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作品往往被忽视,为数不多的评论也多从唯美主义的角度来研究。从美、道德与爱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其童话进行解读,可以得出:美是值得人追求的目标,但是它应该与爱并生;道德是生硬的,并不能从根本上救治人类,唯有爱才能使人类得到最终的救赎。  相似文献   

2.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更是开创了西方认识论上思维方式的哥白尼式革命的思想家。他的哲学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调和与颠覆并重,继承与批判并举。在与传统基督教思想的关系上,康德以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重新解释了《圣经》的基本教义,他不仅颠倒了神学和道德的位置,更于无形中摧毁了人们对基督教和上帝的依赖性,这就将人类理性的主体性推到了历史的最前锋,恶的根源以及爱的救赎都在于人自身,甚至在自然的合目的性历史进程中,重要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上帝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弗洛姆爱的理论指出了现代西方社会爱的异化和衰亡;指出了爱是一种能力,是整体人格的展现,是一个人是否拥有成熟的人格的体现;人们需要努力健全自己的人格,培养创造性人格,才有能力去爱,才能发展爱的能力。爱是人类走出生存困境的解决方式,是西方社会问题的救赎之道。弗洛姆对爱的论述是其对当代西方社会进行批判的产物,同时也是他试图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思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爱是一种隐秘的和深刻的感情,对另一个个人、人类共同体或思想的倾心。爱必然包含有冲动和坚贞不二的意志,这是由于忠诚的道德要求而产生的。爱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不受约束也最“难以预言的”真情之流露,既不能强迫它产生,也无法加以压制。爱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现  相似文献   

5.
《神曲》:诗性的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曲》以隐寓的方式,指出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达到真理和至善的境界。诗人提出的道德救赎和精神救赎实际上是诗性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6.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20世纪美国文坛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好人难寻》展现了一幅在道德上失去标准而急需上帝救赎的群体人物画像。从道德缺失的角度出发,剖析了老祖母、儿子贝雷、贝雷的妻子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的道德缺陷,以此来体现社会家庭的一个缩影和奥康纳对当时社会人们道德缺失的批判。针对一家人的道德缺失,奥康纳以暴力的手段引起读者的震惊,从而唤醒人们的宗教意识,旨在通过暴力的手段使老祖母一家获得上帝的救赎。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以基督教救赎论为思想基础创作《永别了,武器》,旨在探索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残的世人如何摆脱战争的罪恶,重新构建生活。基督教救赎论思想在作品中的揭示和有效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女主人公凯瑟琳·巴克莱所特有的基督隐喻来实现的。与作品主题密切相关,凯瑟琳这一名字词源意义与基督教救赎论思想的关联性和这一人物在作品中所特有的基督品质使她在作品中发挥着基督救赎人类罪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列宁是继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最伟大的革命导师,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道德"的观点。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立论是其政治伦理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思想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和人文关怀。研究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对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乔治·爱略特的小说由于对道德问题的特别关注而成为道德的寓言,也饱含着强烈的宗教情怀。这种对人类命运的普遍同情与关注之情流露在爱略特思想里,贯穿于爱略特的创作中。正是对真挚道德的呼唤与宗教伦理的关怀使爱略特跃居为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的创作可以<命若琴弦>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笔法,后期创作则具有明显的形而上特征.史铁生从个体生命出发,对困扰人类的终极性问题作了深刻而执着的探索.在反抗虚无、追问生存意义的道路上,史铁生有两次皈依:其一是发现了过程,从目的论走向过程论,将救赎的希望交给审美,以美的欣赏来抵挡失败对个体生命的沉重打击;其二是由美走向善,走向爱,将个体放入人类,以救赎他人的方式来救赎自己,使个体的生存获得意义.由美到善是史铁生思想发展的脉络,也是他文风文体转变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有岛武郎与托尔斯泰,尽管一个在日本,一个在沙皇俄国,而且时代相差50年,但是他们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托尔斯泰一生完成了许多杰作,他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风靡全球,历久不衰。研究它的思想,著作,生平的作者遍及全球,人才辈出;有岛武郎身为画家,小说家,生在东京,是大藏省官僚的长子,自学习院高等科辍学后,进札幌农学就学,壮年因生父及妻子之死的震撼,加入笔耕行列,中年自杀,结束了的生命,作为日本白桦派文学兴盛期的重要作家之一,发表《一个女人》、《该隐的末裔》等20篇不朽的杰作,是大正小说的一座丰碑。事实表明:有岛武郎与托尔斯泰尽管生在两个国度,却同样誉满全球,虽一个中年夭折,一位高龄。可是,都是世界文坛上永不陨落的璀璨巨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把芥川中国题材作品看成一个有机体进行整体观照,分析了它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指出芥川借中国题材作品进行古典中国想象,并不是出自对中国的好感.他只不过借此题材抒写他的人生理想而已.作品中表现出的某些心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日本人对中国的总体态度.  相似文献   

13.
勒克莱齐奥对“诗意的关切”首先表现为对语言诗歌性的探求,他反对经院式的僵化语言,推崇本源性的自然语言,这种语言与人的生命存在息息相关,是进入物质内部的语言。勒克莱齐奥作品的诗意性还表现为某种浪漫性,即在最细小、最寻常的存在中发现美的存在,从而获得生存的力量。勒克莱齐奥笔下的人物通常是社会边缘人,他们经受着种种生活的痛苦,但他们从来不会失去对未来的希望。最后,勒克莱齐奥创作的诗意性尤其与文本的可视性和可听性相关,即文本的绘画性与音乐性。勒克莱齐奥对语言原生性力量的探寻及诗意栖居的人生观赋予其作品深刻的人文关怀,也赋予其语言独特的表现力;勒克莱齐奥在思想与文字层面的浪漫性的双重闪现,对理想的坚守、对希望永恒的追求以及与自然的共鸣共生,赋予其作品盎然的诗意;而勒克莱齐奥笔下的词与词、词与句构成的关系及其节奏、色彩与音乐性是其作品诗意生成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4.
从沈从文作品乡村文化世界中表现出的种种生命形态、人性美和人性美的重建、乡村文化世界的生成三个方面 ,探讨了沈从文作品文化审美品格空间的巨大包容性 ,及其生成的乌托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心仪东方思想、尤其是中国道家 ,“东方特色”成为其作品最重要、最显著的一个方面。本文介绍并分析了奥尼尔对东方宗教与哲学的兴趣与其戏剧创作的关系及其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的原因 ,并指出其社会文化根源以及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趋势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为人所称道,他在作品中反复摹写孤寂、阴冷的意象,并且使用复调等手法来展现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内蕴的深刻性与丰富性。着重从意象世界和叙述方式两个方面阐述其作品形式的意味。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两栖创作于小说与影视文学的张弦在小说界所产生的影响似乎要大于影视界。其实,深入研读张弦的全部作品,作为小说家的张弦在影视剧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不逊于小说。文章以张弦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其坎坷的人生经历为背景,以其各时期的编剧作品为主线,阶段性地分析剧作的主题揭示与创作倾向,从中窥探张弦影视剧作的内核构成及其在创作过程中对艺术的追求与探索,了解剧作所取得的成绩及在当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而全面了解张弦的思想及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8.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一个杰出人物。 1 987年 ,自他执导的首部影片《红高粱》一炮打响后 ,一直执著于电影创新探索的他在 1 999年 ,又以《我的父亲母亲》向中国世纪末影坛投入了深情一瞥。在“初创——发展——成熟”这三个阶段划分基础上 ,结合张艺谋 1 3年来的代表影片 ,分别从主题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 ,阐释了这三个时期以“反叛—回归—整合”为主的创作特征 ,以期在新世纪初对张艺谋电影的创作走向作出一个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徐光启所著《辩学章疏》是研究徐氏思想的重要文献,从此文我们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分析其宗教信仰以及中国传统儒学的色彩,如徐的基督世界往往与复古思绪和原始儒学相结合等,另外徐氏的大胆社会试验的构想亦体现了创新精神。无论怎样,深谙基督教义的徐文定公首先是一位基督徒,而其内心中的儒学因素不应被认为与其宗教信仰相龃龉。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的作品是他经历过的现实世界的艺术再现,独特的性格导致他独特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