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凤凰山山城     
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境内的凤凰山,是省内著名风景区之一。在凤凰山东南侧,还有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山山城。凤凰山山城,亦称乌骨城,乌者黑也,凤凰山山石多呈黑色,加之遍山青松,更显重了黑的浓度,山又有大地骨骼之说,故名乌骨山。城在山中,曰乌骨城;江在近处,曰乌骨江,皆因山而起名。凤凰山山城曾是高句丽在辽东的重要军事战略据点,其规模和重要性均在辽东各山城之上。  相似文献   

2.
乌聊山原是徽州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山,自然条件也无任何特殊之处,但经过历代开发与形塑,至北宋时期成为徽州名山。乌聊山在徽州山川中的尊崇地位,是在城池、祠庙、州学等人文景观的共同塑造下形成的。南宋前期罗愿在编纂《新安志》时,意识到乌聊山的尊崇地位,将其列为徽州山川之首。这种"徽州山川,首列乌聊"的书写方式,正是对北宋时期乌聊山名山形象塑造成功的追认,并被后世众多历史、地理著作沿用。徽州名山众多,乌聊山只是其中一座。如何将名气日增的乌聊山纳入徽州山水景观表述体系,是摆在当时文人面前的重要课题。从张可久的新安八景之说,到唐文凤重新品评的新安八景,两个版本在内容上出现巨大变化,特别是增入"乌聊晓钟"这一景观。地域景观表述体系的变化,不仅反映出徽州本土文人在品赏山水景观中话语权的增强,也是乌聊山名气继续提升的生动体现。乌聊山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徽州的象征。从乌聊山的名山生成史可以看出,对于自然条件并不突出的小山来说,人文历史的塑造是其成为名山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子皓  王静 《华人时刊》2009,(2):18-23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风凰台上风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风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4.
张文  秦东  唐文波  孙涛 《社区》2012,(24):48-48
在山东省邹城市钢山街道,一提到包保北关、铁山、凤凰山、建业等四个社区的民警刘干金,居民无不竖起大拇指,对他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5.
陕北名胜     
宝塔山,又名嘉蛉山,在延安城东南。《隋书·地理志》所载肤施县有丰林山,即指此山。宝塔山与清凉山、凤凰山环峙于延安城周围,延河水湾环曲折,绕城流过。坐落在嘉岭山上的宝塔,象一个勇敢的战士守卫着延安古城,成为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和象征。宝塔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东部地区包括辽东中低山地的全部及辽东半岛低山丘陵的北半部(千山以东,岫岩以北),西跨灯塔、辽阳两县。辽东林区林地资源分布于丹东、抚顺、本溪、鞍山、铁岭、辽阳6个市。辽宁省东部山区现有天然林面积为221.7万公顷,占全省天然林面积的94.4%,是辽宁省重要的绿色屏障和  相似文献   

7.
不知是何年何代,巍巍太行山慷慨地把一条馀脉向东延伸至豫北重镇新乡市的北缘,并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凤凰山。在中国的历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时,凤凰山以博大的襟怀,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山上山下的芸芸众生。耿庄村是凤凰山下的一个新型文明村。村党支部书记耿瑞先带领村民们从实际出发,为了耿庄村的发展与昌盛,不辞辛苦,创造了一道道辉煌。20世纪90年代中期,豫北平原早已是春潮涌动,大河奔流,而凤凰山下的耿庄村却依然春雾漫漫锁征途,行伍出身的耿瑞先受命於危难之际,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拢住了人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相似文献   

8.
屹立在湘西武陵源东南、沅陵县城东南岸的凤凰山,是1938年10月至1939年12月,张学良将军被南京当局软禁时居住的地方。它貌似展翅飞翔的凤凰,山环水抱,绿荫如盖,总面积756.4公顷。阳春三月,桃红柳绿,我陪同几位台湾同胞专程参观游览了凤凰山。 凤凰山,自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在沅陵建州以来,这里就成了湘西著名风景区。明朝万历年间,凤凰山顶建起了由山门、大佛殿、送子殿、弥陀阁、观音堂、玉皇楼等建筑组成的凤凰寺。后来又在与凤凰寺平行的对面山头筑起了七层巍峨壮观的“凤鸣塔”。历来就是人们游览和避暑的好地方。1938年秋,张学良从郴州永兴被转移软禁到凤凰山后,凤凰山为张学良将军又陆续修建了观江楼、养鱼池、天桥、钓鱼台、网球场、碉堡、炮台和防空洞。  相似文献   

9.
明代,在辽东抚顺、开原、广宁、清河、瑷阳、宽甸等地先后开设了马市贸易。辽东抚顺马市是明政府以抚顺为中心的对辽东东部女真人进行贸易交换所设置的市场。它的产生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的。首先,马市是在中国封建经济发展和辽东地区及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的条件下产生的。这种发展是产生和发展各族贸易交换的物质基础。“交换—一因为必须是生产品的交换—一所以没有生产便不能存在。”①生产的发展是马市贸易交换产生发展的前提。其次,东北地区各族间生产发展是不平衡的。以汉族为主的辽河流域工农业生产是最为发达的。建州…  相似文献   

10.
丰顺县潭江镇凤坪畲族村位于凤凰山北部,距县城约115公里,是广东梅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114户690人,其中畲族同胞480人,是一个集老、少、山、边于一体的村落。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东北南部的行政建置辽东都司及其下辖卫所,前人多有研究和著述,似乎已成定论。笔者认为对此尚有进一步探索之必要,特别是诸卫下设的所级建置更是如此,对此考述如下。1.定辽中卫:洪武十七年设置于辽阳城内。下设左、中、前、后四千户所,四所“俱卫治内,即均治于今辽阳城内。千户所外,设有盐场及铁场百户所。盐场百户所设在海州卫梁房口,铁场百户所设于都达里和三角山。《辽东志》盖州卫山川地图注日:“(盖州)西北到梁房口九十里”,《金辽志》山川条亦载:梁房口位于:“海州城西南七十里。”按此方位求之,梁房口关当在今盖县西北、海城市西南,应置于今营口县高坎附近。关于三角山,《辽东  相似文献   

12.
关于明代辽东的军屯,特别是运用明代辽东档案来研究这个题目,至今尚为鲜见。我们想利用《明档》,结合有关文献,对这个题目作一初步探讨。一、明初辽东军屯的建立和发展辽东军屯制度的设立,主要是由当时辽东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所决定的。洪武四年(1371年),马云、叶旺率兵入辽后,辽境并没有立刻平宁。明廷不得不派遣十万大军,长期镇戍辽东。而当时辽东的经济形势是,“元季兵寇残破,居民散亡,辽阳州郡,鞠为榛莽”,实在无力养活这十万官兵。这就不得不依靠海运从内地运送粮谷、布匹。人力、物力都是极大的负担。且海运之时,又极不安全,沉船溺海事故屡屡发生。在这种颇为困难的情势下,明廷为了免去戍军衣食之忧,减少内地运输之累,保证辽东官军长期驻守,才在辽东地区  相似文献   

13.
《辽阳稿》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李化龙万历年间担任辽东巡抚时所作诗集。诗集虽然只保留数十篇诗稿.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辽东的社会面貌,见证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允称诗史。本文寻绎李化龙在辽东的活动轨迹,试图解读《辽阳稿》在东北古代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辽东地区在明清之际的军事冲突中占有重要地位,努尔哈赤苦心经营辽东,最后清朝入主中原;万历皇帝荼毒辽东,最后殃及子孙;李成梁虽镇守辽东,功不可没,但是舍弃膏腴之地的六堡,失去重要的军事基地,使辽东形势进一步恶化。努尔哈赤、万历皇帝、李成梁对辽东的经营和管理,透视出明清之际辽东军事局面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5.
从江陵凤凰山10号墓简牍研究西汉早期会计史李孝林1974年《文物》第六期发表了《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掘简报》、黄盛璋《江陵凤凰山汉墓简牍及其在历史地理研究上的价值》,弘一《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出土简牍初探》,第七期接着发表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10...  相似文献   

16.
张文  秦东  唐文波  孙涛 《社区》2012,(16):48
在山东省邹城市钢山街道,一提到包保北关、铁山、凤凰山、建业等四个社区的民警刘干金,居民无不竖起大拇指,对他赞不绝口。刘干金,从警43年,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经常着一身便装,微微发福的身材让人很难把他和"警察"两个字联系起来,但就是这个外表看起来不怎么  相似文献   

17.
鲜卑是我国古老民族东胡的一支。西汉时居住在大鲜卑山一带(兴安岭北段),随着匈奴势力衰落,逐渐南迁。至西晋末年,从东北的辽东缘长城西至河西走廊,布满了鲜卑人,各部已不同程度地封建化。十六国时,他们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代等,其中前燕、后燕都曾控制关东广大地区,淝水之战后,托跋珪又重建代国,旋称魏。公元439年,魏统一了北部大半中国。后来分裂为东、西魏,尔  相似文献   

18.
辽东地区在明代北边防御中占有重地位,在这一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名臣良将。其中在万历二十二一二十五年期间担任辽东巡抚的李化龙,受命于危难之际,在辽东地区建树颇多。任内防御倭寇,抗击蒙古诸部,开放义州木市,稳定了辽东的局势,为辽东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熊廷弼是晚明辽东军事方略第一个系统的制定者,他一次巡按辽东、两次经略辽东,制定了系统的辽东军事防务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辽东军事防务思想。由于明末党争和时局的限制影响,熊廷弼的军事策略和思想最终未能获得完全实施,也注定了他的悲剧性后果。本文力求在晚明万历与天启两朝辽东军事史研究背景下,复原军事家熊廷弼的历史真实,给予熊廷弼以准确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20.
1976年底,由四川省民委、四川省博物馆、凉山州革委和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共同组成凉山彝族地区考古队,对昭觉县境内部分地区的石板墓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中的附城区城南食品加工厂、竹核区乌坡公社瓦寨山、尔巴克苦等三处墓地的二十多座墓葬作了清理。其后,又有其他同志在该县的四开区发掘了几座这一类型的墓葬。这种石墓,除个别特例之外,一般是先在地上掘一长梯形的方坑,用四块天然石板紧贴坑壁作墙,一块石板垫在底下,将尸骨和器物放在底板之上掩土而成,上面不加盖板。葬式为拣骨二次葬,每墓人骨一至数具不等。用天然石板构筑的石板墓,过去在四川西部岷江上游的茂汶地区,云南的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