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体现了阿诺德的文化观,即文化是我们思想过和言说过的最好的东西,具有启蒙大众、提升物质文明的作用.在小说中,施莱格姐妹代表阿诺德所定义的文化,威尔考克斯家代表阿诺德所批评的机械和物质文明.小说的作者让他们之间联姻,本意是为了体现文化的力量,让文化提升机械和物质文明,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文化却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对马修·阿诺德创作《多佛海滩》的时代背景进行脉络梳理着手,深入剖析了当时英国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阿诺德情感波折的个人阅历及其对于诗歌创作和评判的独特理念,由此进一步分析理解《多佛海滩》中作者对“信仰之海”潮退及“人类苦难”哀叹的深刻寓意和丰富内涵,并指出《多佛海滩》为阿诺德后来的道德重建和“文化批评”确定了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3.
阿诺德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及文化精英主义者,其《多佛海滩》为代表的传世佳作,通过诗歌即“人生批评”的理论奠定了英国文学批评的基础,而且更是葛兰西意义上的“有机知识分子”,毕生致力于改造由心胸狭隘、不具亲和力、不具吸引力的中产阶级所代表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换言之,传播与丰富“世界上的最佳思想与言论”的,并非是作为传统文人的阿诺德,而是作为有机知识分子的阿诺德。  相似文献   

4.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是阿诺德文化理论的代表作。他认为,文化作为精神生活,它通过求知来达成人格的完善,进而化之为社会的完善。这表现了其文化救世的思想。但阿诺德所说的文化不是大众文化,而是精英文化,是少数人的专利。在阿诺德看来,处在文化对立面上的不是外在的物质文明,而是缺失秩序和规范的"无政府状态",应当支持当权者镇压无政府状态;文化也是无政府状态的最为坚决的敌人。这种文化理念,能在多大程度上拯救那个时代,确实令人怀疑。  相似文献   

5.
英国近代思想史中精神祛魅和文化世俗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在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宗教和信仰危机。这场危机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也是19世纪神学意识形态与维多利亚道德的张力运动的结果。诗人、思想家马修.阿诺德的神学救赎方案,实际上是精神祛魅和文化世俗化的最后确证。  相似文献   

6.
道德 宗教 民族——文森特·巴克利诗学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森特.巴克利在澳大利亚文坛名声显赫、影响极深,他的诗歌与诗歌批评更是人们关注的中心。他在诗歌创作与批评中坚持作品本体论,拒绝任何外在于文学的评判标准。正因如此,对阿诺德的诗歌道德评判标准、艾略特的宗教标准及澳大利亚民族主义者们的民族标准,巴克利均予以否定。在对三者的批评中,巴克利明确了诗歌与道德、宗教和民族之间的关系,确立了自己坚持作品本体论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马修·阿诺德在《评荷马史诗的翻译》一文中对纽曼等人的译本提出了批评.纽曼虽对此一一作了回应,但并未真正理解阿诺德的真实意图,也就此成为与阿诺德论战的牺牲品.他在论战中出现定位上的错误,在风格讨论上出现偏差,也未看清阿诺德的“眼光”.阿诺德则就此拉开了政治与社会批评的序幕,这对于理解他文化批评的内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修.阿诺德的文学批评观与文化哲学思想,经由辜鸿铭、张歆海、吴宓、梅光迪、郁达夫、郭沫若、朱光潜、闻一多、梁实秋等众多接受个体,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化思想的发展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影响的过程可以分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三个阶段;影响的方式则有直接与间接的区别。考察马修.阿诺德在中国既被大规模接受、又被激烈抵抗的独特文化遭际,可以给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文化现代化建设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关于法家的道德思想,本文认为:第一,法家是讲道德的。通过公利,法家把法与善、法与道德统一起来,认为法是善的体现和保证,守法就是守德。第二,法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和特征是守法。以守法为基础,法家论述道德内容与道德层次,以守法为核心把法家道德思想与儒家道德思想区别开来。第三,法家道德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价值。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道德建设都要求建立守法道德,而以守法道德为中心的法家道德思想的深入研究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一、文化,两个源流?威廉姆斯(R.Williams)1983[1958]认为关于文化的思考开始于产业革命时期,当然,作为启蒙思想的产物,文化和文明的概念古已有之,表示人类智慧所达到的程度以及道德水准,但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文化和文明已经开始被描述为完全对立的概念。如果说文明是技术的革新、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官僚化等这些人类社会的外部表象,那么文化则指的是人精神活动的进步。这就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提起“文化”仍给人以“高尚情趣”感觉的原因。把这一语意推广开来的最著名的评论家是阿诺德(M.Arnold)。人们对产业化进程的反应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周恩来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周恩来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保障人民基本生存需要;消灭失业半失业,合理分配工作;提高人民生活待遇,改革工资制度;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开展城乡扫盲运动;发展人民卫生与防疫事业。周恩来民生思想立足中国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显著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坚持统筹兼顾,缩小民生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政府、人民在民生建设方面的有效互动;积累了民生建设的丰富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德莱塞在代表作《嘉莉妹妹》中成功塑造了赫斯特伍德这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人物角色,他受益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享受着富足与安逸.然而人的本质在于自由.马克思曾指出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决定自由的程度.随着富足的生活渐渐趋于平淡,精神的自由慢慢使灵魂安于懈怠,主体在实现自由时依旧要受到社会关系、理性和道德的约束.赫斯特伍德在基本实现了自己的全面发展且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获得了相对较多自由的条件下,依旧尝到了放纵自由的后果.  相似文献   

16.
17.
庄子取法于自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陶渊明就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庄子的某些美学思想:其诗在审美对象上,直接取象于大自然;在审美心态上,取法于庄子"心斋""坐忘"的体道观,追求纯粹的心灵上的遨游;在美学风格上,承续了庄子法天贵真、明白纯净的素朴之美,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  相似文献   

18.
高兹与布克金都是生态政治学领域里著名的理论家,他们都站在政治学视角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生态学的批判,并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政治学思想。他们对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以及摆脱生态困境的路径选择等方面都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见解和主张,通过对他们生态政治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深化理解和认识生态政治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传统的激进派思想是主潮思想,而以"学衡"派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对激进派思想形成反拨与补充.吴宓是"学衡"派及其同人的代表,而陈独秀则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本文从吴宓、陈独秀的婚恋经历入手,细察各自婚恋观及伦理观之同异,从一个侧面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种思潮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