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叙事的电影——谈电影作品艺术中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不仅是造型艺术,更是叙事艺术。本文以文本叙事学、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电影叙事的情节模式、画外音叙事以及作者干预三个方面,以张艺谋、王家卫近期新作为例,进行初步探讨、证明:不化是主叙事电影还是“淡化情节”的作品,叙事都是电影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作用,在接受美学看来,悲剧性文本并不是其悲剧艺术价值产生的终极因素,文本价值的生成必须是在与接受者的对话中实现,接受者必然要参与悲剧文本价值的构造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巴金先生的作品是获得巨大成功的,他笔下的《家》不管是苍凉的笔调还是悲痛的结局,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并在读者心中引起巨大反响。通过接受美学的视角从期待视野、审美经验以及召唤结构三方面来重点研究《家》中的悲剧形象,以助于了解接受者参与作品价值生成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强调读者在作品的存在和意义构成中的作用,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读者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它影响着译者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扣的选择、体裁、叙事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其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接受美学免谈读者的制约性 ,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 ,这都是一种缺憾。撇开阶级的、民族的、宗教的、道德的等具体的社会外部形态对读者的制约性不谈 ,仅就文本的叙事表层结构来看 ,接受文本的读者 ,其“主观能动性”是特别有限的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对家族生存样态的深刻领悟与揭示,是以各具民族特色的叙述形式予以呈现的,它们分别在叙事结构、叙述视角、作者与叙述者,以及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等方面,显示出某些相似或相异的文本特征。通过对两部作品叙事结构特征的阐释比较,可为家族叙事小说的审美接受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试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叛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相似文献   

7.
试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叛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相似文献   

8.
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关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新闻学则是以实用为目的,往往借助文学的叙事手法诱导受众阅读,接受美学与新闻学在很多地方相契合。20世纪西方接受美学视界下的期待视界,视界融合,隐含的读者等观念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播主体,媒介改革与新闻创作具有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由于酷爱古典传统文学艺术,贾平凹在创作中有意识地继承古典文学文备众体的表现传统,形成了《秦腔》文备众体的文体特点。以穿插在文本中的诸文体为研究对象,条分缕析出这些文学艺术碎片在文本中所承担的叙事、审美、立意功能,立体呈现作品独特的文体形态,发掘其在贾平凹写作中的美学价值与文体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第一,中国古代的接受理论在强调接受自由的同时,不会割裂读者与作者、作品的关系,追寻作者之创作意图和把握作品之本意是主要的接受阐释目的。西文的接受美学则提倡孤立考察文本意义,强调读者解读的自由性。第二,中国古人知音理论梳理与阐释《,文心雕龙·知音》集中阐述如何成为知音。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评价中,"不确定性"特征是否定派对其进行攻击的焦点之一。事实上,文本结构和故事叙事策略是作品的外部表现形式,思想内涵(即内容)则是作品的灵魂,两者只有达成统一,作品才能取得成功,而以美国当代小说为代表的欧美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恰恰体现出这种机制。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两部黑色幽默和反讽小说是对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最好注解:其小说的文本结构和叙事策略表现出后现代主义作家的文艺美学价值追求;而在其看似轻松、滑稽、悖论式话语、碎片加拼接、非线性叙事等书写方式构成的故事表层结构之下却清晰地表达出作家的创作思想倾向,体现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政治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白鹿原》作为一部史诗性的文学作品,探究了民族生存问题,展现了真实的历史和文化,解读了农民生存状态,还原了真实的现实和生活,再现了价值观的冲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思想性;深厚的语言艺术和高超的叙事艺术,成就了全书雄浑厚重、大气恢宏的史诗气韵,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内容;读者、评论者对文本的解读,改编者对文本的改编,使小说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在文本醇度上呈现出解读与重构相统一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运用接受美学方法对黑泽明电影在中国的接受状况作受众分析,其表现有三:鉴赏视野中,观众对黑泽明电影有一定的鉴赏期待,有走向交往对话的动机和行动,受意识形态等原因影响,整体鉴赏水平还不高;批评视野中,评论者对之有些冷淡,集中于《罗生门》、《七武士》等片叙事主题、叙事结构的评析;创作视野中,导演、编剧们更为热情,徐克、张艺谋等将之视为范式文本加以摹仿,体认、实践黑泽明电影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三毛 ,作为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读者眼里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性格魅力的台湾女作家 ,无论在其生前还是身后 ,都存在着读者的“误读” ,如她的叙事作品 ,常常被当作“自传”或“传记文学”等等。本文从三毛在中国大陆读者中的影响及其创作历程出发 ,就其叙事作品的阅读与接受及其文本的艺术特征 ,进行了阐释与论述  相似文献   

15.
叙事距离是大部分小说家采用的重要文学技巧之一,是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叙事距离不但体现在叙事的时间与空间上,而且还体现在作者、叙事者、故事人物及读者之间在道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距离,体现在作品与读者的审美距离。霍桑把这一手法巧妙地运用于《红字》之中,增加了作品的文学美学效应,强化了作品主题的表现力;叙事距离在《红字》里的运用不但增强了作品的张力,延长了读者对作品的领悟,让作品与读者保持着恰如其分的审美距离,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还有助于叙事者在传达婚外情主题时免受道德谴责。本文旨在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阐释叙事距离的概念及功能,并探讨其在《红字》中的具体运用及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戴维.洛奇集文论家与小说家于一身,在其重要作品《小世界》中,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叙事建构了一个后现代主义浪漫传奇文本。小说文本由"谈这部小说如何成为小说的小说"和"类文本元小说"构成,使关于传统人文批评、解构主义、读者接受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文学本体论等的批评理论探讨转变成小说叙事艺术。同时,作者使用互文手法将高雅的专业知识阐释与表现当代学术界荒诞景观的通俗故事情节并置,讽刺性地质疑文学研究的目的和公共学术批评机构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是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最佳文本。他的成功正在于他将其作品读者定位在农民群落中,并且努力去满足读者建立在其接受前结构之上的阅读期待视野。赵树理作品中也不乏“空白”、“空缺”及“否定”等召唤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视界中的当代微型小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微型小说的发展已引起学界高度重视,主要侧重于作品的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还不多见。读者不是一个被动的阅读者,而是能动的参与者,一篇微型小说没有读者接受只能算作文本,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要通过三个层次来完成,期待视野,审美距离,召唤结构。在每一层次的接受中读者都有思想、情感、审美、创作的投入,只有这样,文本才能成为作品。从这个过程中也可看到微型小说的特色、优势和不足,从而,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一定的互动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将《岐路灯》置于叙事学的视野中,就会发现其独具匠心的叙事时间运用技巧和由此而呈现出的以下美学特色:巧妙而灵活地运用“时间倒错”,增加了文本的审美张力;以叙事时间流逝快慢的变化,配合聚焦方向、聚焦对象的操作,从而凸现作品的主旨;独特的时间刻度则服务于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对于研究者来说,这些技巧所蕴含的美学意义和所隐藏的作者的艺术匠心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从叙事艺术视界来看 ,这部小说特定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叙事方法分别寓含了一统观念、整合意识、理性色调、崇正观念 ,其本色的叙事方式和淡雅的艺术特色昭示了故事文本的叙事美学价值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