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选择9个样本村进行林地林木转出调查与统计分析,评价林农林地林木转出行为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其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分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2种方法。研究表明,林农年龄、家庭劳动力人数、求学子女个数、林地面积与林农林木林地流转与否存在显著关联。因此,从林农林地林木转出行为出发,提出政府施行林业税费减免、建立林业合作组织以及简化林地林木流转程序等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林权改革后,福建集体林区林权经营方式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林农对林业经营模式的选择权.首先主要分析了不同林业经营模式的特征及问题,进而基于福建省三明市实证调查所获取的数据,利用多元Logistic模型,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林业经营模式的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家庭劳动力数量、林地资源质量、林地面积及林改对林业收入、家庭资产和资源利用的影响等因素对农户林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具有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影响.在分析回归结果的基础上,对不同林业经营模式的效率提升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8年以来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了集体林木资源的产权关系,稳定了林地的承包经营关系,但也造成了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偏低,不利于实施集约经营,限制了集体森林资源经营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采用Probit模型对辽宁省10个样本县、50个样本村、500户样本农户参加林业合作组织的行为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村内林业合作组织数量、农户是否接受过林业科技服务、林地面积、家庭人口数量、人均耕地面积、农户家庭成员是否担任干部及人均收入等因素对农户参与林业合作组织的行为有显著影响。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林业合作组织服务功能,进而推进农户森林资源的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辽宁省丹东、本溪、葫芦岛、朝阳、抚顺五市(县)10镇210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利用模型对林权改革后影响农户林地流转行为的因素按照有无林业生产经营收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数量占家庭人口比重、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林地地块数、采伐指标申请难易程度、是否知道林权交易市场和是否了解林产品价格共六个因素对于以上两类林地流转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应加大林地流转制度相关立法,规范林地流转行为;利用资源发展绿色旅游项目,大力开展林区综合产业开发;开展多种森林经营技术培训,提高林户从事森林管护经营水平;加大林业改革的力度,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林业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5.
基于山东省287份农户调查问卷,综合运用Heckman二阶段模型、主成分分析和比较分析法,分析农户土地政策认知及其农地转出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农户对土地政策认知的总体水平和农地转出比例均较低;对农户整体而言,土地政策认知水平提升对农地转出意愿和行为的发生概率提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转出意愿和行为对土地政策认知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土地政策认知对农地转出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力处于中等水平,家庭特征、区位因素和社会保障的作用程度相对较大,资源禀赋的作用最小。为了促进农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应提高农户的土地政策认知水平,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欠发达地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三峡库区重庆辖区的7个乡镇23个行政村共427户农户土地流转行为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特征、农户土地转入和转出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农户的非农收入比例和土地流转收益是农户土地流转行为选择的决定因素,农户土地转入和转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自2003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集体林的使用权下放给农户,实现了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初步分离.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林地使用费.随着林地使用费政策的完善,林地使用费逐渐成为农户林业经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支出之一,所以了解林地使用费对农户林业经营的影响十分必要.选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示范省份之一的福建省为样本省份,并选取三明永安市和将乐县为调研地,采用入户调查的方法获取104份问卷,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方法,借助Eviews 3.0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得出林地使用费的收取可以调动林农林业经营积极性,对以林农为单位的林业经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从政策自身完善和宣传及林业投入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造林项目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2年四川省农户调研数据为例,从农户的认知态度、农户特征、地块的自然特征、非农化程度、政策变量、林业生产经营特征以及经营林业的外部环境7个角度,探索造林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7个变量均对造林项目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其中农户的非农特征影响最大。因此,为了实现造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政府要加强造林补贴政策、森林生态意识的教育宣传工作;完善补贴激励制度;保证良好的林业经营外部环境;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拓非农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1年江西省6个案例村农户调查数据,以“分山到户”后的农户造林为研究对象,在描述、比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后案例村农户造林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制度因素对农户造林意愿与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容完整而排他的林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户造林意愿的根本原因,林业税费减免、林业补贴制度促使农户造林意愿转化为造林行为,林权流转、抵押制度缓解了林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对农户造林活动的约束,但制度供给显著不足。而限额采伐制度则增加了农户营林成本,并对森林质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来自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地区的调查问卷为基础,分析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状况与原因;从个体因素、家庭资源禀赋、家庭经济状况、政策因素与社会保障因素等五个方面共选取了15个变量,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对西部地区农户农地转出行为与转入行为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农户农地转出行为与转入行为的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农户农地的转出行为主要受到个体因素、家庭资源禀赋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与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户农地转入行为更多地取决于家庭资源禀赋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因素;农户农地转出行为与转入行为影响因素的驱动机制不同;政策因素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与转入行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集体林产权制度沿革分析,提出了在新时期赋予林农林地的永久使用权、完善集体林产权委托代理结构和进一步放活集体林经营权以降低林权流转的交易成本等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思路。改革实践表明:通过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显著提高林农营林护林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林农收益,盘活了森林资源,促进了村财增加,促进基层单位职能的转变和农村社会和谐。为此,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国有林地流转市场保障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林地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国有林地流转是实现林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形式。要保障国有林地市场的有序流转,必须要建立林地规划制度、对林地流转进行宏观上的调控,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及制定基本税率,按其经营规模的情况加税或减税,以控制林地流转的方向和数量;多渠道、多手段提高林场职工的收入;提高林地使用权的长度,加强对林地使用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云南省16个州(市)30个县(市、区)1554个样本农户的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从林权制度的完整性、林权制度改革的方法、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林权证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林改不仅明确了林地的使用权,而且明确了林木的所有权,农户获得的林权比"林业三定"和"四荒使用权有偿转让"更加清晰、完整,因此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同时,本次林改林农的参与程度明显提高,从而更能保证广大林农的权益。  相似文献   

1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赋予农户产权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引发了林地细碎化所带来的生产成本上升、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需要构建满足农户合作需求的制度安排以有效激励农户合作,实现林地规模经营。笔者首先分析了现行合作经营方面的制度安排所赋予农户的权利内容,其次通过对415户林农在合作行为与意愿方面的选择信息分析了农户对合作经营的权利需求。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分析合作经营制度供给和农户需求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根据农户需求的内容提出合作经营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陕北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国以来,陕北地区虽经土地改革、人民公社、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林业“三定”、“四荒林地”使用权拍卖和近几年的林权流转,但至今仍有40.6%的集体山林保留在乡、村、组等集体组织。在林地经营方面存在集体林直接经济价值不高、林地生产力低,农民承包意愿不强等问题。陕北地区林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以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带动荒山造林,对集体林地分类施策,加快林权证发放进度,尽快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确保陕北地区林业重点工程减少后,林业投资不减少,林业建设发展的步伐不减慢。  相似文献   

16.
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影响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因素,对影响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建立林农造林合作组织;(2)从政策、资金和技术上对林农造林投资给予扶持;(3)创新农村金融制度,扩大林农有效融资渠道等;(4)地方林业管理部门定期对林农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对林农林地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加强对林农造林的服务意识;(5)对于林农荒山造林及不属生态保护范围内的林地,提高采伐指标,用市场的手段来有效调节。  相似文献   

17.
研究林业经营效率是林业经营管理与林业政策的重要议题,对不同经营形式下的私有林经营规模效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林农的经营形式为切入点,通过对福建省三大林区的调查,运用DEA方法测算与分析了自留山经营、家庭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经营等三种形式的私有林规模经营效率,得出了总体规模效率有待提高、股份合作经营规模效率相对较高、生产要素配置不太合理等结论,最后对提升私有林林地经营规模效率提出了因地制宜,选择多形式的林地经营形式;完善林地流转制度,提高林业整体规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林业生产效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福建省三明市的163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DEA-Tobit模型分析了毛竹林地经营规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在效率测算方面,福建省样本调查地区单户经营的毛竹林的总体规模效率平均为0.91,而林地平均规模效率为0.86。可以看出,毛竹林总体经营规模效率较高,但林地这一要素的规模效率较低。单户经营林地最优规模为60~70亩(4~4.67 hm2),总体投入产出要素配置比例相对协调,但中小规模经营面积的农户经营效率仍有待提高。在分析影响因素方面,家庭劳动力数量、从事林业经营活动经验、林地面积与毛竹林经营规模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户主性别、年龄、生产周期投工费用与规模效率呈反向变动关系。提出因地制宜确立林地经营效率最优适度规模、加大力度扶持中小规模林地经营农户、加强林业经营者队伍质量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永安、明溪、宁化、清流5县(市)20村484户农户,从流转规模、流转意愿、流转动因等方面对农户林地流转状况进行了全面探究.研究发现:被调查者的平均家庭人口数较多、平均劳动力人数较少;林地流转的主要方向是流入,且流转主要是在本村进行;林业要素市场所起的作用不大;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呈现强化的趋势,增加收入是林地流入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不足则是林地流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结构具有三方面特征:农地所有权主体的土地权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弱化、土地产权存在着较大范围的公共域、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不够完整。在这种产权结构约束下,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未来预期收益远高于现期收益,土地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在整个产权结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会对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土地的剩余索取权价值包括社会保障价值、资产投资价值和未来增加价值。由于在现有制度安排下农户只能获取土地增值收益的小部分,因而农户倾向于采取等待策略,即拥有土地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土地流转差异,主要形成原因在于土地剩余索取权价值的实现程度不同。应该改革现有土地产权制度,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化建设,给予农民包括剩余索取权价值在内的土地流转收益,加快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速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