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新任务。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法制建设是最为重要的。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民族法制建设,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民族地区应当以国家法律和民族政策作为法制建设的依据,建立保证国家法律实施和维护各民族合法权利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2.
西部民族地区普法教育旨在培养西部民族地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西部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思想条件。目前,西部民族地区普法教育工作面临地理环境、人口素质、语言沟通、法律传统、法律意识、普法理念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普法教育的实效。应该积极利用重大项目工程建设的契机开展普法教育、普法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大...  相似文献   

3.
凉山彝族民事习惯法的民法适用现状呈现出腹心地区依然适用习惯法;过渡区优先适用习惯法;边缘区习惯法与国家法博弈和竞争的三种样态。前两种样态我们可以称之为错位,最后一种可以称之为断裂。这种错位和断裂的原因主要在于彝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因此,文章通过对这些样态和原因的深入分析,以期为找到一条适合于民族地区法治现代化的“路径”提供参照和依据,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的国家统一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西部民族地区青年人才流失依旧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是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不合作博弈”的原因,微观层面上是流动个体的心态、价值取向及对未来预期的变化,宏观层面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状况的一种互动。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青年人才资源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基础上,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规避性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还有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单一制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而实现各民族团结、平等、进步和共同繁荣。依法治国方略,在西部民族地区仍然是实施该地区繁荣进步的基本策略。在西部大开发及加入WTO的大环境下,如何优化民族地区的发展环境,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客观上也要求民族地区应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西部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经济、人文、宗教、习惯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众多基层民族自治地方的民间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习惯法的适用问题。甚至在基层人民法院,特别是派出法庭在解决纠纷中也往往会涉及到习惯法的司法适用问题。这种适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解构了国家的统一法治建设进程。因此,如何在不违背中国大陆法系国家传统的情况之下,寻求妥当解决途径,为"良性习惯法"在基层法院的司法适用寻找到合适的国家制度化路径,以达到"法"与"理"的有机统一,促进基层民族地区习惯法向国家法的归化,对于基层民族地区统一法治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在这一现代性转型的历史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传统帝国向现代国家的转换.中国的民族主义产生于传统帝国面临内忧外患的20世纪初,它替代了传统帝国中皇权主义所发挥的功能机制,在帝国的现代性转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民族主义对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作用主要从两个层面表现出来:一个是合法性资源的转换层面,另一个是现代国家机能的建构层面.前者涉及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后,如何引导人们在观念意识的层面上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这种现代意识的开启尤其突显在历史观与时间意识的转换之中;而后者则主要是在社会政治行动的层面上实现国家建制方面的现代性转换,现代国家的机能建构围绕“统一民族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这两个方面展开,涉及“民族”形成和国家权力扩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的帷幕已拉开 ,为适应大开发的需要 ,民族地区应对民族习俗进行必要的改革 ,文中以四川凉山彝族为例 ,将凉山彝族的习俗分为三类 ;并对其“记忆部位上”和“创造部位上”的两种观念进行了比较 ,最后提出落后的习俗、陈旧的观念必须废除 ;不然 ,将严重影响和制约本民族和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制度创新、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法律及民族宗教和伦理等是制约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只有继续拆除影响创新和发展的体制上的藩篱、优化社会资本、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健全的法治体系和伦理基础、充分激发少数民族的创造力和精神动力 ,西部地区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各民族经济与文化才能走向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0.
从西方古代法治理论的源流来看 ,希腊人把法治从“尚法”观念演绎成“良法之治”,罗马人则把法治从希腊人的“良法之治”推进到“制约权力”,而近代西方法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渊源于古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智慧。因而 ,如果说古希腊是西方法治思想和理论的源头 ,那么古罗马则架起了古代西方法治理论与近代法治理论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司法公信力是在法治社会中树立法治权威的必备要素,也是促进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优质资源。司法公信力不足在制度架构上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合理有关,也在深层次上反映出对于司法理念与法律适用的调试需求。从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长远规划来看,应当在维护法制统一,保证国家法律在民族地区得到普遍适用和严格执行的基础上,重视民族习惯法在司法中的地位,在法律适用上顾及关乎民族群众心理情感,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的民族习惯。通过创新与落实司法为民理念,提升民族地区法治建设中的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法制发展与小康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民族法制建设是其重要内容.在实现小康的过程中,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应科学认识民族法与普通法的关系,注重民族立法,加强行政执法,提高法律意识.在具体对策上必须重点突出,应重视"非正规化"的法制建设,处理好党的民族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法治观,提高法制宣传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整统一的格局。新时代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工作,应当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来捍卫和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是国家规范化的区域治理,文化软实力是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基石,是边疆治理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组织化程度极低,精神文明建设不到位,法治文明程度普遍不高。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法治举措是:动员边疆地区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加强边疆地区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认同是一个历史持续变迁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历史文化认知系统的形成、制度构建、正当性的阐释是国家统一的历史基础。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政治共同体的构建、法律共同体的实施,是国家成长的三个重要维度。"中华民族"是两岸的共同母体,两岸要逐步在一个有共同利益和责任的政治共同体的框架下谋求共同的政治行为。而且,中国的百年奋斗将帝制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决定了现代中国必定是一个法律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是关于中国与中国人的身份建构、政治结构安排、民族和文化宗教认同等一系列法权安排。  相似文献   

1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实践,其极大地保障和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本文以法制统一性为视角,着重解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法制统一性之间的关系,以期在厘清诸多问题的基础上,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民族意识的科学调控,能够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健康发展,因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民族意识调控是一项牵动全局的社会系统工程,其领域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法律在民族意识调控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民族意识的法律调控,就是通过加强和改进立法、司法和执法工作。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实现对民族意识的科学调控,促进民族意识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法治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法治这种文化形态的尊重、认可、接受和内化。边疆少数民族法治文化认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强化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复杂社会环境,以及阻碍法治文化认同的传统文化惯性、文化空间挤压、现实利益驱动等因素,使得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法治文化认同呈现出法律供给不足、经济发展滞后、法治观念淡薄、法治建设不力等现实问题。因此,着力于完善边疆治理的法律体系、边疆民族特色的普法宣传、保证公正司法与严格执法、发挥法治文化的作用机理,以此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法治文化认同普遍而深入的生成,是边疆治理现代化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8.
法治湖南建设是一个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法律监督是我国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是维护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保障和法治湖南建设的题中之义,在法治湖南建设中的具有重要地位。湖南检察机关在服务法治湖南建设的实践中,在统一性方面提升法律监督的水平,在地方性方面突出法律监督的特色,在自身建设方面加强内外部监督。从强化法律监督意识、拓展法律监督范围、规范法律监督程序、改进法律监督方式四个方面完善法律监督,促进法治湖南建设。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法治建设问题。指出由于国家制度供给、国家发展模式与资源配置、农村社会结构、历史传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法治建设仍然存在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法治的平等精神缺失、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认为农村法治的未来发展宜采用政府主导推进型模式,在政府领导下通过各种具体制度的建构来促进农村法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既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也是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和地方性事务的主要标志。但目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实现还面临着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内容不健全、法律实效不强、法律结构不合理、法律体系内部不协调等问题。新时期要真正实现民族地方自治权,首先要形成民族地方自治权的法意识,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民族自治法规体系,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