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吉红 《社区》2013,(4):37
在北京东四大街这片寸土寸金的大街上,有一个老人60年始终如一地坚持修理小小的钢笔,他的10多平方米的"广义修笔铺",也因此成为京城唯一一家也是最后一家修笔的店铺。他的名字叫张广义,被誉为京城最后一位修笔人。  相似文献   

2.
朱吉红 《社区》2013,(6):37-37
在北京东四大街这片寸土寸金的大街上,有一个老人60年始终如一地坚持修理小小的钢笔,他的lO多平方米的“广义修笔铺”,也因此成为京城唯一一家也是最后一家修笔的店铺。他的名字叫张广义,被誉为京城最后一位修笔人。  相似文献   

3.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首国人所熟悉的题为《有的人》的著名诗篇,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它的作者———中国新诗的奠基者之一,99岁的臧克家老人,不幸于2004年2月5日月圆之夜在北京悄然离去。作为一位有很多诗作被广泛传诵的著名诗人,作为中国当代诗坛最长寿的长者,作为一位走过世纪的文坛巨擘,臧克家老人的辞世,引起了人们对他的无限怀念。臧克家老人走了,他家桌子上的两座奖杯———中国当代诗魂金奖、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终身成就奖,虽然不能概括老人一生的成就,但还是能让人们感受到老人…  相似文献   

4.
李栋  潘夏 《社区》2005,(22):51-54
老北京在称旧日繁华的商贸时,曾流传“东四、西四、鼓楼前”这样一句俗说。可见那时的西四大街是如何商贾如云、街井喧闹了。今天的西四北大街,沿袭了旧时的繁华,是现代的北京城中一条仍然极具文化传统的街巷。西四北大街位于西城区中部,是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属新街口街道办事处辖界;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南邻阜成门内大街。西四北头条至八条,是经国内权威专家评审的北京旧城25片文化保护区中的第一批保护重点之一,被誉为“旧城历史精华地段的核心保护区”。这8条规整的胡同群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里体现了北京旧城最…  相似文献   

5.
鲁湘 《社区》2005,(24):43-46
府学胡同:因明清两朝的“顺天府学”得名府学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四北大街和交道口大街的交汇处,这是一条承载了北京古城悠久历史的街巷,它因胡同中过去曾有过“顺天府学”而得名,而“顺天府学”则为明清两代学子学习和考试的地方。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府学”的西部是学宫与孔庙,东部是文昌祠与文丞相祠。文丞相祠是纪念南宋丞相文天祥的地方;文昌祠则为祭祀文昌君。相传,文昌君是主管人间禄籍、考试、命运的神。府学东西两侧建有育贤坊。穿过繁华的平安大街,向北走不多远就可以来到府学胡同。胡同东西两侧颇为繁华的大街上商店林立,…  相似文献   

6.
潘海敏 《社区》2013,(30):31-31
1986年,一群有着共同爱好的暮年老人自发成立了一个老人协会,这便是现今的浙江省永嘉县黄田街道千石社区老人协会,虽然在协会成立之初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这群老人却有着共同的美好记忆。2003年,由于原黄田变电厂搬迁,腾出的土地成了“香饽饽”,在老年骨干的努力和村委会的支持下,这块位于千石大街繁华中心地段的土地被用来建造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从此这里成了老人们的福祉宝地。  相似文献   

7.
张世麟 《中华魂》2008,(7):29-30
时下在一些城镇的繁华大街上,不难看到从未见过的新兴行业———讨债公司。该公司的大门上端都悬挂着醒目的大字招牌,十分引人注目。顾名思义,如此公司的生财门路,就是有偿为别人讨债。  相似文献   

8.
开店的绝招     
《可乐》2006,(11)
二子是远近闻名的"生意精",可自从他由跑运输改行开服装店后,生意一直不景气。后来,他的店对面又有一家服装店开张了,无论款式还是价格都远远优于他的店。从此二子天天到人家店里寻衅闹事,在大街上高声喊:"咱们无冤无仇,凭什么你服装的款式质量一样,卖的价格却比我低,这不是抢我的饭碗吗……"他这样一吵,顾客都知道那家店质优价廉,无形中倒是给人家做了广告。二子只能眼  相似文献   

9.
孟谦 《社区》2008,(4):8-10
50多岁的张师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十多年前的一次拆迁,使他得以从居住了好几代的大杂院里迁出,住进了北京市郊的单元楼小区。但他总忍不住回自己熟悉的老街老巷看看——虽然自己曾经居住的大杂院已经没了,那市中心的繁华与兴旺的人气却使他留恋。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张近来几年已经不怎么再往回跑了,因为每每回去,老街的境况让他感到失望,虽然地处北京腹地,但那里却已经没了原先的人气。  相似文献   

10.
北京朝阳门内大街的东段路北,曾经有一间于清代道光年间开办的毛笔店,铺名是“连三元”。连三元的含意是:在高层的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取第一名,连中三元。笔店名为连三元,是讨口彩,为使生意红火。从笔店的字号说起连三元的含意,还要简说一下科举的制度和程序。科举是封建社  相似文献   

11.
静一 《新天地》2017,(5):12-13
有的人,和你有很多交集,却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记忆;而有的人,和你只是擦肩之缘,却能付你无限的明月清风. 慈悲、善良、谦逊、快乐、俊逸、健康……一个美好的老人,一个能给人以精神启迪的老人,他的存在是如此的生动,他的日常是如此的当下.  相似文献   

12.
张田 《北京纪事》2015,(11):109-112
灯市口大街曾是条热闹繁华的大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它与西单并称为北京最时尚的购物街,是青年人的购物天堂。那时灯市口大街两侧林立着不少的星级酒店和最In最时髦的商铺,如欢腾、班尼路、真维丝、佐单奴等品牌店,还有京城内为数不多的西装制定店,和刚刚才起步的婚纱摄影店,音像店里高声播放的流行音乐,闪闪发亮的婚纱与美味的小吃,吸引着每一位过往的行人。笔者曾居住附近多年,经常来往于此,除了对这里热闹景象有着清晰印象外,还对一件“老物件儿”有着深刻的记忆。这个“老物件儿”是一只石犬,它位于灯市口大街东侧的一家店铺前。说是石犬,其实早已经风化得看不出眉眼儿了,只剩下个伏地的轮廓还依稀可辨。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和同学路过此地,正好看见这块立于人家店前的石块,就在我们争说它是“狗”还是“狮子”的时候,一位路过此地的老住户告诉我们,这是“狗”,是“哮天犬”。“哮天犬”,不就是二郎神身边那只神兽吗?对于我们这些看着《西游记》长大的孩子们,它并不陌生。在电视剧《西游记》大闹天宫一集中,正是这只神犬,把众神都奈何不了的美猴王追得狼狈不堪,最终被擒。它怎么上这儿来了?正当我们心生疑惑之时,老人又告诉我们,这里原来有座二郎庙,石犬是庙的原物,后来庙拆了,石犬却留了下来。由此,我知道了这里曾有座二郎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家也搬走了,再也无缘见到这只石犬。但在不久前的一次文献查阅中,指间上的无意翻动,却翻出了一段与二郎庙相关的文字,这座原本已消失在我记忆中的庙宇就这样又回到脑海之中。为了不辜负这次的“机缘巧合”,我利用工作之便,查找了一下相关资料,对这座二郎庙及二郎神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梳理,也算是为大家茶余饭后增添一些谈资吧。  相似文献   

13.
难忘老人     
人一生中,要经历许多的事认识许多的人,有的人经常见面,却不会在心中留下印迹;有的人虽然偶尔相识,不知姓甚名谁,却会深深地刻在记忆的深处,永久难忘。我常常想起一位不知名的老人。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刚参加工作的我去省城太原出差。时间很紧,来回三天。第二天办完事的时候,已近黄昏。我信步走上街,想看看这个古老而陌生的城市。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到省城。不知不觉走了很远,我在一个书摊上停住了脚步。书摊上有新书有旧书,看书的人还真不少。摆书摊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精神矍铄,十分健谈,交谈中得知,他的三个儿子都是大学生,是他省…  相似文献   

14.
奔跑的雪糕     
父亲去世已经四年多了。 每当我走在家乡县城那条最繁华的大街上,我都会在想象中遇见父亲,遇见他奔跑着,与我擦肩而过,我用目光追上去,我的目光避开那些急速旋转的车轮,越过大街上攒动的人头,追上父亲身边呼啸而过的风,追上父亲身后飞扬的尘土以及父亲呼出的团团白气,可是——我追不上奔跑的父亲。  相似文献   

15.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我国著名已故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的句子,是他于1949年11月1日,在北京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  相似文献   

16.
沿父亲的梦想之"路"前行 第一次见到赵文舟是在胡人烧烤店,"始建于2004年"的红色招牌挂在店面的最显著位置.细细一想,这样一家位于北京昌平区,地理位置偏僻的餐馆,能够经营十一个春秋,着实不易.2014年,这家店整整经营十年,也正是这一年,赵文舟成了这家店的"新"老板.  相似文献   

17.
一位朋友到外地出差,留下通讯地址,北京东四十二条多少号。 他说,接待单位的工作人员,歪着脑袋打量他,问他:是东,四十二条吗? 我的朋友很纳闷,因为他一下子没听出"东"后边那个逗号,便回答说,千真万确,是东四十二条。 那位管登记的小姐,嫣然一笑,你们北京人真行,从东一条,东二条,排到东四十二条,光数就要数半天。若是外地人从一条找到您住的四十二条,腿岂不得走断? 他说当时听了以后哈哈大笑,我听他  相似文献   

18.
《新天地》2007,(9)
神秘人持毒蛇牙闹市刺人被刺老人5遭勒索日前,广东省乐昌市一年届古稀的退休局长老潘在大街上散步时,人群中突然冲出一名中年男子飞快地与他擦肩而过。老潘突然觉得右臂一麻,右手肘部被不明物体刺穿了一个小洞,鲜血直流。随后老潘赶到医院,  相似文献   

19.
纪建国 《北京纪事》2016,(12):41-44
北京城有许多条老街道.老街上有许多东西,在这个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后才让人们深深地怀念.朝外大街上的清真饮食店,那些小饭馆做出的美味佳肴,就一直珍藏在老朝外人的记忆里.我的家就住在朝外大街附近,我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33年前的秋天,我参加工作被分配到离朝外大街很近的一家运输公司当随车装卸工,从此每天在外就餐.这半个流浪汉的职业,让我吃遍了朝外大街上的每一家饭馆.那些清真饮食店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相似文献   

20.
段凝 《国际公关》2015,(2):44-47
他说,中国有很好的文化积淀,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品牌被世人知晓只是时间问题3月的北京,阳光明媚,温暖柔和。走进东四附近的一条胡同,大街上的喧嚣立刻变得宁静。宏盟集团副主席、亚太区主席杜孟先生就住在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国际公关》记者轻按门铃,应门的是一位老先生。从大门进去,是一个长长的走廊,走廊两旁摆放着不少绿植,它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