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完整地呈现了“自然使人幸福与善良,然而社会却使他堕落与悲惨”这一卢梭思想的核心原则,它论述了自然状态的美好及人类分阶段的堕落历程,并阐明人类苦难的根源正是来源于自己。同时,卢梭笔下人类无法返回的自然状态为生活在社会状态中的文明人提供了启示。通过展现野蛮人与文明人对自身存在的不同感知状态,卢梭描述了一个存在感知完整结构的范本,揭示了人类救赎路径的基本方向。从这种完整的结构中,可以看到卢梭思想内基本张力获得消解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自然状态学说对卢梭的政治社会思想体系具有基础性意义。卢梭对自然状态的论证过程是,首先对以前的所有自然法理论进行攻击,否认了"自然法"概念的可能性,然后强力论证了自然状态的真实存在。与前人不同的是,卢梭采用了物理的和进化论的研究视角重新研究人类的自然状态。但他更为颠覆性的思想是对人从形而上学层面进行了重新定义,提炼出可完善性这一人类独有的特征。卢梭最终论证和展示的是一个稳定而自足的人类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3.
在卢梭的社会政治思想中,amour propre这种自爱的激情是导致人类由自然状态中自由的个体走向社会状态的关键因素,是人类理性和社会性的起源。一方面,自爱的激情使人的自我认同依赖于他者,作为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导致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产生了诸多道德上的恶;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自爱的激情使人走出了原初的自然状态,因为当自爱促使人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从他人那里寻求承认的时候,人开始超越自己的主观偏好与信念,只有建立在相互承认基础上的社会公约,才能在社会状态中实现人的善。自然状态往而不返,克服恶的唯一办法在于对自爱这种激情的培养,而非抑制或消灭,这正体现了一种善与恶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早期现代自然权利学说的核心内容在于对自然状态的假设,以及自然人通过达成社会契约而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自然权利学说所假设的自然状态并非人类历史上真实和普遍存在过的事实,而只是从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经验中反推出来的一种理论假定状态,它对经验的依赖使得早期自然权利学说是存在缺陷的。针对早期自然权利理论的这一问题,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等人都进行了批判。康德从纯粹实践理性出发,以先天形式演绎的方式来建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法和权利理论,克服之前自然权利学说的经验品格。黑格尔和马克思尽管也同样反对经验主义,不过与康德的形式主义进路不同,他们认为,关于人类自由的政治哲学理论既不是实证主义的,也不是规范主义的,而是"事实的规范性"的。只有从以"事实的规范性"为核心的理论视角出发,而非从自然权利学说出发,才可以更为有效地理解和变革人类的真实状况。在马克思等人的彻底批判之下,早期现代自然权利学说最终走向了解体。  相似文献   

5.
卢梭在其政治理论中虽和近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样提出了自然状态的理论假设,但是和他们不同的是,在卢梭的描述中自然状态是人类的黄金时代,这招致了广泛的批评。这些批评大多都是对卢梭的误读,从卢梭的理论来看,自然状态只是一种理论假设,是照出现实社会罪恶的一面镜子,而不是历史存在。自然状态与未来社会本质上是相通的,拥有共同的精神原则和道德内容。  相似文献   

6.
对卢梭的人类发展观进行探析,可以追溯其设想的4个人类状态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过渡转化的:他把人类的最初样态设想为一个在天然情感支配下的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随着自然情感中自保心与怜悯心由平衡发展到此消彼长,人类由短暂的黄金时期即中间状态过渡到现在不平等深渊的社会状态;为了改变令人不满的现实,卢梭寄希望于公正契约下的政治架构和自然主义的教育,以恢复并提升人们的自然情感,从而建立一个更高级的人类状态,即文明社会。分析认为,卢梭设想的人类状态具有乌托邦性质,因为他关于自然状态、中间状态和社会状态乃至将来的文明社会的理论模型在历史中不曾出现过、在现实中也不存在、甚至在将来也很难实现,但它符合人们的美好想象与愿景。  相似文献   

7.
恶是善的对立面,是哲学的关键点。对恶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中西文化精神特质的差异。本文认为,作为中西文化精神支柱的儒家文化和基督教关于人之恶消解的异同主要表现为:在恶的来源问题上,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恶来源于人们对物欲的过分追求,是“气质之性”的败坏所致;基督教认为人性本恶,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原罪破坏了人的自由意志的结果。在恶的消解问题上,儒家消解恶的途径在于修身求己,通过道德修养来发明真心、本性,去恶扬善;基督教消解恶的途径在于神的力量,只有通过信仰基督,得到上帝的恩典才能获得救赎。达到善的目标。在恶消解后的终极结果问题上,儒家设想的人格终极目标是“内圣外王”的圣贤,终极社会理想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基督教设想的人格终极目标是无原罪在身的“第二亚当”,终极社会理想是“爱人如己”的“上帝之城”。  相似文献   

8.
卢梭的思想同时包含了置疑古希腊历史理性和基督教价值理性的矛盾,古希腊历史理性主张征服自然,卢梭却强调顺乎自然.卢梭的自然其实是自由的同一语,恪守道德意志是通往自由的道路.基督教价值理性提倡维护人伦和谐、恪守道德意志,卢梭承认宗教作为古老自然法的神圣作用,却揭示出基督教信仰在社会现实中的弊害.卢梭推崇的更是人类社会共通的宗教感情.卢梭的思想矛盾既是西方历史理性主义的悖论,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悖论.所以,我们在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思潮中依然能聆听到其历史回音.  相似文献   

9.
恶的问题是基督教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的出现对上帝的存在、上帝所被赋予的各种属性以及基督教的某些信条产生了威胁。无神论哲学家们利用这个问题攻击基督教的信仰,而神学家们则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以维护基督教的信仰。奥古斯丁就是其中的最著名的神学家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浅析奥古斯丁对恶的问题的辩护来澄清以下观点:奥古斯丁并没有成功地说明上帝不是恶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对于卢梭的自然状态说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主要围绕着卢梭思想中的“自然状态”是一种事实还是一种假设展开,因为卢梭在阐释其自然状态说的过程中,以独立而非理性的自然人假设代替合群且兼具理性的自然人假设,并得出“自然状态”实乃人类“黄金时代”的结论,继而又以“自然状态”作为逻辑前提来构思其社会契约理论.其实,这种看似混乱的思维正是缘于卢梭在现世关怀的基础上,立足于批判现实社会与构建理想政治秩序而赋予了自然状态双重内涵——历史自然状态与法理自然状态,其目的在于将历史自然状态作为标杆对异化社会进行批判,将法理自然状态作为其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构建“理想国”.  相似文献   

11.
卢梭生态美学观之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人构成统一生态系统的原则下,从自然生态和谐美、人性生态美这两个密切相关的层面出发解读卢梭作品中蕴含的生态美学观。卢梭对自然的独特阐释,表达了以自然对抗文明的生态审美旨趣和审美价值观。而他对人性生态美的向往与塑造,则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命存在的高度关注,折射出卢梭深厚的人文情怀。对卢梭生态美学观的探讨和阐释,可从理论层面进而到实践层面为解决当今人们所面临的生存方式危机和精神危机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开拓一条新的追问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之路。  相似文献   

12.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更是开创了西方认识论上思维方式的哥白尼式革命的思想家。他的哲学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调和与颠覆并重,继承与批判并举。在与传统基督教思想的关系上,康德以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重新解释了《圣经》的基本教义,他不仅颠倒了神学和道德的位置,更于无形中摧毁了人们对基督教和上帝的依赖性,这就将人类理性的主体性推到了历史的最前锋,恶的根源以及爱的救赎都在于人自身,甚至在自然的合目的性历史进程中,重要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上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卢梭从维护自然人性美的角度对文明进行审视,认为文明的发展导致了人的自然本性的失落和自由天性的丧失,导致人性异化和道德滑坡,人类生存处于极不自由的状态之中。面对技术和文明给人带来的种种困境,卢梭发出"回归自然"的呐喊,并提出了恢复自然人性美的主张和培养"自然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自然主义”一辞含有强调准确表达自然的意思,所谓自然也包括人和人的作品,尤其是它们的看得见的表象和观察得见的行为。自然主义基本上是反对一切迷信主义和超验主义的,它企图用感觉证据和从这些证据按照逻辑所获得的推论,来描述和解释各方面的现象。“自然主义的美学”是和通常理解为准确表达的“自然主义”有些两样的。自然主义是美学作为一个科学或哲学的一个部门的特征;而不是艺术的一个特征。自然主义并不限于一种风格或艺术趣味,而是适用于美学的整个题材。美学上的自然主义是将哲学的自然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应用到艺术和美学上的材料和问题上来,并根据现象的特殊性质加以必要的改变和补充。自然主义的美学并不一定推崇或赞成自然主义的艺术。它往往尊重各种风格和各个艺求时期,认为这些都表现了不同环境下和不同文化发展阶段中的人类思想和感情。自然主义在本体论上倾向于唯物主义;在宇宙论上倾向于“机械论”;在认识论、逻辑和科学方法上,倾向于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的伦理学则是人道主义的和入世的,而不是苦行和出世的。  相似文献   

15.
与将卢梭作为一位折中的思想家的印象相反,这篇论文试图重建他的人类学体系的核心。首先,讨论方法论的起点问题。第二,展开论述使自然得以在社会背景下作为一种理想运作所需的结构框架。最后,根据这种框架阐释卢梭的起源论述。这个过程使我解决了两个阐释难题,关于坏的起源的困境和人的自然孤独的问题。引入一个逻辑学上的双重概念来整合历史的和结构的要求,这个概念与卢梭思想中的自由和必然性相重叠。用这种照镜子的方式来组织我的论证,我把这项工作称作一篇随笔,因为它是在尽力思考卢梭为了写他所写的东西一定会想过什么。  相似文献   

16.
尊严是关乎人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的一种范畴。卢梭从人的自然天性出发来探讨人的尊严,主张人天生就具有自主自觉的能力,天然享有普遍的平等与自由。随着人类由原始状态向"文明社会"的演进,人的尊严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最初人人普遍享有的平等自由的人性尊严遭到破坏,而卢梭一直积极地寻求一条解放人类天性,重新树立起人性尊严的道路。《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所蕴含的社会契约和自然教育的思想便是卢梭重建人性尊严的途径。其对平等和自由的永恒追求、对现代性批判的启蒙和主权在民的价值理念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曼德维尔是早期现代社会的重要辩护者,他关于社会起源的论说对卢梭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构成了深远的影响,后者的野蛮人形象、文明的演进论以及对文明实质的判断都得益于曼德维尔。是曼德维尔真正将自然法从自然状态中驱逐,使这一学说的主旨由统治的正当性变成了文明社会的历史。但曼德维尔与卢梭在人性论上的分歧使他们对文明的态度截然对立:曼德维尔所展示的社会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人之粗鄙野蛮的激情如何得到驯服的过程,现代文明正体现了这种高超的驯化人性的技艺;而在卢梭看来文明恰恰是套在人身上的沉重枷锁,既剥夺了其原初的自由,亦扭曲了其纯真的天性。曼德维尔那里所隐含的文明的进步观在卢梭这里变成了人类的堕落史。  相似文献   

18.
《蝇王》是英国小说家戈尔丁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儿童探险小说,而是一本道德寓言小说。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来分析小说中体现的善与恶的问题,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诠释。戈尔丁创作这本小说是对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他认为人性之恶是人类灾难的根本原因。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下,《蝇王》有着十分深刻的伦理意义:小说“审恶”的艺术手法实现了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功能,而且小说中的宗教伦理理想也给处于悲观绝望中的人类指明了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严复对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的批判,集中在《〈民约〉平议》一文。然而,当我们将之与《社会契约论》比较时发现:他对卢梭民生而自由平等的批判,求助于"肤浅"的经验;他对卢梭财产公有的批驳,建立在对人间种种不平等现象的抨击之上;他对卢梭战争观的拒斥,是基于不解卢梭有关战争的真实想法。其中,严复对民生而自由平等的驳斥,倒是抓住了卢梭建构其思想的要害。不过,由于严复不解卢梭"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的有关界说,以上的种种辨驳,都表明他游离了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的旨趣。  相似文献   

20.
《蝇王》是英国小说家戈尔丁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儿童探险小说,而是一本道德寓言小说。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来分析小说中体现的善与恶的问题,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诠释。戈尔丁创作这本小说是对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他认为人性之恶是人类灾难的根本原因。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下,《蝇王》有着十分深刻的伦理意义:小说"审恶"的艺术手法实现了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功能,而且小说中的宗教伦理理想也给处于悲观绝望中的人类指明了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