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季伟 《南都学坛》2008,28(3):14-16
汉初少数民族乐舞《于阗乐》、《棹歌》、《箜篌引》以及《摩诃兜勒》等相继进入汉室宫廷。源于少数民族的鼓吹乐进入中原后,迅速成为重要的宫廷仪仗音乐和军旅音乐。而少数民族舞蹈更是风靡两汉,在宫廷和民间舞蹈中不乏其身影。进入中原的乐器胡笳、胡箜篌等经过发展融合,也均已成为汉代宫廷音乐及俗乐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少数民族音乐的传入,对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白纻舞》约产生于汉代,逐渐由民间巫舞发展为宫廷舞蹈。《白纻舞》在唐代前期亦十分兴盛,但在中晚唐时期则逐渐由无舞的清唱代替。唐人在《白纻辞》的创作中既有对前代的继承亦有开创,许多作品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有的诗篇则寓有较深刻的讽谏意义。  相似文献   

3.
《霓裳羽衣曲》,又称《霓裳羽衣舞》,省称《霓裳》。这是唐代宫廷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乐舞。但是,它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说法不一,迄无定论。今试论之,以就教于海内外诸位方家和乐舞爱好者。 回顾有益于思考。自中唐以来,关于它的作者问题,大致有六种说法: 一、杨敬述进献、作者未详说。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礼乐志》云:“其后,河西节度使杨敬忠(按:应为杨敬述)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终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宋郭茂倩《乐  相似文献   

4.
《张说之文集》载有《赠崔二安平公乐世词》一首、《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苏摩遮》五首、《破阵乐词》二首、《舞马词》六首、《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三首,合共六调十九首,都是齐言的六言、六言八句、七绝、七律、七言十长调等声诗歌词,多记录歌舞实况。除《乐世》一阕乃大曲摘遍,属小曲外,其他《苏摩遮》五遍,《舞马》六遍及三遍,《踏歌》《破阵乐》各二遍,有些还附有《臆岁乐》《圣代声平乐》《四海和平乐》等的和声结构,可以视作完整的大曲歌辞,配合乐舞演出,场面盛大,多达百人以上,且皆属盛唐著名的曲调。这批作品后人或认作词调,或不认作词调,倘依沈佺期《回波乐》、李白《清平调》等以声诗入词之例,那么张说的十九首作品自然可以认作词调,而张说可能更是唐代最早出现的第二位词人。张说词除记录唐代乐曲及歌辞实况外,描述歌舞场面,精彩生动,同时反映公侯生活、帝室风光、民殷物阜、四夷来服,诗家所谓盛唐气象,约略可见。  相似文献   

5.
唐代《破阵乐》是初唐三大乐舞之一,其创作素材的来源在音乐史学界至今仍存有争议。《破阵乐》在当时可谓乐舞中的辉煌作品之一,它的创作并非仅仅是唐太宗在宣扬武功,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太宗的治国思想和军事策略,这其中渗透着他主张以武功打天下,以文德治天下的文韬武略。太宗时期,宫廷凡举行大型宴会活动的场合,必有《破阵乐》频频演出,这也反映了太宗时期音乐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此舞在太宗以后的唐代帝王执政时期也频繁在宫廷演出,这也是太宗希望子孙继承作乐达意传统心愿的实现,更表达了他要求后代勤勉戒律、嗣守洪兴、戒骄戒奢、定国安邦的愿望。《破阵乐》不仅在当时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对后来历代的乐舞,特别是武舞的创作与表演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白斗酒缘由考罗文进李白喜酒豪饮,在诗中时有流露:“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新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襄阳歌》)。品读这一类诗,无不让人惊诧李公之嗜酒...  相似文献   

7.
西周是重“声”的时代,其时《诗》是诗、乐、舞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诗》的文字内容附着于“乐”而存在,并根据礼仪被用于贵族宴享。“乐语”可被视为最早的《诗》评文字。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在导致《诗》乐分流的同时,《诗》的礼用旨归亦受到破坏。对《诗》的应用不再依礼而行,赋诗断章成为潮流。赋诗断章虽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同时亦给了《诗》以重新阐释的空间。孔门说《诗》由此而出,孔门学者用《诗》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开启了用《诗》解决现实问题的传统;“兴”这个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孔门学者重联想譬喻的解《诗》方式。用《诗》与解《诗》是他们对待《诗》的两种基本态度,早期儒家的《诗》学体系即由此建立。  相似文献   

8.
傣族宫廷古乐是伴随土司制度产生的一种集歌、乐、舞为一体的古老宫廷乐舞,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主要流传在云南孟连一带。新中国成立后孟连土司制度的瓦解与现代化的冲击,使孟连芒沙傣族宫廷古乐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从人类学研究的视角出发,运用田野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对傣族宫廷古乐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提出孟连芒沙傣族宫廷古乐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史上文献记载了我国在二千七百年前就出现了舞蹈,技巧运动。东晋人对“燕戏”有解说,类似现在简单的技巧动作。东汉张衡也做过技巧动作的描述。《见列子》记载了兰子献技于宋元君的故事。《路史·前纪第九卷》记载了消肿舞。《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西周小舞中用于祭祀辟雍的《旄舞》。《淮南子》记载用于军事的《干戚舞》。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有春秋时期的舞蹈盆。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兽舞。《体育词典》也对西周时期的小舞、大舞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现行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在论述汉代乐府采诗时都采用了“采诗娱乐说”。本文从辨析“郑声”入手,探讨了乐府民歌的歌词与音乐的关系及其性质,考察了汉代宫廷用乐的情形。并以此为据反驳了现在通行的“采诗娱乐说”;论证了乐府民歌的歌词与音乐都不适于宫廷娱乐而只能用于观风俗之盛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唐代的乐舞之娱,遍及宫廷和民间。唐代帝王之中,不少艺术修养极高,他们不只是乐舞的欣赏者,也是乐舞的实践者和创新者,在这种氛围中,宫廷内外,一批优异的乐舞脱颖而出。除宫廷乐舞艺人外,唐代的官府、军队亦有乐籍歌舞艺人,王公贵族、豪门官宦,蓄养能歌善舞、年轻貌美的私伎成风。在唐人的生活中,凡是官宦富室、文人士子等欢会酒酣之际,必有乐舞,寻常乡闾也濡染歌舞风习。在开放的政治文化政策下,唐代乐舞亦积极吸收外来元素,缀染上浓重的域外文化的色彩。歌舞的美好和欢娱,带给唐人相当大的精神享受和生活满足,也使他们的生命浸润着艺术的芬芳。  相似文献   

12.
唐前乐舞诗最多的是梁朝,为唐代乐舞诗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但与唐朝尤其是中唐乐舞诗相较,梁朝乐舞诗在描写对象、功能和写作目的三个方面与唐代均有较大的差异:即从梁朝乐舞诗的单纯描摹舞姿舞容的咏舞女变为唐朝的注重乐舞效果的赞舞艺,从梁朝的审美娱乐功能发展为唐朝的陶情、悟道、政治教化等多重功能,从描摹外物到抒情言志。实际上表现了两者一为娱乐一为礼乐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传统舞狮的形成应是西域狮子舞与汉代百戏相融而成;隋朝舞狮与雅乐同台,是最早的舞狮配乐形式;唐朝"五方狮子舞""凉州狮子舞"对现代舞狮具有深远的影响;宋元舞狮出现创新,"武""舞"开始结合;明清南北舞狮明显区分,南狮"武""舞"结合紧密、神似狮子,北狮偏重技巧、形似狮子。  相似文献   

14.
近二十年唐代法曲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曲作为一种独特的歌舞音乐体裁,盛行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它代表着当时唐代歌舞音乐的最高成就,为我国唐以后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法曲作为唐代燕乐歌舞一种重要音乐体裁而载入史册,为世人所瞩目。本文对近20年唐代法曲的研究从法曲的由来、法曲与法乐的关系及法曲与大曲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的时期,道教作为国教,对唐代的乐舞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霓裳羽衣舞》是唐代极著名的舞蹈,它采取唐大曲结构形式,其舞蹈体式充满了道教的意象与意境,并以不同方式表现了崇尚仙道的感情倾向,具有浪漫的风格神韵和向往成仙长生的思想倾向,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唐代音乐发达,音乐文化是唐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音乐诗创作颇为兴盛.首先,内容题材丰富多样,有对乐器的描写,有对音乐之声的描写,有对歌舞样式的描写等;其次,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以声拟声、以形写声、侧面烘托等.  相似文献   

17.
清初,易堂九子以文章、气节声震天下,除惮力著述授徒之外,遍交天下之友也是他们所苦心经营的一项重要“事业”,其中主要以遗民为主。吴中历来为人文荟萃之地,易堂九子于国变后频繁往来于吴地,与其地诸遗民缔结良谊,这既与其遗民情怀有关,又是其经世思想的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在清初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晚唐李可及尝于安国寺作菩萨蛮队舞,两《唐书》对此事记载并不统一。《碧鸡漫志》关于菩萨蛮、《菩萨蛮》曲、菩萨蛮队三者的概念较为模糊。菩萨蛮队舞是晚唐李可及在骠国乐的基础上创制的具有鲜明佛教特色的舞蹈。宋代教坊将这一类舞蹈合称为女弟子队舞。  相似文献   

19.
前后蜀宫廷音乐在俗乐机构设置上沿袭唐代教坊。演奏内容上,俗乐化突出;演奏曲目方面,沿袭唐部分乐曲的同时,增加新创曲。从乐器及乐队编制看,乐器种类增多,尤其在龟兹乐队中,融入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然其具体形态如何?它在促使唐乐与北宋初期宫廷音乐转变过程中起何作用?促使前后蜀宫廷音乐继承唐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了解这些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有利于宏观把握此时期的音乐发展概貌,同时对其中音乐形态、特征进行论说也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