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刑法学上存在的"主观超过要素"和"客观超过要素"概念自身存在矛盾,其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相冲突,而且"超过要素"概念的产生系由对客观情况认识不完全所致,因而"超过要素"概念是学术上不可取的伪概念。目的犯的目的不是主观超过要素,与其对应的客观要素是体现犯罪目的的危害结果的发生;倾向犯的内心倾向则是一种痛快型的罪过情感。而与客观超过要素相对应的主观要件是一种抽象的罪过情感,也即与客观超过要素相对应的罪过心理是行为人漠不关心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2.
清代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塑造了狄希陈这个严重"惧内"的人物,从心理分析学的角度看,他的行为具有一种受虐倾向。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综合能力不足等因素使狄希陈产生受虐冲动,希图以妥协、消融进强大外在世界的方式获取安全感。这一过程具有强迫性、自伤性,并最终导致受虐倾向的形成。在大量明清小说作品中,以"惧内"为表征的这种倾向的普遍出现代表了一种社会异动,颠覆了传统伦理纲常的等级秩序。  相似文献   

3.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秉持前瞻性的刑法理念。前瞻性的刑法理念不同于缺乏可靠科学依据的科幻小说,也不能列入"过度刑法化"倾向的范畴之中。我们可以将涉人工智能犯罪划分为现行刑法规定能够规制的、现行刑法规定规制不足的以及现行刑法规定无法规制的涉人工智能犯罪三种类型。针对三种犯罪类型,我们应当分别采取不同的刑法应对策略:完善相关司法解释,将财产犯罪中的"当场性"解释为行为人的行为及其延伸与被害人在同一时空;调整相关犯罪的构成要件,在交通肇事罪等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中增加智能机器人的设计者或生产者这一主体;完善刑法规定,增设滥用人工智能产品罪和人工智能产品事故罪等新罪名。  相似文献   

4.
非犯罪化的要义在于遏制那些建构论唯理主义者扩张性地滥用刑法以型构社会秩序的冲动,即遏制犯罪范围的扩张性认定趋向。作为刑法谦抑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作为一种价值追求,非犯罪化要求在刑事立法、司法过程中,在特定情况下,对某些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逐渐)减少其反应活动。非犯罪化在今天不应只是一种价值理念,更应成为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努力态势。  相似文献   

5.
功利主义是近代以来一种重要的伦理思潮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在当前功利冲动尤为强劲的背后 ,一种反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潮在涌动着 ,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文章详细分析了功利主义的含义、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潮以及我国当前功利冲动的种种现象所引起的反功利倾向 ,并指出必须重视对反功利主义伦理思潮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法哲学视域下,当今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伦理冲动与经济冲动的良性互动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个体扬弃主观抽象性的道德冲动、谋利冲动而形成普遍性的伦理冲动、经济冲动。二是普遍性的伦理冲动、经济冲动形成"冲动的体系"。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才能真正建构个体的"冲动的合理体系"与伦理实体的"冲动的合理体系",也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嫉妒犯罪的心理分析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嫉妒犯罪的心理分析及其预防蒋艳菊嫉妒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嫉妒是一种潜伏于人的心理深层之中的具有消极意义的心理因素。是某些人产生犯罪意识冲动,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潜在心理原因。对它的认识将增进我们对人的心理实质...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在总体趋势上呈现由"冲动犯罪型"向"蓄意犯罪型"转变。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理解和适用存在偏差,"宽严相济"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片面从宽"。认识上的"片面从宽"导致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危险性无法进行准确评估。因此,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未成年人司法中适用应以人身危险性评估为核心。在相较成年人从宽的基本框架之内,未成年人的刑罚适用应以从轻为基点,并在此基础上适用人身危险性的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9.
家庭结构缺损型学生(以下简称缺损家庭学生)是指家庭成员结构不完整,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中父母离异、双方或一方亡故或弃家出走的特殊家庭的学生。本文应用心理测验法对缺损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将其与完整家庭学生作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①缺损家庭学生中存在较高比例的心理异常者,尤其在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2个项目上,均有约占7%的学生存在中等及其以上程度的心理异常;②缺损家庭学生在各项目上的得分(T分)由高到低的排列次序为:过敏倾向、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孤独倾向;③缺损家庭学生在冲动倾向、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3个项目上的得分显著性地高于完整家庭学生;④缺损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年级、性别及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10.
寻衅滋事罪是由我国1979年刑法规定的流氓罪演变而来,虽然对寻衅滋事的行为规制有法可依,且其后出台的司法解释也进一步明确了其构成要件的相关内容,但是仍然存在口袋化的倾向。在司法实践中,如此定量入罪控制的模式显然不能对定性带来实质性改观。寻衅滋事行为类型混杂,属于一种复杂的构成要件类型。对于大多数犯罪而言,构成要件使得其具有独立特性,因而与其他犯罪类型得以区别。然而,寻衅滋事罪在性质上仍然属于轻罪的范畴,对其不应采取"严打"的刑事政策。"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对"严打"政策反思之后,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具体刑事政策,也是"承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秉承。因此,在认定寻衅滋事的犯罪过程中,应当需要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1.
受反腐高压政策的影响,贿赂行为治理呈现明显的"过罪化"倾向:一方面,以"对价关系"淡化"贿赂关系",使得犯罪圈明显扩张;另一方面,将"对向关系"升格为"对向归罪",构成要件的犯罪个别化机能被架空。在贿赂犯罪领域,刑事政策的"严"和"宽"应分别表现为"严密法网"和适度限制罪质与罪量的评价,单向从"严"有违法治反腐的精神。贿赂犯罪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既要通过构成要件要素的"增、改、废"重塑贿赂犯罪实体法网,又要借由"对价关系"的实质认定重构贿赂犯罪的个别化评价标准,从而合理划定贿赂犯罪的处罚边界。  相似文献   

12.
采用情景模拟法与问卷法,对网上满额促销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网上满减促销比满返促销和满赠促销更能刺激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冲动性购买倾向直接影响冲动购买行为,高冲动购买倾向的消费者面对满减促销时更易产生冲动性购买,而低冲动购买倾向的消费者面对不同满额促销产生的冲动性购买行为没有差异,不同冲动性购买倾向的消费者对满额额度的选择不同。最后对网络店家提出相应的营销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键性概念的清理和明晰是我们展开对话交流的前提条件,也是建构出学科对话平台的有效途径。"关键词研究"则作为一种移植西方的批评方法,迎合着国内各学科寻找知识增长点的兴趣和解释冲动,但就方法创新性而言,中国学术传统中的"概念史"、"观念史"研究以及"引譬连类"的思考倾向,亦表征出这类研究方向。关键词的意义嬗变不仅源于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而且也和不同时期的翻译侧重相关,这实际上体现出概念自身的发展过程,被视为文化历史进程的一种继续。  相似文献   

14.
非法集资犯罪中司法实践涉及最多的就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本罪在司法解释的规定与司法适用两个层面上存在完全不同的面貌.一方面司法解释对于本罪成立的非法性、利诱性、公开性、社会性"四性特征"有着精细的规定且不断通过新的解释进行修正,显示出定罪慎重的态度;另一方面本罪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过度扩张倾向,部分民间融资、民间借贷行为被贴上犯罪的标签.实践中,"四性特征"平面一体化综合认定犯罪的定罪思路是本罪过度扩张的直接原因,弱化非法性、重视保本付息的定罪作用、存款异化为资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方式不分均是弱化非法性定罪的当然结论.因此,从方法论视角出发,将现有的平面一体综合认定犯罪的思路纠正为以非法性特征为基础和关键、其他三性特征为辅助判断的层次判断思路,是解决本罪扩张化倾向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恐怖活动犯罪呈现全球化趋势,刑事司法应对全球化恐怖活动犯罪成为应然,也是必须的选择。我国当前重刑反恐政策和民意"重刑化"倾向,弊端明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反恐合作的有效开展。刑罚裁量涉及国家对犯罪做出反应的方式是否有效和富有理性。公众舆论影响量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量刑政策也影响公众形成对社会犯罪状况、法律秩序以及公共安全的基本态度。"严打重判"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应该对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的量刑政策重新定位,并对民意加以理性引导。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明在21世纪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而宗教作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的经典要素,在新时期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第一,宗教在全球范围内强势复兴,呈现"量"与"治"的双重突破,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从宗教适应现代化逐渐调整为现代化践行宗教性;第二,宗教表现出强烈入世冲动,出现宗教政治化和政治宗教化两种入世取径;第三,宗教信仰个体不断追求信仰的个性化,宗教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第四,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形式上出现科学化倾向;第五,宗教异化、蜕变为宗教极端主义的趋势加剧,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宁.  相似文献   

17.
(三) (接1990年第4期)时过一个世纪,在席勒之后,尼采又一次论述艺术(审美)类型问题。席勒从人性的两种天性冲动去说明艺术(创造)类型,而尼采则从人性的两种本能,冲动去说明艺术(发生)类型。尼采根据希腊悲剧艺术表现的特性,认为艺术是人类两种本能冲动斗争与和解的产物。这两种本能冲动,一种足日神冲动,一种是酒神冲动。尼采认为,人生永恒的痛苦和冲突是真正的存在,酒神冲动就根源于这人生的痛苦和冲突,构成一切存在的基础,整个宇宙的原始冲动。酒神冲动刺激、推动日神冲动,日神冲动则为酒神冲动提供美丽的形象,缓和酒神冲动的满溢和过度。酒神冲动魔力似乎刺激日神冲动达于顶点,却又能够迫使日神冲动为它的横溢服务。酒神冲动比之于日神冲动,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日神冲动的艺术目的,就足以美丽的面纱,壮丽的幻觉  相似文献   

18.
利用10省份调查数据,在推导出农民工犯罪倾向理论模型基础上,分析农民工服刑人员和不涉罪普通农民工之间在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行为特征三个维度上变量的总体和内部差异。研究发现:(1)男性、年龄较小、受教育水平低、家庭收入少、母亲受教育水平低、兄弟姐妹个数多、失业严重、曾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农民工犯罪倾向高;(2)社会保险状况和犯罪被发现可能性影响不涉罪农民工犯罪倾向;(3)家庭成员犯罪史和刑罚打击力度影响服刑人员农民工犯罪倾向。  相似文献   

19.
在支配直接故意犯罪的主观罪过要素中,犯罪意志是核心,它体现了直接犯罪故意的罪过实质.犯罪意志是一种动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在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犯罪意志的形成和表现过程实际上就是犯罪目的的展开和实现过程.直接犯罪故意中的"希望"就是行为人意欲通过实施一定的犯罪行为,作用一定的对象,促使危害结果产生,以达到预期犯罪目的的意志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大众化”论争中的两种立场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卫中 《南都学坛》2008,28(1):66-71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讨论中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以瞿秋白和创造社、太阳社成员为代表,另一种倾向是以鲁迅、茅盾为代表,这两种倾向之间的分歧,并非仅仅是认识上的差异,其实有一个立场的不同。前者把"大众化"仅仅看做推行、建立无产阶级文学的手段,因此显示出偏执和狂热;后者则坚持了五四新文学传统,因此显示出理智与冷静。鲁迅和茅盾的介入更像一味镇静剂和清醒剂,在"左翼"文学内部有力地遏制了过分"左"倾化的倾向,把论争拉回到更现实的层面上,增加了建设性,减少了破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