作为揭露批判其罪恶和病态的核心范畴。因为异化“触及了现代人最本质的东西。”同时,他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马尔库塞的“人的总体异化论”观点,提出了他的总体异化论。本文试对他的这一理论作一点探讨。一在弗洛姆看来,无论是“青年”马克思,还是“老年”马克思,异化范畴在其思想中一直占据着“中心地位”。他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劳动异化的四种表现来…  相似文献   

8.
亨利·列菲弗尔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声称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官方化”了,提出既要“继续”,又要“超越”马克思主义;主张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中寻找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源泉,以便“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并加以“革新”。他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解释,并提出:“要按照两条主导线索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这两条线索就是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他把“异化”一词看成是“显影剂”和“催化剂”,提倡沿着“异化”这个概念的轨道去探索一切问题。在所有“异化”问题中,他认为政治上的异化是最严重的异化,是“在国家中和在国家帮助下”的异化,  相似文献   

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站在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的立场上,扬弃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结合辩证法的思想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的共同主题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所呈现出的异质,即阐释劳动异化问题的观点。引入国民经济学中“私有财产”的概念以及阐述其与劳动异化的关系来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学者经过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形成了“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说”、“私有财产决定异化劳动说”和“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互为因果说”的观点。通过对三个观点的辨析,来把握住马克思异化观点的实质,并为当下市场经济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发展等问题研究的深入,马克思的实践观再次成为理论家们的热门课题。我国哲学界近年来开展的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在国外,以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实践而著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则通过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究,对马克思的实践观作出了所谓的“现代解释”,并且自我标榜这种解释是忠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从理论上剖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解释”,正本清源,这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人们对传统的理解方式和解读模式不断进行反思。就国际学术界而言,“走近马克思”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感召力的口号。直面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并从马克思文本著作出发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实质成为普遍的学术研究方向。以美国学者洛克莫尔(Tom Rockmore)为代表,研究“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Marxafter Marxism)成为国际学术界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题。就国内学术界而言,“回到马克思”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一种认识,但由于缺乏切实的学术目标和具体的研究路径,这些研究离真正“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还存在很大距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入手,通过对“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逻辑架构为基础”、“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基础出发展开逻辑运转”这两条逻辑线索的梳理,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最终完成对异化劳动的全面扬弃。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在当代中国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特别是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崭新而独特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异化”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范畴,也是人们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有些资产阶级学者把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等同于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异化概念,宣扬只有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中才能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在国内,关于马克思异化概念的文章虽然不多,但分歧也较大。因此,明确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特点,搞清马克思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的区别,对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无疑是必要的。异化一词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使用,开始于近代欧洲哲学,流行于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评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评析骆沙舟五六十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出现了一个重要转向,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从宏观的(制度上的)否定转向微观的(社会生活具体领域的)剖析,其理论重心也从哲学转向经济学、政治学。消费异化论就是这一“转向...  相似文献   

15.
三十年代以来,关于“青年马克思”的世界性热情有增无减,“青年马克思”与“成年马克思”之间的关系,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论争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所展开的论争,也越来越超出青年马克思思想本身,而日渐渗透到范围广泛的政治、思想背景之中。针对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在世界范围内向马克思主义发起的理论挑战,法共党员、“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名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也于六十年代初把自己的研究重心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德国,既有左翼马克思主义精神领袖的思想遗产;又有新老几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孜孜以求,以及马克思学家的不懈努力。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作为马克思主义故乡的德国,在今天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镇之一。2009年的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合MEGA 2 阅读马克思;马克思思想的复兴;公共讨论中的“马克思体系”;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人的形象”;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文化。此外,“11月革命”的历史效果、“后89时代”的历史神话、金融危机的深度反思、联合国/欧盟的军事化与国际关系,等等,也是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由此可见,尽管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处境不佳,但却依然活跃。我们认为,尽管他们对马克思有着不同的解读,而且很多研究缺乏原创性和理论深度,但他们对马克思、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和“迷恋”,值得国人钦佩和羡慕;他们的“阅读《资本论》活动”和“结合MEGA 2 阅读马克思”的方式,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有的同志认为,异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理论,甚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是不符合事实的,是完全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要正确认识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考察马克思在他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中使用异化概念的不同情况,明确认识“异化”只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对立关系时使用的、在其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严格规定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特质体现在具有自己的问题意识、理论基础和由此形成的研究对象上.在哲学人类学的视域中,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感觉和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来讨论美学问题;在这一论域中展开的思考,使马克思对审美活动及其意义的阐释有了比西方古典美学更丰富也更深厚的人学内涵和历史内涵.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为指向的美学思想是其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石,也是其阐释文学艺术活动及其审美价值的出发点.文学研究上的这一定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特有的社会/政治批判维度和文学价值观.马克思的文学批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异化”一词本来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在黑格尔哲学里才成为哲学概念。文中分析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程,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异化思想的高峰,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异化”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范畴,也是人们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有些资产阶级学者把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等同于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异化概念,宣扬只有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中才能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在国内,关于马克思异化概念的文章虽然不多,但分歧也较大。因此,明确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特点,搞清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