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往人们对一般音乐学的认识,即所谓的文化背景,就是先收集音乐演出的内容、形式,再附带解说一下创作的宗教的、政治的或经济的目的……这种错误的做法,乃是由于不了解这类“文化背景”对音乐现象有着某种“文化支点”的作用””卜越。结合梅州客家“香花”仪式音乐具体的研究实例,根据其文化局内人持有的灵魂观以及客家僧人执行仪式的“体”的整套音乐行为的具体表现,以“灵魂体”作为文化支点贯穿全文。同时,根据对梅州客家“香花”仪式“灵魂”与“体”的关系的论述,并通过对“实在”、“心灵”等深层面问题的探讨,提出全新的仪式音乐研究理论架构:以“心灵”为支点的“灵魂一体一组织”的正、反向运作模式,将隐藏在其文化局内人心灵世界的内在文化地图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客家人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客家山歌音乐各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位于赣西北的江西铜鼓客家山歌是由来自粤、闽、赣南等地不同的客家音乐元素与当地原人的音乐元素长期碰撞,经过二三百年时间的磨合,从而形成其特定的传统"唱与腔"的风格特征.音乐中的语言与发声方式、润腔组成了传统"唱与腔"的结构基础,而通过山歌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与修养、自娱与表演等又共同印证了传统"唱与腔"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民间信仰是传统社会生活模式的折射,城市是现代化生活方式上演的舞台,城市中民间信仰仪式的声景建构,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观念之间矛盾与共生的体现。论文从福州民间信仰仪式中的“游神”活动入手,来探讨城市化环境下,传统民间信仰仪式声音景观的建构与变迁。一方面,在快速流动的现代化社会中,民间信仰仪式的声音空间被重塑,城市“噪音”为其塑造了新的声音基调,信仰仪式活动中民间艺术的传统性逐渐被削弱;另一方面,新的声音和新的“传统”不断诞生,丰富着城市的多元声音景观,而民间信仰及其孕育出的传统音乐文化,则是城市地方声景和文化记忆塑造中不可或缺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信仰是一个民族对天、人、社会三者互动关系的认知模式,体现该民族的文化特征与思想行为。仪式作为信仰的外显,其始至终为音声所覆盖,音乐反映了仪式在信仰中的运用场合、功能、习惯、曲目、传承和传播方式等。云南白族以本主崇拜为特点,以本主形成和本主祭祀为立足点,反映了白族本主信仰与仪式环境,其音声中大本曲与吹吹腔,对仪式中作用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5.
梅州客家地区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三斤狗变三伯公》之所以流传几百年至今仍妇孺皆知,除了其音乐悦耳、歌词富有故事性、便于记忆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内容体现客家人生活特色,符合客家群体心理的特征,因而得到客家人的普遍认同。本文在对该山歌的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客家地区独特的群体内心世界进行读解,剖析了客家群体心理的几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档案?档案学界至今众说纷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和陈兆裎主编的通用教材《档案管理学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所下的定义。前者将档案定义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象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后者则定义为“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象、声音及其它各种方式和载体的文  相似文献   

7.
清初以来,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人跋山涉水迁居成都,择成都东郊龙泉山脉而居(东山地区)。客家人的到来不仅把原乡的生产技术带到蜀地,更是把原乡地的传统文化信仰带到四川,极大地融汇和丰富了四川地区的民间信仰内涵。成都东山地区由此呈现出独特的客家民间信仰习俗。  相似文献   

8.
李程 《源流》2020,(2):96-96
“梅花端的种梅州”,叶剑英元帅的梅花诗如三春暖阳,让梅州乡亲胸膛热流激荡。纯朴的客家人既有“心如铁石”的坚忍不拔,又有“玉骨姗姗”的和衷共济。因此,梅州人乐意以梅花自喻,而且喜欢植梅、赏梅、咏梅。梅州境内,遍地梅花,但花魁当推“潮塘古梅”。2018年暮春,潮塘古梅荣膺“中国最美古树”,是梅州唯一入选的古树。潮塘古梅树龄千年,广东树龄最长之古老花梅,填补了我国野生古梅分布之空白,以生长地为命名为“潮塘宫粉”,录编入《中国梅花》。  相似文献   

9.
以声音作为表现手段的器乐音乐不同于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它既不能直接表现某种情绪,更不能直接表述抽象的逻辑思维或思想。器乐音乐中参照文学文本创作出来的作品如何以声音来阐释建立在能够精确描写现实、表现情绪、表述思想的语言基础上的文本,除了定义为"标题音乐"的作品所反映出的方式外,还有一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大程度地体现了音乐和文学从整体上相结合的紧密性。德彪西作品《钢琴前奏曲》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种结合,本文分析了其中两首《晚风中飘荡的声音与芳香》与《亚麻色头发的女孩》解读文本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以声音作为表现手段的器乐音乐不同于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它既不能直接表现某种情绪,更不能直接表述抽象的逻辑思维或思想。器乐音乐中参照文学文本创作出来的作品如何以声音来阐释建立在能够精确描写现实、表现情绪、表述思想的语言基础上的文本,除了定义为“标题音乐”的作品所反映出的方式外,还有一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大程度地体现了音乐和文学从整体上相结合的紧密性。德彪西作品《钢琴前奏曲》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种结合,本文分析了其中两首《晚风中飘荡的声音与芳香》与《亚麻色头发的女孩》解读文本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跳香节最初是湖南沅陵"哇乡人"祭祀祖先盘古的一种原始仪式,后来演化成乡民庆贺当年五谷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等盛大的民俗活动。跳香是一种集戏剧、音乐、舞蹈、宗教于一体的人文综合性艺术现象,它的终极目的是在人文精神的追求上,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程式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现象,它存在于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中。它主要是指民间口头诗歌作品中重复出现、频密度很高的语言现象,是民间歌手即兴创作的功能要素。依据“口头程式理论”,我们从程式角度对“花儿”进行划分,旨在将“花儿”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与口头程式理论有机结合,从而,开拓“花儿”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论《花间集》对宋词女性意识的奠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倚声填词之祖”的《花间集》,无疑对后世词创作与词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词“以艳丽为本色”的性质,以佳人美貌及男女艳情为主要叙写对象,以是否能合乐(尤其是女乐)而歌判断词体性之正变,甚至《花间集》中美女与艳情的描叙也开启了后世词学为尊词体而勉力攀附香草美人之《风》、《骚》之旨。换言之,《花间集》奠定了宋词的女性化特质,使得以后近千载的词创作几乎没有完全脱离过言“闺情”的“本色”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女性意识的刻画和反映。  相似文献   

14.
作为“倚声填词之祖”的《花间集》 ,无疑对后世词创作与词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它奠定了词“以艳丽为本色”的性质 ,以佳人美貌及男女艳情为主要叙写对象 ,以是否能合乐 (尤其是女乐 )而歌判断词体性之正变 ,甚至《花间集》中美女与艳情的描叙也开启了后世词学为尊词体而勉力攀附香草美人之《风》、《骚》之旨。换言之 ,《花间集》奠定了宋词的女性化特质 ,使得以后近千载的词创作几乎没有完全脱离过言“闺情”的“本色”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女性意识的刻画和反映  相似文献   

15.
湘西地区苗族“跳香舞”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湘西地区苗族人的“跳香舞”是人们为了欢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的一种风俗性舞蹈,它在表演呈式、音乐、艺术特征等方面有着自己的固定模式,是在湘西独特的人文环境与朴素民风中熏陶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笔者试求对“跳香舞”的内容与形式、音乐与表演、产生与发展、艺术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自明代以来形成的以为《赠花卿》是讥讽花敬定僭用天子礼乐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从《赠花卿》一诗本身看,诗中音乐不一定指宫廷的音乐;从花敬定的功与过、他对朝廷的所持的态度及杜甫对他的看法判断,《赠花卿》不当暗含讥讽;从唐代宫廷音乐的状况看,花敬定也不可能使用朝廷礼乐。这种错误认识的产生,源于自宋代以来形成的学术方法和特定的学术背景,源于以史证诗研究方法的错误运用。  相似文献   

17.
《金鳌新话》在素材、构思等方面承袭《剪灯余话》的痕迹非常明显,某些篇章对《剪灯余话》的模仿程度远远超出了对《剪灯新话》的模仿。金时习不满于《剪灯余话》的过度理性化倾向而表现出向《剪灯新话》的回归,同时又直接与《剪灯余话》对话,表现了截然不同的主题,某些篇章可视为《剪灯余话》的翻案之作。由于作者国别不同,《金鳌新话》存在对《剪灯余话》的误读,但《金鳌新话》的民族内涵则为李昌祺所不可企及。正确解读《金鳌新话》离不开《剪灯余话》。  相似文献   

18.
论凉山彝族“克智”与“尔比”的混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智尔比"是经过彝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的不断锤炼和积累起来的知识与经验成果,是异常精妙绝伦的民间口头文学语。"克智"与"尔比"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凉山彝族"克智尔比"伴随着人类话语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其思想内容包罗万象,语言艺术独具一格,在民间中有广泛传播性。"克智尔比"语料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研究彝族历史也是十分宝贵的素材。展演"克智尔比"能够起到沟通与增进感情,教育后代,以及鼓劲和安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化"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代表着极高的艺术境界.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其诗学理论中多次运用"化"来探讨相关问题,极大地丰富了"化"这一范畴的内涵.胡应麟所谈的"化"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是指代化境,是一种静态的美学意义上的艺术表现;其二是将"化"作为动词使用,既重视变化的过程,又突出"化"之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深圳民间宗教和港台、特别是香港道教的情况比较相近,其实质是具有深圳特色的民间宗教信仰.其信众和神谱的构成比较复杂,明显吸收了其他宗教的因素.民间宗教信仰没有明显的宗教活动中心、地域和核心人物,甚至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缺乏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一般是在文物保护单位等名目保护下的经过翻新了的旧寺庙进行宗教活动,由流动的和尚、道士或外来人员管理日常活动,祭祀大量用纸钱等物,人神之间交换的经济成分很浓.香火钱和捐款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寺庙的所有者是村委会.深圳民间宗教信仰的健康发展,需要专门的道教寺庙和有较高道教理论水平和影响力的神职人员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