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蕴锋  李艳 《理论界》2008,(11):209-210
本文历史地分析了美国总统小布什执政以来的南亚政策:重印轻巴、印巴平衡中的重巴和印巴平衡中的重印,运用结构现实主义理论阐释了小布什政府两次南亚政策调整的原因——中美印战略三角的存在,最后分析了小布什政府的南亚政策对中国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971年南亚危机是南亚地缘政治新旧格局交替的“分水岭”.一方面,它是推进美苏中战略大三角形成的“催化剂”,直接地影响危机之后南亚的权势格局,巩固并强化了苏印与美中巴的战略对立;另一方面,危机之后的南亚地区格局总体上呈现为印巴之间的不对称均势.印巴之间意识形态、国家理念、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全方位直接对抗并未消除,如何在核时代,通过战争之外的方式获取对对方的优势地位是印巴在1971年战争之后考量战略竞争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肯尼迪政府立即给印度以政治军事上的紧急支持和援助。这是美国冷战思维下的本能反应。其后,随着冲突的很快平息,在较为长期的对印援助和南亚战略计划问题上,肯尼迪政府趋于冷静和理性,要求印巴首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在南亚建立针对中国的"联合防御体系"。由于美英之间的矛盾、美国分裂中苏的政策、巴中关系以及印巴关系的互动等因素的影响,肯尼迪政府的这一计划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4.
伊拉克战争使美国的结盟体系出现裂痕,美国霸权的合法性进一步削弱,美军虐俘事件更是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形象,并且美国民主改造伊斯兰世界的计划受阻,伊拉克战争也没有达到预期的反恐目标。伊拉克战争削弱了美国文化的吸引力、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利用国际机制的能力,美国的软实力在这场战争中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5.
战争与美国有着不解之缘 ,战争带给美国的多是福音。2 0世纪以前 ,美国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为美国开疆拓土 ,使美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 2 0世纪以来的历次战争 ,则一步步将美国塑造成为当今世界的独一无二的经济巨无霸和超级霸主。战争给美国经济带来红利是和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胜利———增长”和“失败———衰退”是战争与美国经济关系的基本模式。美国经济正面临诸多困难 ,为走出困境 ,美国政府正试图从战场上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6.
谢士法  邢红梅 《理论界》2006,(8):212-213
20世纪末期以来,美国从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石油利益。石油作为一种依赖性产品具有引发战争的属性,美国对石油的大量需求决定了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严重依赖,国际机制对美国获取石油是一种严重束缚,加之美国自身军事势力所具有的绝对优势,使美国通过战争手段获取石油具有了可能性与必然性。获取石油是美国发动战争的主要动机。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越战争和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两者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的战争特点,这些特点有它特殊的原因及其表现,本文就此对两者的异同点做出了经济、政治派别、心理因素、战争形式等等多种比较,以期读者对美国的战争特点有一点新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克什米尔问题久拖未决,是制约印巴关系发展的核心因素。在双方的战争历史记忆和双向核威慑的背景下,印巴领导人意识到继续保持战略对抗越来越不符合各自国家的现实和长远利益。双方致力于以《西姆拉协定》为改善关系的政治基础,不断推进、深化印巴和平进程,争取为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创造良好的外交环境。由于第三方在国际危机管理和解决印巴间争端与冲突中的成功实践,克什米尔问题的最终解决并不应排除第三方的参与。文章认为,政治路径是印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确立了在南亚依靠巴基斯坦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既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又服从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该政策在实践中利弊兼存:一方面为美国在南亚争取到一个可靠的盟友、一个遏制共产党国家的重要支点,另一方面却疏远了美国与南亚其它国家的关系,给美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对越战争和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两者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的战争特点,这些特点有它特殊的原因及其表现,本文就此对两者的异同点做出了经济、政治派别、心理因素、战争形式等等多种比较,以期读者对美国的战争特点有一点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入世后中美贸易争端日益增多,美国针对中国产品频繁发起了反倾销控诉.从国际背景和美国国内背景看,双方贸易争端的主要原因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美对华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三次重大决策,即美国是怎样决定卷入战争的,怎样作出越过三八线的决定的,以及怎样决定进行和平谈判来停止战争的,迄无专门的研究.美国决策者自始至终是从美苏全球对抗的角度来看待朝鲜战争的.战争一爆发,杜鲁门政府就决定要在这里画线,遏制苏联的扩张,美国如拒绝拯救南朝鲜,势必引发世界大战.仁川登陆以后,美国认定这是一场局部战争,苏联不会参战;又把中国的警告当耳旁风,改变了美国参战的目的,作出了越过三八线的致命决定.中国的参战给战争带来了根本的变化.美国决策者很快意识到,美国先前确立的"统一半岛"的目标是不现实的、无法达到的,朝鲜不是打一场全面战争的地方,美国遂决定进行和平谈判.  相似文献   

13.
二战为美国海权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新的空间.参战前,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美国为直接卷入战争做了相关海权战略准备.参战后,坚持“欧洲第一”的“猎犬计划”战略,美国与德、日成功开展海权争夺战.二战结束时,美国从海权强国成功转变为世界海权霸主.美国海权霸主地位确立的过程,也是当时美、日两大海权强国激烈较量的过程.对于中日钓鱼岛争端,有关国家应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14.
朝美之间关于朝核问题的争端由来已久,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地区大国不仅具备了进行调停外交的条件和实践经验,而且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客观要求下,调停外交方式理应不断与时俱进,尝试新形势下的策略和方式。针对中国主导调停的朝核问题,需要客观地分析朝美争端的背景和实质以及中国调停外交既有的实践和成果。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做出理性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关于决策的意见和看法,期待朝核问题的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5.
赵国军 《兰州学刊》2007,109(2):49-52
国内学界过去对美国国内的文化战争和国际上发动的反恐战争分别作了一定的研究,但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新保派发动反恐战争的国内根源却很少进行深入的考察.本文从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的延伸的角度,对这两种"战争"作了比较分析,指出尽管文化战争和反恐战争在发生的时空以及所采用的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新保守主义参与或发起的观念战争,具有相同的意识形态根源、思维方式.二者不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而且存在相互依赖和彼此促进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中的“毁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中,大多没有了传统的英雄叙事品格,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战争结束的和平生活中,无论是死难者还是幸存者,到处显露的是生命与灵魂的被毁坏,“毁坏”意识已然代替了英雄主义题旨.现代作家站在战争之上审视战争本身,在毁灭性经验中反恩人类理性和文明的本质,质问传统文化的价值.因此20世纪的西方战争文学实质上成为地道的“反战文学”.这是20世纪有关人类争端的新认识,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鲜明的纪念.可以说,“反战文学”已经成为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是西方文学史上沉重的伤痕之花,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西方传统文化信念和现代人的裂解痛苦.  相似文献   

17.
“春节攻势”是美国越战政策的转折点,美国不败而败,北越不胜反胜,战场形势与战争胜负大相径庭.约翰逊政府战争政策的失败有多方原因,包括“有限战争理论”缺乏完整体系,充满矛盾与冲突;政府制度环境恶劣,各种因素制约了政府的战争决策,如议会与政府争斗、政府内部倾轧、政府与军方缺乏互信;新闻媒体失控、反战运动迭起,也加剧了政府决策混乱.但约翰逊政府的战争政策为此后的美国外交与战争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印边界战争是印度政府长期推行扩张性"前进政策"的结果.在认知理论的视野下,印度基于对前进政策的认知所作出的决策和行动,使中印边界问题从一场外交争端发展为冲突进而升级为战争.印度对前进政策的认知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在诸多因素中,信仰、环境、学习过程等则是影响印度决策者认知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9.
网络战的国际法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战(又称信息战)的始作俑者美国正积极准备网络战,世界其他国家积极跟进。网络战危害巨大,其“颠覆”了现行战争法。补充和完善现行战争法以应对网络战成为当代维护国际和平、安全的重大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20.
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确立了在南亚依靠巴基斯坦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既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又服从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该政策在实践中利弊兼存:一方面为美国在南亚争取到一个可靠的盟友、一个遏制共产党国家的重要支点,另一方面却疏远了美国与南亚其它国家的关系,给美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